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LR的pacing和think time

本文详细解析了LoadRunner中pacing和thinktime的区别及应用,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两个概念来模拟真实世界的操作停顿,以及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角度考虑设置策略。重点强调了如何通过合理配置来提升性能测试的准确性。
在LoadRunner里,有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pacing和think time。相关书籍中很难查阅到对pacing的讲解。这两个名词该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呢?  

       它们都出现loadrunner VUGen的run-time settings里,是不同的概念。先引用帮助文档里的解释:

  The pacing let you control the time between iterations. The pace tells the Vuser how long to wait between iterations of your actions。

  Vuser think time emulates the time that a real user waits between actions. For example, when a user receives data from a server, the user may wait several seconds to review the data before responding. This delay is known as the think time.

  为了更好的讲清楚,引入iteration的概念。Iteration,迭代。通过设置,可以指定虚拟用户在同一个Action中重复执行多次,每次重复称之为一个iteration。Iteration可以帮助我们模拟现实世界的重复场景。

  Pacing,步调。可以通过设置两次迭代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调整各个action之间的步调(或者称之为节奏)。从定义上来看,Pacing是和iteration绑定在一起的,可以认为是iteration pacing。

  Think time,思考时间。可以通过设置思考时间,来模拟真实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从定义上来看,think time是在iteration内部的某个action中各个步骤的间隔时间。

  到这里,已经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容易混淆的。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期望能够深入浅出。

  淘宝购物车应用,假定每分钟有6000个在线用户浏览(Browser),共10台服务器。用户在浏览过程中,先打开购物车页面,花了1秒钟时间浏览整个页面,然后查看其中的某个宝贝。此时,在性能测试场景中(如果模拟真实场景的话),就会在两个步骤之间设置一个等待时间think time = 1 秒。如下图1-1所示:

  图1-1

  假设用户进行一次上述操作会消耗5秒钟的时间,即完成整个迭代需要5秒钟。如果用户不停顿,继续第二次重复操作,则同样耗费约5秒左右的时间。但是真实世界中肯定是有停顿的。一个真正的用户,做完一系列操作后,会间隔一段时间。假定用户停顿了5秒,再第二次重复操作,则一共耗费10秒钟时间。映射到 loadrunner中,就需要在一次iteration中,设置一个think time = 1秒,然后在两个iteration之间,设置一个pacing为5秒。如下图1-2所示:

  图1-2

  一个虚拟用户在1分钟内,就能完成6次的迭代,12次请求。而要达到有6000个用户的浏览量,我们需要6000/12 /10= 50个虚拟用户。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对pacing和think time已经有了相应的理解。至于在loadrunner中符合使用、怎样配置,则可以通过帮助文档来加深认识。在此不一一说明。

  尽管性能测试的需求通常都是从客户端角度来定义的,比如“系统需要支撑100个并发用户”、“每分钟有6000个请求量”,但是压力应该以服务器为中心来看待。原因很简单,从loadrunenr端发送出去的请求,需要等待服务器端响应之后才能发送下一个请求。可以说,对于每个虚拟用户,它对服务器发送请求的频率取决于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时间。

  如果需要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从而模拟服务器端的真实变动,think time和pacing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设置项。

  评论:

  词馨:“讲解很清晰,pacing和think time一目了然。

  从以上使用场景来看,pacing和think time都是可以模仿真实世界中的停顿。这是从客户端考虑的。

  从服务器端考虑,这两个参数的设置将会更加复杂。

  例如,我们需要衡量服务器处理一个请求的平均响应时间。考虑,服务器端能同时并发处理的请求数一定,当性能测试发送的每秒请求数超过它能处理的请求数后,再到达的请求将会在服务器系统中排队等待,这时,整个响应时间的计时已经开始,排队等待时间将会计入响应时间。所以,如果LR仍然持续发送请求,可能造成接下来的请求都在等待。这时,服务器每次处理的事务数在下降,平均响应时间在增大,造成了请求发送越快,处理越少越慢。

  对于这种情况,从服务器端出发,来考虑设置请求发送的速度。”

  悟石:“从服务器端来看,让每颗CPU都忙碌起来,是件好事。当压力超过CPU能承受范围时,认为是过载,等待队列会越来越长,load不断飙升。

  但如果真实情况是存在瞬间超高压,中间会有停顿的话,服务器或许能撑得过去(风险很大)。对于复杂场景,这个停顿要靠pacing来完成。不过,pacing怎么设置才最合适,是需要研究用户行为才能定的。”

 

