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and name> <key> <flags> <exptime> <bytes>\r\n <data block>\r\n 注:\r\n在windows下是Enter键
- <command name> 可以是set, add, replace
set表示按照相应的<key>存储该数据,没有的时候增加,有的时候覆盖
add表示按照相应的<key>添加该数据,但是如果该<key>已经存在则会操作失败
replace表示按照相应的<key>替换数据,但是如果该<key>不存在则操作失败。 - <key> 客户端需要保存数据的key
- <flags> 是一个16位的无符号的整数(以十进制的方式表示)。该标志将和需要存储的数据一起存储,并在客户端get数据时返回。客户端可以将此标志用做特殊用途,此标志对服务器来说是不透明的。
- <exptime> 为过期的时间。若为0表示存储的数据永远不过期(但可被服务器算法:LRU 等替换)。如果非0(unix时间或者距离此时的秒数),当过期后,服务器可以保证用户得不到该数据(以服务器时间为标准)。
- <bytes> 需要存储的字节数,当用户希望存储空数据时<bytes>可以为0
- <data block>需要存储的内容,输入完成后,最后客户端需要加上\r\n(直接点击Enter)作为结束标志。
启动:[root@hao-01 ~]# systemctl start memcached
1. 安装telnet [root@hao-01 ~]# yum install -y telnet #Telnet和SSH用于远程访问服务器的的两大常用协议。Telnet适用于局域网
2. 用telnet 指定ip 端口,进入telnet界面: [root@hao-01 ~]# telnet 127.0.0.1 11211 #回环地址
写入存储格式(英语单词表示):
set key1 flags exptime bytes
data block #提示:在telnet模式下,退格键需要按住Ctrl键
写入存储格式:
set key1 0 30 5 #key1是名称,特殊标记flag为0,30s是存储失效时间,写入5位字节
12345
查看key1存储的内容(查看超出了存储时间,会查不到的):get key1 #提示:在telnet模式下,退格键需要按住Ctrl键
实验案例:设定、替换、查看、删除
设定key1:flags为1 120秒到期时间 4个存储字节
set key1 1 120 4
1234
替换key1:flags为1 0为不限制时间 6个存储字节
replace key1 1 0 6
123456
查看key1的值:
get key1
删除key1的值:
delete 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