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概述:
CART 既能是分类树,又能是回归树.
当CART是分类树时,采用GINI值作为节点分裂的依据;当CART是回归树时,采用样本的最小方差作为节点分裂的依据;
CART是一棵二叉树。
优点:既能是分类树,又能是回归树,且二叉树的结构更为简洁.
缺点:是一种大样本统计方法,样本量较小时模型不稳定.
详述:
接下来将以一个实际的例子对CART进行介绍:
从以下的思路理解CART:
分类树?回归树?
分类树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对象的特征来预测该对象所属的类别,而回归树的目的是根据一个对象的信息预测该对象的属性,并以数值表示。
CART既能是分类树,又能是决策树,如上表所示,如果我们想预测一个人是否已婚,那么构建的CART将是分类树;如果想预测一个人的年龄,那么构建的将是回归树。
分类树和回归树是怎么做决策的?
假设我们构建了两棵决策树分别预测用户是否已婚和实际的年龄,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表示一棵分类树,其叶子节点的输出结果为一个实际的类别,在这个例子里是婚姻的情况(已婚或者未婚),选择叶子节点中数量占比最大的类别作为输出的类别;
图2是一棵回归树,预测用户的实际年龄,是一个具体的输出值。怎样得到这个输出值?一般情况下选择使用中值、平均值或者众数进行表示,图2使用节点年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输出值。
CART如何选择分裂的属性?
分裂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数据变纯,使决策树输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那么CART是如何评价节点的纯度呢?如果是分类树,CART采用GINI值衡量节点纯度;如果是回归树,采用样本方差衡量节点纯度。节点越不纯,节点分类或者预测的效果就越差。
GINI值的计算公式:
其中, pi 表示节点中属于类 i 的概率。
节点越不纯,GINI值越大,反之,则GINI值越小。
以预测二分类为例,如果节点的所有数据只有一个类别,则
如果两类数量相同,则 GINI=1−∑i∈Ip2i=12 。
(个人感觉GINI与信息熵的意义类似)
回归方差计算公式:
方差越大,表示该节点的数据越分散,预测的效果就越差。如果一个节点的所有数据都相同,那么方差就为0,此时可以很肯定得认为该节点的输出值;如果节点的数据相差很大,那么输出的值有很大的可能与实际值相差较大。
因此,无论是分类树还是回归树,CART都要选择使子节点的GINI值或者回归方差最小的属性作为分裂的方案。
即最小化(分类树):
这里的 pi 是指分配到各个子节点的概率
或者(回归树)
CART如何分裂成一棵二叉树?
节点的分裂分为两种情况,连续型的数据和离散型的数据。
CART对连续型属性的处理与C4.5差不多,通过最小化分裂后的GINI值或者样本方差寻找最优分割点,将节点一分为二,在这里不再叙述,详细请看C4.5。
对于离散型属性,理论上有多少个离散值就应该分裂成多少个节点。但CART是一棵二叉树,每一次分裂只会产生两个节点,怎么办呢?很简单,只要将其中一个离散值独立作为一个节点,其他的离散值生成另外一个节点即可。这种分裂方案有多少个离散值就有多少种划分的方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离散属性一个有三个离散值X,Y,Z,则该属性的分裂方法有{X}、{Y,Z},{Y}、{X,Z},{Z}、{X,Y},分别计算每种划分方法的基尼值或者样本方差确定最优的方法。
以属性“职业”为例,一共有三个离散值,“学生”、“老师”、“上班族”。该属性有三种划分的方案,分别为{“学生”}、{“老师”、“上班族”},{“老师”}、{“学生”、“上班族”},{“上班族”}、{“学生”、“老师”},分别计算三种划分方案的子节点GINI值或者样本方差,选择最优的划分方法,如下图所示:
第一种划分方法:{“学生”}、{“老师”、“上班族”}
预测是否已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