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内数据开放方法及实践

一、背景
       1、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
       自《数据二十条》发布以来,数据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市场趋于饱和,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愈发重视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早就开始了,比如早前的ERP和BI等系统,支撑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各类商业智能BI工具的出现,支撑了企业经营分析和决策管理活动,这些都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优秀实践。这个阶段企业的数字化有一个特点,就是企业的数字化更多地是从企业各个业务领域来独立建设,部门间的数据难以流转,数据成了部门的资产,而不是企业的资产。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和市场红利消失,企业盈利空间收窄,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愈发激烈,原先各部门单打独斗摊大饼的方式难以为继了,而新的趋势是以客户价值实现为导向,整合企业各业务条线能力,打造跨部门作战能力,实现企业整体的降本增效。这一业务发展趋势,反映在企业数据架构上,就要求必须实现跨部门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打通部门间的协作壁垒。因此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开放对应当下企业业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经济学价值。
       2、企业参与要素市场的必经之路
       当前,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建设数据要素市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成立大数据主管部门,全国建设有数十家数据交易所,为政企、企企见数据交易搭建了生态。数据资产入表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企业参与数据治理和数据交易方面提供了内驱力,通过促进数据交易,实现企业数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评估, 提升企业数据资产价值。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经过多年经营, 沉淀了大量数据资产,包括生产数据、管理数据、客户数据、市场数据等数据资产,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让大家看到了企业通过数据要素合作交易,拓展企业业务合作生态,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契机。但现实情况却是,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开放都是杂乱无序的,对外有序开放只能是望美兴叹了。
二、定义和概念
       
      准确地理解对内数据开放,需要首先区分以下几个相关的概念。
      1、开放数据
      开放数据这一概念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是指能被任何人 "出于任何目的不受限制地进行自由利用、再利用和分发,并最大程度保持其原始出处和开放性的数据", G8发布的《开放数据宪章》明确开放数据是指 “具备必要的技术和法律特性,从而能被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自由利用、再利用和分发的电子数据”。总结起来,开放数据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可获取性和可访问性:即数据可被免费,或支付一定对价后被用户获得。
     (2)再利用和再分发:即数据可以被获得者进行加工、开发和应用,或者再分发给其它主体。
     (3)普遍参与性:开放数据可被任何人利用、再利用和分发,开放数据多所有人平等开放。
      2、数据共享
      
      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是指打通组织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加速组织内部数据资产流动,由各个数据产生部门和数据需求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共享侧重于应用思维,强调解决某个具体业务的数据需求,往往是无序的和低效的。

      3、数据开放
      企业内部的数据开放是同样是为打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加速内部数据资产流动,由数据开放主体(通常时公司数据责任人)面向各业务部门(数据需求方)提供“原始的、可供机器读取的、可供社会化利用的”数据服务。
     相较于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是一种平台思维,主张一种中央集权的资源供给模式,这种方式往往更加高效和有序。

  

     本文所探讨的企业级数据开放的定义不言自明,核心探讨的一种采用企业级数据平台模式,采用集约化运营管理的,由公司数据责任人面向各业务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的模式。
三、数据开放目录
     
     数据开放目录是指在公司数据资产基础上,由公司数据责任人基于公司数据开放战略和公司各业务部门数据需求,制定的可对内部各单位开放的数据资产清单。数据开放目录应当具有一个符合企业业务/数据架构的层级分类体系。数据开放目录分类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建设,典型的分类体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按数据层级划分
     根据企业业务和数据架构,将开放目录数据按照业务域、业务子域、业务系统、数据实体和属性五个层级进行组织,该框架实现了企业业务框架和IT架构的统一和融合,是一种先进的数据分层实践,在国内例如华为公司、通信运营商等超大型企业得到普遍的应用。
      2、按业务部门划分
      将开放数据目录按照数据来源部门进行划分,能够比较清晰的表示数据权属关系,也便于各归属部门进行动态维护。各地政府大数据部门在推进政务大数据开发过程中,一般偏好采用这样的数据目录结构。
      3、按照业务系统划分
      按照业务系统划分是一种简单按照数据产生系统进行划分的分类方式,这种方式生成的数据目录,是面向技术人员视角,支撑开发人员查找所需数据,但对业务管理人员不友好,不符合当期数据民主化趋势。
四、组织保障
     
       企业对内数据开放离不开必要的组织设计,对内数据开放涉及数据申请方、数据提供方、开放运营方、平台支撑方和监督管理方五方。
       数据申请方:指提出数据需求的一方,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 内部各部门因为开展业务或经营分析活动,对公司内部其它部门数据有较强的需求。
       数据提供方:指向申请方提供数据的一方,数据提供方也是数据的权属部门,在公司内部达成“数据是企业的资产,而非各部门的资产”的共识前提下,数据的权属部门有义务根据需求提供本部门数据。
       开放运营方:指负责对内数据开放统一运营管理的一方,负责各统筹和协同各方不断推动各方扩大数据开放范围,提升数据开放质量,提高数据开放效率。
       平台建设方:指负责对内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撑部门,负责开放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不断推进平台技术升级、功能迭代和资源扩展,确保平台保障能力。
       监督管理方:指负责对内数据开放工作的内部监督检查的一方,包括数据安全监督管理和数据开放实施情况监督管理,确保对内数据开放兼顾效率和安全。 