转自:http://tech.it168.com/a2009/1019/762/000000762347.shtml

<think>嗯,用户这次聚焦在JMeter中Think Time的具体使用方法作用上,还提供了相关引用。看来用户正在深入学习性能测试的细节设计。从用户引用[1][3]来看,ta明显注意到Think TimeLoadrunner概念的对应关系,这可能是从其他测试工具转过来的用户。 用户的问题其实包含两个明确需求:技术实现层面(怎么用)理论层面(为什么用)。需要特别注意引用[3]中那个关键结论:定时器在JMeter里相当于Loadrunnerpacing,而事务控制器的时间才对应think time。这个概念映射很容易混淆,必须重点解释。 注意到用户上次询问过等待时间定时器的区别,这次问题可以视为延伸。上次回复中关于固定定时器的部分已经铺垫了基础,这次要更深入结合Think Time场景。特别要强调Test Action组件的使用,因为引用[3]提到“在sampler执行完之后再等待”必须用它而非定时器。 用户提供的引用[4]其实给出了Think Time的终极价值——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对服务器的影响。在回答作用部分需要呼应这点,可以结合问题定位思路(如响应时间分析)来说明。不过用户没直接问分析技巧,这部分点到为止即可。 关于实现方法,需要区分三种情况:固定等待、随机等待、条件等待。用户引用[1]提到Flow Control Action,这其实就是Test Action组件,要给出具体配置示例。另外要注意作用域问题,引用[3]强调的“定时器作为子节点加入”必须用实际截图位置说明。 最后生成的问题要延续用户学习路径:从概念区别(同步vs固定定时器)到实践技巧(随机等待),再到设计考量(优缺点)。特别是第三个优缺点问题,可以引导用户思考过度使用Think Time可能掩盖的并发问题。</think>### JMeter中Think Time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Think Time(思考时间)在性能测试中模拟用户操作间隔,是提升测试真实性的关键。以下基于JMeter的实现逻辑详细说明: --- #### **一、Think Time的核心作用** 1. **模拟真实用户行为** - 用户操作间存在自然停顿(如阅读内容、输入数据),Think Time避免请求密集发送导致服务器压力失真[^1][^4]。 - 若忽略Think Time测试结果可能高估系统性能(如虚高的TPS)。 2. **控制吞吐量与资源消耗** - 通过调整Think Time长度,可精准控制每秒请求量(QPS)[^3]。 - 延长Think Time可降低服务器CPU/内存压力,帮助定位资源瓶颈[^4]。 3. **区分响应时间组成** - **采样器响应时间**:仅包含服务器处理请求耗时(不含Think Time)[^3]。 - **事务控制器时间**:包含Think Time + 所有采样器耗时(更接近用户感知)[^3]。 --- #### **二、JMeter中实现Think Time的3种方法** ##### **方法1:固定定时器(Constant Timer)** - **场景**:需固定间隔(如每操作等待2秒)。 - **配置**: ```plaintext HTTP请求 → 添加 → 定时器 → Constant Timer 设置 Delay: 2000 (毫秒) ``` - **特性**: - 定时器在采样器**前**执行,延迟不计入采样器响应时间[^3]。 - 若作用域内有多个定时器,延迟时间**累加**生效[^3]。 ##### **方法2:随机定时器(Gaussian Random Timer)** - **场景**:模拟用户随机等待(如1~5秒波动)。 - **配置**: ```plaintext HTTP请求 → 添加 → 定时器 → Gaussian Random Timer 设置 Deviation: 1000, Constant Delay: 2000 (平均3秒±1秒) ``` - **特性**:延迟时间符合正态分布,更贴近真实场景。 ##### **方法3:Test Action组件(Flow Control Action)** - **场景**:需在请求**后**添加等待(如等待页面加载完成)。 - **配置**: ```plaintext HTTP请求 → 添加 → 逻辑控制器 → Test Action 设置 Pause Duration: 3000 (毫秒) 选择 Target: "After Current Thread" ``` - **特性**: - 在采样器**后**执行延迟,计入事务总时间[^1][^3]。 - 适用于模拟页面渲染等待或异步处理。 --- #### **三、Think Time设计的最佳实践** 1. **作用域控制** - 若Think Time仅针对特定请求,需将定时器作为该请求的**子节点**(避免全局生效)[^3]。 - 示例:登录后等待3秒再查询数据 ```plaintext - 事务控制器 ├─ HTTP请求:登录 ├─ 固定定时器 (3000ms) // 作为子节点 └─ HTTP请求:查询数据 ``` 2. **与Pacing的区别** | **概念** | **实现位置** | **目的** | |----------------|-------------------|-----------------------------| | Think Time | 请求间延迟 | 模拟用户操作间隔 | | Pacing | 线程组迭代间隔 | 控制单用户请求频率(如每分钟10次)| 3. **结合事务控制器分析** - 在事务控制器中,Think Time计入总响应时间,帮助分析端到端用户体验[^3]。 - 定位性能问题: - 若事务时间超标,但采样器响应正常 → 需优化Think Time设计[^4]。 - 若采样器响应超标 → 重点分析服务器资源(CPU/内存)[^4]。 --- #### **四、典型配置示例** ```plaintext 线程组 (10用户, 循环5次) ├─ 事务控制器: 用户操作流 ├─ HTTP请求: 访问首页 ├─ 高斯随机定时器 (Dev=1000, Delay=2000) // 随机等待1~3秒 ├─ HTTP请求: 搜索商品 ├─ Test Action (Pause: 5000ms) // 模拟结果加载等待 └─ HTTP请求: 加入购物车 ``` > **效果**:每个用户操作间有自然间隔,事务总时间包含所有等待。 --- ### **总结** - **Think Time必要性**:避免测试工具成瓶颈,确保结果反映真实场景[^1][^4]。 - **实现选择**: - 固定间隔 → 固定定时器 - 随机间隔 → 高斯定时器 - 请求后等待 → Test Action组件 - **关键规则**:定时器在采样器**前**执行,延迟不计入采样器响应时间[^3]。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