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
指的是分布在不同网络或计算机上的程序组件,彼此通过信息传递来协同工作的系统,而Zookeeper正是一个分布式应用协调框架,在分布式系统架构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Zookeeper
它是一个分布式协调框架,是Apache Hadoop 的一个子项目,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分布式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数据管理问题,如:统一命名服务、状态同步服务、集群管理、分布式应用配置项的管理等
核心概念
文件系统数据结构
维护一个类似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每个子目录项都被称作为 znode(目录节点),和文件系统类似,创建时可以有多级目录和子目录,能自由的增加、删除 znode,并在一个znode下增加、删除子znode。
znode的类型
1、PERSISTENT持久化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只要不手动删除该节点,他将永远存在
2、 PERSISTENT_SEQUENTIAL持久化顺序编号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3、EPHEMERAL临时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
4、EPHEMERAL_SEQUENTIAL临时顺序编号目录节点
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5. Container 节点
3.5.3 版本新增,如果Container节点下面没有子节点,则Container节点在未来会被Zookeeper自动清除,定时任务默认60s 检查一次
6. TTL 节点
默认禁用,只能通过系统配置 zookeeper.extendedTypesEnabled=true 开启,不稳定
监听通知机制
客户端注册监听它关心的任意节点,或者目录节点及递归子目录节点
- 若注册的是对某个节点的监听,则当这个节点被删除,或者被修改时,对应的客户端将被通知
- 若注册的是对某个目录的监听,则当这个目录有子节点被创建,或有子节点被删除,对应的客户端将被通知
- 若注册的是对某个目录的递归子节点进行监听,则当这个目录下面的任意子节点有目录结构的变化(有子节点被创建,或被删除)或者根节点有数据变化时,对应的客户端将被通知。
注意:所有的通知都是一次性的,及无论是对节点还是对目录进行的监听,一旦触发,对应的监听即被移除。递归子节点,监听是对所有子节点的,所以,每个子节点下面的事件同样只会被触发一次。
经典应用场景
- 分布式配置中心
- 分布式注册中心
- 分布式锁
- 分布式队列
- 集群选举
- 分布式屏障
- 发布/订阅
Zookeeper 实战
准备工作
为了后期的使用,此次先将centos上自带的openjdk卸载
卸载openjdk
1.查看jdk版本
查看版本
java -version
2.检测jdk安装包
3.卸载openjdk
yum remove *openjdk* 或者 rpm -qa | grep java rpm -e --nodeps tzdata-java-2015g-1.el7.noarch rpm -e --nodeps java-1.8.0-openjdk-1.8.0.65-3.b17-el7.x86_64 rpm -e --nodeps java-1.8.0-openjdk-headless-1.8.0.65-3.b17-el7.x86_64
4.卸载后再次查看
重装指定版本JDK
1.下载解压需要的jdk版本
tar -zxvf jdk-8u172-linux-x64.tar.gz
2.配置环境变量
打开配置文件
vim /etc/profile
添加jdk相关配置
export JAVA_HOME=/usr/local/jdk/jdk1.8.0_172
export JRE_HOME=${JAVA_HOME}/jre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JRE_HOME}/lib
export PATH=${JAVA_HOME}/bin:$PATH
重新加载配置
source /etc/profile
3.查看jdk版本
安装Zookerper
1.下载解压缩安装包
tar -zxvf apache-zookeeper-3.5.8-bin.tar.gz
2.重命名配置文件
cd /usr/local/zookeeper/apache-zookeeper-3.5.8-bin/conf
cp zoo_sample.cfg zoo.cfg
3.启动/停止 Zookerper
cd usr/local/zookeeper/apache-zookeeper-3.5.8-bin
bin/zkServer.sh start conf/zoo.cfg
bin/zkServer.sh stop conf/zoo.cfg
4.启动客户端
同一台机器
bin/zkCli.sh
若不是本机
bin/zkCli.sh ‐server ip:port
相关命令
查看子节点
ls /zookeeper
子节点遍历
ls -R /
查看Zookerper命令 help
创建普通节点
create [‐s] [‐e] [‐c] [‐t ttl] path [data] [acl]
括号为可选项,没有则默认创建持久化节点
-s: 顺序节点
-e: 临时节点
-c: 容器节点
-t: 可以给节点添加过期时间,默认禁用,需要通过系统参数启用
创建节点
create /node1
创建节点并赋值
create /node2 aaa
查看节点
get /node2
修改节点
set /node2 bbb
删除节点
delete /node
创建子节点
create /node2/sub
查看子节点
ls -R /node2
查看节点状态
stat /node2
创建顺序节点
create -s /节点层级
可用于实现分布式锁,顺序的长度为10位
创建临时节点
create -e /tmp aaa
查看节点版本信息
get -s /node2
- cZxid:创建znode的事务ID(Zxid的值)
- mZxid:最后修改znode的事务ID
- pZxid:最后添加或删除子节点的事务ID(子节点列表发生变化才会发生改变)
- ctime:znode创建时间
- mtime:znode最近修改时间
- dataVersion:znode的当前数据版本
- cversion:znode的子节点结果集版本(一个节点的子节点增加、删除都会影响这个版本)
- aclVersion:表示对此znode的acl版本
- ephemeralOwner:znode是临时znode时,表示znode所有者的 session ID。 如果znode不是临时znode,则该字段设置为零
