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atis缓存

本文介绍了MyBatis中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工作原理。一级缓存默认开启,随sqlSession生命周期管理;二级缓存可在mapper级别共享,需在配置文件中启用,并可通过整合EHCache等方式进行扩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级缓存是sqlSession级别的缓存
    如果sqlSession执行commit()操作,将会清空sqlSession中的一级缓存
    mybatis默认支持一级缓存,不需要再配置文件中去配置
二级缓存是mapper级别的缓存
    多个sqlSession可以共享一个二级缓存区域
    每一个mapper有一个二级缓存区域(按照namespace分)
    每一个namespace的mapper都有一个二级缓存区域
    二级缓存的总开关:<setting name="cacheEnabled" value="true"/>默认为true
    还需要在对应的mapper.xml文件中开启缓存:<cache/>
    pojo类还需要实现序列化的接口:为了将缓存数据取出执行反序列化操作,因为二级缓存数据存储介质多种多样,不一定在内存中
    注意:sqlSession如果不关闭,数据是写不到二级缓存区域的
commit操作会清空二级缓存
在相应的statement中使用useCache=false,会禁用二级缓存,默认值为true
在相应的statement中使用flushCache=true,会刷新缓存,默认值为true,可以避免数据库脏读,一般就将该属性的值设置为true
flushInterval:刷新间隔,可以被设置为任意的正整数(毫秒),默认情况下是不设置,也就是没有刷新间隔,缓存仅仅是调用语句时刷新
size:引用数目,可以被设置为任意正整数,默认是1024
readonly:只读,只读的缓存会给所有的调用者返回缓存对象的相同实例,因为这些对象不能被修改,这提供了很重要的性能优势,默认是false

mybatis提供了一个cache接口,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缓存逻辑,实现cache接口开发即可,mybatis默认支持的cache实现类是:PerpetualCache
mybatis的cache标签里面有一个type属性,该属性指定cache接口的实现类的类型,默认为:PerpetualCache

mybatis与ehcache整合:
    mybatis与ehcache整合包中提供了一个cache接口的实现类,只需要将mybatis的cache标签里面的type属性改为ehcache实现cache接口的实现类
    然后需要添加ehcache.xml配置文件即可,还可以在mybatis的cache标签里面配置一些与缓存有关的参数
    需要在mapper的xml文件中配置如下内容:
<mapper namespace="org.acme.FooMapper">
    <cache type="org.mybatis.caches.ehcache.EhcacheCache"/>...
</mapper>


    你也可以提供可以再运行动态变更的如下参数:
<mapper namespace="org.acme.FooMapper">
    <cache type="org.mybatis.caches.ehcache.EhcacheCache"/>
    <property name="timeToIdleSeconds" value="3600"/><!--1hour-->
    <property name="timeToLiveSeconds" value="3600"/><!--1hour-->
    <property name="maxEntriesLocalHeap" value="1000"/>
    <property name="maxEntriesLocalDisk" value="10000000"/>
    <property name="memoryStoreEvictionPolicy" value="LRU"/>
  </cache>
  ...
</mapper>


    如果用户需要日志缓存操作,可以插入Cachelogging version:
<mapper namespace="org.acme.FooMapper">
  <cache type="org.mybatis.caches.ehcache.LoggingEhcache"/>
  ...
</mapper>


    需要通过xml配置文件配置EHCache的用户,必须要在classpath路径下放置/ehcache.xml资源。
    若/ehcache.xml资源没有发现或者在加载/ehcache.xml的时候发生错误,将会使用默认的配置。
    3 /ehcache.xml配置文件参数配置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ehcache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noNamespaceSchemaLocation="ehcache.xsd"
   updateCheck="true" monitoring="autodetect" dynamicConfig="true">
 
