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维——linux软硬链接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文件系统的inode机制及其与硬链接、软链接的关系。inode作为文件元信息的载体,对于文件的存储至关重要。同时介绍了如何利用inode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linux文件系统软链接、硬链接


一、inode

在软硬链接之前,我们来了解linux文件系统的inode

1.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2.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来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root@localhost ~]# stat file
  File: ‘file’
  Size: 0             Blocks: 0          IO Block: 4096   regular empty file
Device: fd01h/64769d    Inode: 8769992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Context: unconfined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Access: 2017-03-31 03:03:06.185644559 -0400
Modify: 2017-03-31 03:03:06.185644559 -0400
Change: 2017-03-31 03:03:06.185644559 -0400
 Birth: -


3.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root@localhost ~]# df -i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vda1      7938240 122960 7815280    2% /
devtmpfs        120280    299  119981    1% /dev
tmpfs           124177      4  124173    1% /dev/shm
tmpfs           124177    408  123769    1% /run
tmpfs           124177     13  124164    1% /sys/fs/cgroup
/dev/loop0           0      0       0     - /mnt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4.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
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
      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
      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

 

5.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ls /etc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ls -i /etc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ls -l /etc


二、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创建硬链接:ln命令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目录文件的"链接数"
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这里的2是父目录对其的“硬链接”和当前目录下的".硬链接“。

、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八、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实际问题

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内存、硬盘比较小)的/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用df -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发现/data分区只使用了66%,还有12G的剩余空间,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后来用df -i查看了一下/data分区的索引节点(inode),发现已经用满(IUsed=100%),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 

 

 

查找原因:

  /data/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占用的Block不多,但是占用了大量的inode。 

 

解决方案:
  1、删除/data/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释放出/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
  2、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opt中的newcache目录连接到/data/cache,使用/opt分区的inode来缓解/data分区inode不足的问题:
  ln -s /opt/newcache /data/cache


### Linux 中软链接和硬链接的区别及用法 #### 一、基本概念 在 Linux 文件系统中,链接是一种用于访问文件的方式。链接分为两种类型:硬链接(Hard Link)和软链接(Symbolic Link 或 Symlink)。两者都提供了对文件的额外引用方式,但在实现机制上有显著差异。 #### 二、主要区别 1. **底层结构** - 硬链接共享同一个 inode 编号,因此多个硬链接实际上指向的是同一份数据区域[^2]。 - 软链接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实体,其内容存储了目标文件的路径信息[^3]。 2. **跨文件系统支持** - 硬链接无法跨越不同的文件系统,因为不同文件系统的 inode 表是相互独立的[^3]。 - 软链接可以跨越文件系统边界,因为它仅依赖于路径字符串而非实际的数据块位置[^3]。 3. **行为表现** - 如果原文件被删除,硬链接仍然有效,只要还有至少一个硬链接存在,则该文件的内容不会丢失[^1]。 - 若软链接的目标文件被移除,则软链接会变成“悬空链接”,即无效状态[^4]。 4. **适用对象** - 硬链接只能应用于普通文件,不能为目录创建硬链接(除了根目录 `/` 的特殊情况外)[^2]。 - 软链接既可以关联到文件也可以关联至整个目录树结构[^3]。 5. **权限继承** - 创建新的硬链接时,默认继承原有文件的所有属性包括读写执行权限等设置。 - 对于软链接而言,它的元数据完全由自己决定而不是参照目的端的情况;不过最终打开操作还是受限于后者的真实状况[^4]。 6. **磁盘占用情况** - 新建一个硬链并不会增加任何额外空间消耗(除非考虑到了i节点本身的大小),这是因为它们共同分享着相同的数据副本。 - 构造symlinks则需分配少量字节来保存相对或者绝对地址描述符[^4]。 7. **命令形式对比** ```bash # 创建硬链接 ln source_file hard_link_name # 创建软链接 ln -s target_path symbolic_link_name ``` 8. **应用场景举例说明** - 使用场景方面,当希望保护某些关键配置免受意外修改风险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符号连接来进行隔离处理[^4]; 同样如果想要缩短复杂指令串长度的话也能够借助这种方式达成效果——只需把对应脚本放置合适的位置再建立相应快捷入口即可完成部署工作流程优化的目的[^4]. 9. **错误恢复能力分析比较** 当发生误删事件之后如果是基于物理拷贝形成的备份方案显然更可靠些;然而考虑到效率因素以及维护成本等问题,在日常运维过程中更多时候还是会倾向于采用逻辑层面的安全措施如定期巡检制度配合版本控制系统一起运作从而达到既满足业务需求又能保障资产安全性的双重功效[^4]. --- ### 总结表 | Soft Links vs Hard Links | 属性 | 硬链接 (Hard Link) | 软链接 (Soft/Symbolic Link) | |--------------------|---------------------------------------|----------------------------------------| | 数据共享 | 是 | 否 | | 可否跨分区 | 不可以 | 可以 | | 链接失效条件 | 所有硬链接都被删除才会失效 | 目标文件不存在就会立即失效 | | 支持的对象类型 | 普通文件 | 文件 & 目录 | | 是否需要额外储存空间 | 几乎不需要 | 小量 |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