- dataLength:znode数据字段的长度
- numChildren:znode的子znode的数量
临时节点的特性
- 在客户端被关闭后,三十秒过后会被清理
- 不能有子节点
创建临时顺序节点
create -s -e /tmp1
创建容器节点
create -c /container/sub1
create -c /container/sub2
create -c /container/sub3
容器节点主要用来容纳字节点,如果没有给其创建子节点,容器节点表现和持久化节点一样,如果给容器节点创建了子节点,后续又把子节点清空,容器节点也会被zookeeper删除(大约60s)。
创建ttl节点
开启配置才能创建
cd /usr/local/zookeeper/apache-zookeeper-3.5.8-bin/bin
创建ttl节点
create -t 7000 /ttl-node aaa
到了时间会超期自动删除
事件监听机制
//监听节点,但只能监听一次
get -w /test
目录监听
也是一次性 ls -w /tes
监听整个树
ls -R -w /test
ACL 权限控制( Access Control List )
Zookeeper 的ACL 权限控制,可以控制节点的读写操作,保证数据的安全性,Zookeeper ACL 权限设置分为 3 部分组成,分别是:权限模式(Scheme)、授权对象(ID)、权限信息 (Permission)。最终组成一条例如“
scheme:id:permission”格式的 ACL 请求信息。
Scheme(权限模式)
用来设置 ZooKeeper 服务器进行权限验证的方式
- 范围验证:所谓的范围验证就是说 ZooKeeper 可以针对一个 IP 或者一段 IP 地址授予某种权限。比如我们可以让一个 IP 地址为“ip:192.168.0.110”的机器对服务器上的某个数据节点具有写入的权限。或者也可以通过“ip:192.168.0.1/24”给一段 IP 地址的机器赋权。
- 口令验证:也可以理解为用户名密码的方式。在 ZooKeeper 中这种验证方式是 Digest 认证,而 Digest 这种认证方式首先在客户端传送“username:password”这种形式的权限表示符后,ZooKeeper 服务端会对密码 部分使用 SHA-1 和 BASE64 算法进行加密, 以保证安全性。
- Super权限模式,:Super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 Digest 认证。具有 Super 权限的客户端可以对 ZooKeeper 上的任意数据节点进行任意操作。
授权对象(ID)
授权对象就是说我们要把权限赋予谁,而对应于 4 种不同的权限模式来说,如果我们选择采用 IP方式,使用的授权对象可以是一个 IP 地址或 IP 地址段;而如果使用 Digest 或 Super 方式,则对应于一个用户名。如果是 World 模式,是授权系统中所有的用户。
权限信息(Permission)
权限就是指我们可以在数据节点上执行的操作种类, ZooKeeper 中已经定义好的权限有 5 种:
- 数据节点(c: create)创建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在数据节点下创建子节点;
- 数据节点(w: wirte)更新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更新该数据节点;
- 数据节点(r: read)读取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读取该节点的内容以及子节点的列表信息;
- 数据节点(d: delete)删除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删除该数据节点的子节点;
- 数据节点(a: admin)管理者权限,授予权限的对象可以对该数据节点体进行 ACL 权限设置。
授权命令
getAcl:获取某个节点的acl权限信息
setAcl:设置某个节点的acl权限信息
addauth: 输入认证授权信息,相当于注册用户信息,注册时输入明文密码,zk将以密文的形式存储。
可以通过系统参数zookeeper.skipACL=yes进行配置,默认是no,可以配置为true, 则配置过的ACL将不再进行权限检测
生成授权ID的两种方式:
- 代码生成ID:
@Test
public void generateSuperDigest() throws 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
String sId = DigestAuthenticationProvider.generateDigest("gj:test");
System.out.println(sId);// gj:X/NSthOB0fD/OT6iilJ55WJVado=
}
- 在xshell 中生成
echo ‐n <user>:<password> | openssl dgst ‐binary ‐sha1 | openssl base64
密文ACl授权
create [-s] [-e] [-c] path [data] [acl]
添加后访问
明文ACL授权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18] create /zknode2 qqq auth:user1:pass1:rw Created /zknode2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21] getAcl /zknode2 'digest,'user1:x : rw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22] get /zknode2 qqq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23]
IP模式ACL授权
非本机ip的客户端无权限访问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1] create /zknodeIp ipaddress ip:192.168.0.108:rw
Created /zknodeIp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2] get /zknodeIp
org.apache.zookeeper.KeeperException$NoAuthException: KeeperErrorCode = NoAuth for /zknodeIp
可通过关闭授权认证
vim zkServer.sh
添加
zookeeper.skipACL=yes
注意:大小写敏感
内存数据和持久化
Zookeeper数据的组织形式为一个类似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而这些数据都是存储在内存中的,所以说,Zookeeper是一个基于内存的小型数据库
内存中的数据
