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观点:
改变你做事的步伐。
作者提出了“转换速度”这个词,我觉得很有针对性。我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好些人,之所以有做事拖拉的毛病,都是因为对自己做一件事的速度(=所耗的时间)缺乏要求,总是习惯按照既有的速度慢慢去做,而不能主动提速,这样就导致好些工作拖拉着没有进展。比如,写一封简单的工作邮件,本来只需要5分钟足矣,但如果总是习惯了写一封邮件需要花20分钟,实际上就花掉了太多的时间,效率低下。
——
这是让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提速
。
再就是明明知道锻炼很重要,可就是不肯放弃坐着不动的习惯,不出去走走。去年我克服自己这个毛病花了不少时间,但是终于我还是改变了自己久坐不动的毛病,已经坚持了半年的步行,坚持了一个月的站桩,但是很怕自己又回到从前坐着不动的状态,所以我有表格记录自己每日的运动,并督促其他人加强运动。锻炼促使我逐步改变了晚睡的习惯,能更多地坚持早睡早起,但还是不敢掉以轻心,这个年龄了,回到坏习惯的惯性是很大的。
——
这是让自己的双手和双脚提速,通过运动让肢体灵活起来,带动和促进大脑变得更加灵活
。
这里我还有个学习的例子可以和大家分享,这是让我的孩子的大脑和双手提速的故事。
玥玥弹钢琴,以前是一个年轻的没多少教学经验的学生教。慢慢地跟着一个程度较浅的练习册练习,学生教学很认真,孩子也是有进步的,但是每周的进步较小,反复在打基础。这个的确没错,但是却有些低估了孩子的潜力。
现在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钢琴老师在教,那就很不同。老师会不断在孩子有了一些扎实的进步后,就上难度,提速,这就对大脑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家长和孩子注意力都要更加集中。在这位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教育之下,两个月前还在弹奏比较容易简单的练习曲的玥玥,已经能弹奏难度较高的巴赫,而且我们惊奇地发现,对很多人都显得不易进入的巴赫,玥玥轻松进入,且很喜欢。而难度高、谱子长的小奏鸣曲,孩子也能在努力后拿下,同时,对弹琴变得更加有兴趣。
由此,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潜力其实很大,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误以为她的能力不足以弹奏巴赫这样的曲子,而富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就更懂得如何挖掘孩子的潜力,不让孩子和家长轻易满足已有的成果。以往的老师容易让孩子和家长满足于她的教学要求,因为孩子比较容易就能达到这种要求。现在的钢琴老师就会让孩子和家长需要“跳一跳”才能达到这些教学要求,平时家长和孩子对这些要求就会更加重视,注意力更集中,不敢忽视,否则周末回课的时候就不容易过关。孩子也很怕自己不努力,今后就得不到这么好的老师的指点,以前早上都不起来练琴的,现在坚持了两周也没什么问题,自己心里也踏实,水平很自然就节节高了。
-------------
这个故事给我和我妈妈的启发很深,我们意识到必须随时敏锐观察孩子的潜力,针对孩子的潜力给予合适的教学量和训练量,否则就会让她的成长过慢,当然过快也是不可取的。
提速是必须的,但这肯定是一个过程。在尝试提速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不适应,会因此而有反复和起伏,这都不要紧,不要责怪自己一时没做好,而要更加用心地去思考怎样的提速节奏是自己所能适应的。
满足永远只能是一时,改变才是永恒。
提速
意味着“更高、更快、更难”,意味着不断的挑战,不断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