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多态
我个人认为面向对象的三个特征中最难理解的就是多态,因为他要求程序员对继承和封装都有一定的感悟才可以。
多态最简单的意思就是:父类型的引用可以指向子类型的对象。
写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public class PolymorphismTest
{
public void work(Person person)
{
person.wor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olymorphismTest b = new PolymorphismTest();
Person personOne = new Strudent();
b.work(personOne);
Person personTwo = new Teacher();
b.work(personTwo);
}
}
class Person
{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person is working");
}
}
class Strudent extends Person
{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strudent is learning");
}
}
class Teacher extends Person
{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teacher is teaching");
}
}
我接下来讲的所有内容都是以这个程序为基础的。
在这个程序中:
Person personOne = new Strudent();
Person personTwo = new Teacher();
就是说的:父类型的引用可以指向子类型的对象。这只是多态这个概念最最表面的意思。
多态的深层意义,需要我们通过程序和他的应用来体会。
当我们通过父类型的引用可以指向子类型的对象时,只能调用父类中有的方法,如果子类中重写了父类中的方法,则调用子类中重写的方法。但不能调用子类中新增的方法,否则会出错。
多态中共有两种强制类型转换:
1.向上类型转换:即将子类类型向父类类型转换,向上类型转换不用显示指定。
例:
Strudent strudent = new Strudent();
Person person = strudent;
2.向下类型转换:即将父类类型向子类类型装换,向下类型装换必须使用显示指定(即强制装换)。
例:
Person person = new Strudent();
Strudent strudent = (Strudent)person;
多态是一种晚绑定,所谓晚绑定是指在程序运行以后才能确定他的指向。根据这
特性,我们可以大大的减少代码量。
例如上面的那个例子,如果不是这个特性,有两个子类,我们就要在主类中写两个work()方法,这只是两个子类或许感觉不错什么,如果有一万个子类的话,是不是要写一万个work()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有了这个特性以后,我们只需要在主类中写一个方法就可以了,这样就方便多了,也更符合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