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教给我们的是如何理性的做出决策,这种决策的环境结合的博弈双方的互动,根据对手的反应来做出下一步的决定,而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好恶。现实生活中许多局面都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哪怕你不喜欢,却是当前所有人的最优解。
要想理解现实中的博弈格局,在做选择时选择对自己最优的选项,有必要对博弈论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例如,“帕累托最优”,“压倒性策略”,“纳什均衡”等。
1、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是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之前其实有个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的意思是这个改进能在不伤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同时,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遇变得更好。如果一个局面已经好到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了,这个局面就叫“帕累托最优”。
商家爱扎堆,每个商家都希望自己门前门庭若市,,所以都来抢占优质地段,一个好的帕累托改进是所有商家依据人口平均分布,这样商家的利益得到保障,消费者也不用去拥挤的大商场人挤人。帕累托最优是最理想的情况,而现实却不总是这样,现实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局面,而帕累托最优却经常是不稳定的,商家逐利的本性会驱使优质地段的资源总是越来越丰富,从而不能形成理想状况下的帕累托最优。
2、压倒性策略
压倒性策略描述的是如果一种处境下一个人的选项存在具有压倒性策略,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要去管对方的选择,你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个策略,这个策略优于其他任何选项。
压倒性策略的运用要数“囚徒困境”最为大家所熟知,例如有两个小偷被警察抓获,但是警察手里并没有过硬的证据,只能指望口供。警察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两个人都招供,那就都判刑3年;如果有一个人招供,另一个人不招供,那么招供的人就算立功,可以无罪释放,而不招供的人就要严惩,判刑5年;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因为证据有限,所有两个人都判刑1年。警察不准两人通气,都是单独审讯。
具体分析一下,对囚徒A来说,如果对方招供了,他就只能招供,因为不招供判5年招供判3年;同样,如果对方不招供,他还是应该招供 —— 因为他招供就是立功,可以直接走人。也就是说,不管对方是招供还是不招供,囚徒A最好的策略都是招供。
3、纳什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