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南怀瑾《历史的经验》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解读:正反相生与仁义之道
《历史的经验》是南怀瑾以中国古代故事阐述现象、规律的作品,强调正反相生。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南先生指出仗义行为的辩证意义。同时,通过孔子教育子路的故事,阐明超出本分的仁义是错误的。南怀瑾的观点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对中国社会和人情有深刻洞察。

作者南怀瑾是一位高寿的传奇人物,台州乐清人,一生拜师求学、访道闭修,三十岁以后钻研佛法、精通儒释道三教,最终学有所成、著书立学,渡人渡己。

一、简介

《历史的经验》是作者基于中国古代的人、事、物分上、下两部两个阶段完成,上部主要讲述历史上的故事,通过故事取阐述现象、规律和本质,下部主要是逐句阐述《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南老先生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和认识与其自身的求道求学经验密不可分。
南先生在书中有一个观点一直强调正反相生,南先生从仁义礼乐名刑赏罚等中国传统美德出发去讲述其中的辩证关系,举个例子,史记中有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文章,后来也被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主流社会是认可这种仗义行为的,但是南先生从国家大义出发,信陵君作为魏国公子,不考虑自己国家的利害关系,不听从国家领导人的指挥,于私是成就了其仗义的美德,于公是有愧于国家的。
还有一个关于本分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邵这个地方当地方官,后来因为经费不够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来供大家吃,后来孔子听说这件事派子贡去把饭倒掉把锅打破,孔子最后教育子路说超过自己范围行使仁义是错的。接着举了个河间献王的故事,有一次河间献王来朝拜汉武帝,言行举止符合仁义礼信,很有一派庄重威严的气势,汉武帝就敲打他说以前汤武、文王当年起来革命的时候方圆不过百里,现在你的地方比他们大多了,一番话下来,河间献王回到封地整天饮酒、听歌,表明没有野心。
南先生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故事,但是时至今日仍然不断重复,只不过有些明言,有些暗语,看得懂的人明哲保身,看不懂的人身首异处,这就是中国社会,这就是中国人情。

二、书摘

  1.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夏言&夏语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