五、流程保障
虽然目前企业内部对数据是公司的资产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企业内部具体开放实践来看,对于数据的内部开放可以面向谁开放,谁来决定是否开放,以及什么场景下可以开放等还存在诸多细节待确定。因此为了确保数据有序开放,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相关方协同参与的对内数据开放流程。
     (一)数据开放申请
数据申请方基于明确的业务场景数据需求,向开放运营方提交数据开放需求,提交数据申请时,需要提交数据申请目的、业务应用场景、数据需求范围等资料,并签订数据使用安全承诺。
     (二)数据开放审批
1、审批相关方
 开放运营方收到数据开放申请后,组织协调相关方对申请方的数据申请进行审核审批,一般需要数据申请方、数据提供方和开放运营方进行审批。对应非涉敏数据可由数据申请方部门内部审批通过后即可开放,对于敏感等级较低的数据可由数据申请方和数据提供方共同审批通过后开放,对应敏感等级较高的数据,则需要数据申请方、数据提供方和开放运营方共同审批通过后才能准予开放。
2、审批要点
  • 必要性:必要性是指数据申请方申请的数据是否具有明确的业务场景需求,缺少此项数据对明确制约业务开展,且无法采取其它替代方案来实现业务活动。
  • 合理性:合理性是指数据申请方提交的数据内容、数据区域范围、数据时间范围等与业务场景需求相匹配,不存在数据过度申请的情况。
  • 合规性:合规性是指数据申请方提交的数据需求和使用场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等,例如对个人隐私数据的进行申请。
3、数据提供
     数据开放审批通过后,由平台建设方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向数据申请方提供所需数据服务,数据提供方式由两种:数据集服务方式和数据API服务方式。数据集服务主要适用于数据分析洞察场景下,分析用户需要整表数据的情况,而数据API服务适用于特定条件下的少量数据查询需求,主要面向应用系统进行服务。
     从数据提供的周期性来看,数据提供又可分为一次性数据提供和周期性数据提供,一次性数据提供即一次性将用户所需数据推送至用户指定的目标数据库即可,而周期性数据提供,也可称为数据服务订阅,是双方约定好数据提供方式、数据服务有效期,服务使用频次等,由开放运营方按照约定进行持续的数据服务。数据服务订阅目前是企业级对内数据开放的普遍形式,在企业数据开放中越来越重要。
六、对内数据开放平台
     为保障对内数据高效开放,企业需要建设统一的对内数据开放平台,并逐步向对外数据开放能力演进。企业数据开放平台是企业级数据开放统一门户,面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提供数据开放服务。企业数据数据开放平台一般由开放运营方统一建设和运营。企业级数据开放平台一般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一些基础功能。
1、数据上架功能:  平台应提供数据服务上架发布的功能,支持开放运营方根据数据开放规划和业务需求将企业数据资产进行上架发布。
2、数据目录可视化: 对内数据开放平台提供开放数据项的可视化展示,实现企业级数据资产透明可见。
3、数据检索功能:  平台提供条件查询、模糊查询、智能查询等数据检索功能,方便数据申请方快速定位己方所需数据。
4、数据申请功能:  平台提供数据开放申请的端到端流程支撑功能。

七、数据开放运营
对内数据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一方面,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企业内部数据共享/开放,尤其是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难以避免受到不同利益诉求的制约,与数据需求方一般由强烈的需求动机不同, 数据提供方难以共享业务成果,纯粹支撑导致开放动机不足,从而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公司整体利益的部门来统筹运营,推动双方达成合作,实现整体利益最优。另一方面,从数据安全、建设成本和有序经营角度来看,企业对内数据开放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数据开放范围从小到到,数据开放质量从低到高,数据开放效率从低到高,数据开放体系的高质量演进过程,需要有强有力的运营能力,不断推进对内数据开放水平提升。
1、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是指对数据开放数据项内容事项进行丰富、完善和推广的一些列活动。丰富数据内容是指通过盘点数据资产、搜集数据需求和开发数据服务等措施,不断丰富开放数据目录范围,以及通过不断完善数据项内容描述和提高数据内容准确信提升开放数据内容质量,并采取海报、邮件、短信等渠道触,实现数据精准触达有数据需求的用户。
2、效率运营 
     效率运营是指围绕端到端数据开放全流程,通过搜集和分析流程日志数据,识别数据开放流程卡点,并分析造成卡点的系统、流程和操作等方面的原因,推动相关各方制定整改计划,实施整改行动,解决流程卡点,实现对内数据高效开放。
3、安全运营
      安全运营是指围绕数据开放全流程的数据安全管理问题开展的运营管理活动,包括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和结果的持续优化,数据开放流程的持续监控分析,开放数据使用情况的定期安全检查等运营互动,确保数据开放符合公司数据安全合规要求。
八、业务价值展望
企业对内数据开放,形成一种全新的内部数据共享模式,从原先杂乱无章的跨部门数据共享, 构建了企业级数据服务标准统一、高效的跨域数据开放生态,促进企业级数据要素流通,为数据要素价值激发提供了基础保障。
1、提效数据流通:
通过企业级对内数据开放体系的建设,建立了数据开放分工协作体系,明确了各方在对内数据开放职责分工,贯通端到端数据开放流程,并通过数据开放平台赋能,大大提升企业内部跨域数据开放效率。
2、激发数据价值:
通过企业数据的可视化和标准化,企业数据成为真正的数据资产,打破了业务和IT的隔阂,各部门利用跨域数据,加速在产品创新、客户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创新,实现公司业务价值增益。
3、重塑共享生态:
通过对内数据开放实践,明确“开放运营方”为企业级数据开放主体,各领域数据提供方协同的,监督管理保障和IT平台支撑的平台化的数据开放生态,为后续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奠定了协作分工基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数智化智者

独立咨询,原创不易,感谢支持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