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lang vs. CERL
Erlang众所周知,这里不介绍了。其优势在于:
- 最简洁精练的分布式模型
- Node, Process, Mail (Message)
- 最优雅的错误处理模型:速错(Fail fast)
- 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立即死掉
- GenServer编程框架
- 程序代码风格完全一致,便于交流
- 轻量级的进程
- 可以尽可能地按照正常的业务逻辑去设计,而不是过多地考虑硬件环境的制约。
- 热部署(Hot swap)
- 变量不可变
- 更容易写出可靠的程序。也利于事务性代码的编写。
- 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改变了你的编程习惯。
- CERL 不支持轻量级的进程。尽管CERL的Process模型和Erlang一致,但是他并不轻量,事实上CERL的进程就是操作系统中的Thread。刚开始我准备用协程,不过后来被证明这是不必要的,所以CERL永远都不考虑协程这东西。
- CERL 不支持热部署。当然,这是指他没有提供机制支持,而不是指你没法做到。
为什么是CERL,而不用Erlang?
刚开始我确实用Erlang,而且完成了DEMO。不过,我最终发现这中间存在些问题。尽管Erlang的思想是非常优秀的,但是:
- Erlang是小众语言,使用它存在维护上的风险。(这个是缺点,但不是我最重要的理由)
- Erlang的变量不可变,改变了程序员的思维习惯。
- 我个人原则上认可变量应不可变带来的好处,但是允许特殊情形下的可变(例如for循环的自变量)。
- Erlang是动态语言。
- 我个人认为大型工程都应该使用静态类型语言,以获得更好的代码质量和性能(静态类型语言更容易写出高质量少BUG的代码)。
其实,最终极的理由是第3条。
CERL简介
CERL对外表现为一个动态库(cerl.dll) + 一个编译器(sdlc)。逻辑上CERL分为两层,底层称为CERL Core,上层为GenServer框架。
- CERL Core –表现为动态库cerl.dll。主要实现Erlang的分布式模型,及其他辅助基础设施。
- GenServer框架。它主要定义了服务器接口描述语言: Server Description Language(SDL),并提供相应的编译器 sdlc 以生成:
- 客户端如何调用该服务器的Proxy代码。
- 服务器端Stub代码。
- 服务器Impl文件的框架代码。
基于CERL的程序样例
假设我们要实现一个简单的HashServer。
首先,我们定义该服务器的接口(HashServer.sdl):
Proxy, Stub文件是不建议编辑的,HashServerImpl.h文件才是你需要去填写真正实现代码的地方。当然生成的还有一个比较次要的文件:sdl_hasht_base.h,该文件放的是Client和Server端都需要的公用代码,也不需要编辑。
生成的 HashServerImpl.h 大体如下:
注解:服务器可能由client启动(通过调用_start函数,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也可以通过CERL提供的命名进程(NamedProcess)机制向远程节点获得(该机制和域名机制有点类似),如本例的注释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