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FsfHbN6lmUWvubZrYQRseRguo4MHAOzqt-zm-WeG_DccdbMdGcUnev0UGAKBnL03Oo_vHNeRd9unxjhYclfHK
大端模式,是指数据的高字节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而数据的低字节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这样的存储模式有点儿类似于把数据当作字符串顺序处理:地址由小向大增加,而数据从高位往低位放;这和我们的阅读习惯一致。
例子:
0000430: e684 6c4e 0100 1800 53ef 0100 0100 0000
在大端模式下,前32位应该这样读: e6 84 6c 4e ( 假设int占4个字节)
小端模式,是指数据的高字节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中,而数据的低字节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中,这种存储模式将地址的高低和数据位权有效地结合起来,高地址部分权值高,低地址部分权值低。
例子:
0000430: e684 6c4e 0100 1800 53ef 0100 0100 0000
在小端模式下,前32位应该这样读: 4e 6c 84 e6( 假设int占4个字节)
大小端模式
为什么会有大小端模式之分呢?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我们是以字节为单位的,每个地址单元都对应着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为 8bit。
编辑器模式
下面这段代码可以用来测试一下你的编译器是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
1
2
3
4
5
|
short int x; char x0,x1; x=0x1122; x0=(( char *)&x)[0]; //低地址单元 x1=(( char *)&x)[1]; //高地址单元 |
若x0=0x11,则是大端; 若x0=0x22,则是小端......
上面的程序还可以看出,数据寻址时,用的是低位字节的地址。
以下是原创: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int x;
char x0,x1,x2,x3;
x=0x31323334; //ASCII码31对应数字1 32对应数字2 33对应数字3 34对应数字4
x0=(int)((char*)&x)[0]; //低地址单元
x1=((char*)&x)[1]; //高地址单元
x2=(int)((char*)&x)[2]; //低地址单元
x3=((char*)&x)[3]; //高地址单元
cout<<x0<<endl;//4
cout<<x1<<endl;//3
cout<<x2<<endl;//2
cout<<x3<<endl;//1
int xxj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