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Linux的老用户肯定不会忘记slackware的。slackware的简单和稳定众所周知,但是这个“简单”并非是使用起来简单。在slackware中,没有多余的软件管理器和不必要的库等等,所有的系统设置都可以通过编辑相关配置文件来进行。这就给新手造成了很大困扰,所以slackware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新兴Linux发行版如Ubuntu、Mint等占领。
我最初使用的发行版是Redhat9.0,Redhat9.0尽管有点老了,但是仍然陪我度过了整个初中时期。后来学校改造机房,偶然得到一张Redflag Workstation5.0的光盘。Redflag Workstation的本地化做的非常到位,用了这个系统之后,所有中文化问题都解决了。之后陆续使用过Fedora、Opensuse等一些著名的发行版,发现只有Arch和Slackware比较符合我的风格。当时认为Arch的名字不如Slackware漂亮,因此便选择了Slackware做为长期使用的Linux发行版。
Slackware最明显的优点是你可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控制系统的任何一个细节。这样的系统简直就是为像我一样有轻微强迫症的人们量身定做的。
目前我使用Slackware13.37做为嵌入式开发的Host机。Kernel版本3.6.3,重新编译后,系统支持PAE大内存技术、CPU自动降频等,选择了正确的图形模块后,KDE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有了质的变化,并且还从内核中删除了对其它许多不需要的功能以及硬件的支持,系统运行速度和稳定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的系统桌面如图:
看着还是挺简洁的。
这个是我的工作环境。开了四个Xfce终端模拟器。分别用来监视开发板运行状态、操作开发板的CPU、编译自己写的程序、使用VIM编辑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