public class DataTree {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DataNode> nodes =
new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DataNode>();
private final WatchManager dataWatches = new WatchManager();
private final WatchManager childWatches = new WatchManager();
DataNode 是Zookeeper存储节点数据的最小单位
public class DataNode implements Record {
byte data[];
Long acl;
public StatPersisted stat;
private Set<String> children = null;
事务日志
针对每一次客户端的事务操作,Zookeeper都会将他们记录到事务日志中,当然,Zookeeper也会将数据变更应用到内存数据库中。我们可以在zookeeper的主配置文件zoo.cfg 中配置内存中的数据持久化目录,也就是事务日志的存储路径 dataLogDir. 如果没有配置dataLogDir(非必填), 事务日志将存储到dataDir (必填项)目录。
查看日志文件存放目录
vim conf/zoo.cfg
查看事务日志
[root@centos7 apache-zookeeper-3.5.8-bin]# cd /tmp/zookeeper/
[root@centos7 zookeeper]# ls
version-2 zookeeper_server.pid
[root@centos7 zookeeper]# cd version-2/
[root@centos7 version-2]# ll -h
total 84K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00:36 log.1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15:26 log.17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01:10 log.3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15:36 log.35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16:12 log.36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16:32 log.3c
-rw-r--r--. 1 root root 65M Mar 27 16:38 log.4a
-rw-r--r--. 1 root root 424 Mar 27 00:14 snapshot.0
-rw-r--r--. 1 root root 1.5K Mar 27 09:07 snapshot.16
-rw-r--r--. 1 root root 424 Mar 27 00:38 snapshot.2
-rw-r--r--. 1 root root 2.3K Mar 27 15:33 snapshot.34
-rw-r--r--. 1 root root 2.3K Mar 27 15:48 snapshot.35
-rw-r--r--. 1 root root 2.3K Mar 27 16:18 snapshot.3b
-rw-r--r--. 1 root root 2.6K Mar 27 16:36 snapshot.49
[root@centos7 version-2]#
Zookeeper进行事务日志文件操作的时候会频繁进行磁盘IO操作,事务日志的不断追加写操作会触发底层磁盘IO为文件开辟新的磁盘块,即磁盘Seek。因此,为了提升磁盘IO的效率,Zookeeper在创建事务日志文件的时候就进行文件空间的预分配- 即在创建文件的时候,就向操作系统申请一块大一点的磁盘块。这个预分配的磁盘大小可以通过系统参数 zookeeper.preAllocSize 进行配置。
事务创建:事务日志文件名为: log.<当时最大事务ID>,应为日志文件时顺序写入的,所以这个最大事务ID也将是整个事务日志文件中,最小的事务ID,日志满了即进行下一次事务日志文件的创建
查看日志
注意事务日志是按顺序进行,记录了所有的set数据的操作,单纯的get不会记录到事务中
[root@centos7 lib]# java -cp slf4j-api-1.7.25.jar:zookeeper-3.5.8.jar:zookeeper-jute-3.5.8.jar org.apache.zookeeper.server.LogFormatter /tmp/zookeeper/version-2/log.1
SLF4J: Failed to load class "org.slf4j.impl.StaticLoggerBinder".
SLF4J: Defaulting to no-operation (NOP) logger implementation
SLF4J: See http://www.slf4j.org/codes.html#StaticLoggerBinder for further details.
ZooKeeper Transactional Log File with dbid 0 txnlog format version 2
3/27/22 12:35:48 AM CST session 0x100007049f40000 cxid 0x0 zxid 0x1 createSession 300003/27/22 12:36:49 AM CST session 0x100007049f40000 cxid 0x0 zxid 0x2 closeSession null
EOF reached after 2 txns.
[root@centos7 lib]#
数据快照
数据快照用于记录Zookeeper服务器上某一时刻的全量数据,并将其写入到指定的磁盘文件中。 可以通过配置snapCount配置每间隔事务请求个数,生成快照,数据存储在dataDir 指定的目录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查看快照数据( 为了避免集群中所有机器在同一时间进行快照,实际的快照生成时机为事务数达到 [snapCount/2 + 随机数(随机数范围为1 ~ snapCount/2 )] 个数时开始快照)。
快照创建:快照事务日志文件名为: snapshot.<当时最大事务ID>,日志满了即进行下一次事务日志文件的创建。
快照数据主要时为了快速恢复, 事务日志文件是每次事务请求都会进行追加的操作,而快照是达到某种设定条件下的内存全量数据。所以通常快照数据是反应当时内存数据的状态。事务日志是更全面的数据,所以恢复数据的时候,可以先恢复快照数据,再通过增量恢复事务日志中的数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