   <diskStore path="java.io.tmpdir" /><!--缓存数据写到哪个磁盘的哪个位置-->
 
   <!--
    name:Cache的唯一标识
    maxElementsInMemory:内存中最大缓存对象数
    maxElementsOnDisk:磁盘中最大缓存对象数,若是0表示无穷大
    eternal:Element是否永久有效,一但设置了,timeout将不起作用
    overflowToDisk:配置此属性,当内存中Element数量达到maxElementsInMemory时,Ehcache将会Element写到磁盘中
    timeToIdleSeconds:设置Element在失效前的允许闲置时间。仅当element不是永久有效时使用,可选属性,默认值是0,也就是可闲置时间无穷大
    timeToLiveSeconds:设置Element在失效前允许存活时间。最大时间介于创建时间
        和失效时间之间。仅当element不是永久有效时使用,默认是0.,也就是element存活时间无穷大
    diskPersistent:是否缓存虚拟机重启期数据
    diskExpiryThreadIntervalSeconds:磁盘失效线程运行时间间隔,默认是120秒
    diskSpoolBufferSizeMB:这个参数设置DiskStore(磁盘缓存)的缓存区大小。默认是30MB。每个Cache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缓冲区
    memoryStoreEvictionPolicy:当达到maxElementsInMemory限制时,Ehcache将会根据指定的策略去清理内存。默认策略是LRU(最近最少使用)。你可以设置为FIFO(先进先出)或是LFU(较少使用)
    -->
   <defaultCache maxElementsInMemory="10000"
      eternal="false"
      timeToIdleSeconds="120"
      timeToLiveSeconds="120"
      overflowToDisk="true"
      maxElementsOnDisk="10000000"
      diskPersistent="false"
      diskExpiryThreadIntervalSeconds="120"
      memoryStoreEvictionPolicy="LRU" />
</ehcache>


    sqlMapConfig.xml中的<settings>设置如下:
<!-- 开启延迟加载 -->
<settings>
   <!-- 全局的延迟加载的开关必须要开启 -->
   <setting name="lazyLoadingEnabled" value="true"/>
   <!-- 积极加载设置成false -->
   <setting name="aggressiveLazyLoading" value="false"/>
   <!-- 开启二级缓存, 缓存中只要是需要配置的针对的都是二级缓存 -->
   <setting name="cacheEnabled" value="true"/>
</settings>


### 三级标题:MyBatis 缓存机制的工作原理 MyBatis 提供了两种级别的缓存机制: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并通过特定的数据结构实现查询结果的存储与复用。 一级缓存是 SqlSession 级别的缓存默认情况下是开启的。每个 SqlSession 都会维护一个本地缓存(基于 HashMap 实现),用于存储该 SqlSession 中执行过的查询结果。在同一个 SqlSession 中,如果执行相同的查询语句,则 MyBatis 会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而不会再次访问数据库[^3]。当执行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时,MyBatis 会自动清空当前 SqlSession 的一级缓存,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1]。 二级缓存是 Mapper(namespace)级别的缓存,多个 SqlSession 可以共享同一个 Mapper 的二级缓存。这意味着跨 SqlSession 的查询可以复用缓存数据,前提是这些查询属于相同的 Mapper 命名空间。二级缓存需要显式配置,可以通过接口注解方式实现,例如使用 `@CacheNamespace` 注解来启用指定 Mapper 接口的二级缓存功能[^2]。 以下是一个使用注解方式配置 MyBatis 二级缓存的示例: ```java @CacheNamespace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 User getUserById(int id); } ``` ### 三级标题:MyBatis 缓存的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缓存机制可以显著提升数据库查询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级缓存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当前 SqlSession,不同 SqlSession 之间的缓存数据互不影响。因此,在涉及多个 SqlSession 或事务隔离级别较高的场景下,不能依赖一级缓存保证数据一致性[^4]。 其次,二级缓存虽然支持跨 SqlSession 共享数据,但其默认实现并不具备线程安全特性。在并发访问频繁的环境中,建议引入第三方缓存组件(如 Ehcache 或 Redis)以提高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此外,二级缓存的生命周期独立于 SqlSession,即使关闭或清除 SqlSession,缓存数据依然存在,因此必须谨慎管理缓存更新策略,避免出现脏读问题[^1]。 最后,由于缓存机制的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查询结果与数据库中的最新数据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执行写操作后手动刷新缓存,或者通过配置合理的缓存失效时间来控制数据同步的粒度。同时,应避免对频繁更新的数据使用缓存,以免因频繁清空缓存而抵消性能优化效果[^3]。 ### 三级标题:相关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展示 MyBatis 一级缓存行为的简单示例。在这个例子中,两次调用相同的查询方法将只触发一次数据库访问: ```java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SqlSession sqlSession; public void testCache() { UserMapper mapper = sqlSession.getMapper(UserMapper.class); // 第一次查询,结果从数据库中获取 User user1 = mapper.getUserById(1); // 第二次查询相同的记录,结果从一级缓存中获取,不再访问数据库 User user2 = mapper.getUserById(1); }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