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性表
线性表
又称线性存储结构,是最简单的一种存储结构
,专门用来存储逻辑关系为“一对一”的数据。
在一个数据集中,如果每个数据的左侧都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有关系,数据的右侧也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有关系,那么这些数据之间就是“一对一“的逻辑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上图所示,在 {1,2,3,4,5} 数据集中,每个数据的左侧都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紧挨着(除 1 外),右侧也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和它紧挨着(除 5 外),这些数据之间就是“一对一“的关系。
使用线性表存储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不仅可以将所有数据存储到内存中,还可以将“一对一”的逻辑关系也存储到内存中。
线性表存储数据的方案可以这样来理解,先用一根线将所有数据按照先后次序“串”起来,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左侧是“串”起来的数据,右侧是空闲的物理空间。将这“一串儿”数据存放到物理空间中,有以下两种方法:
两种存储方式都可以将数据之间的关系存储起来,从线的一头开始捋,可以依次找到每个数据,且数据的前后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像这样,用一根线将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存储起来,这样的存储方式就称为线性表或者线性存储结构
。
2、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不难看出,线性表存储数据的实现方案有两种,分别是:
- 像图 3a) 那样,不破坏数据的前后次序,将它们
连续存储在内存空间中
,这样的存储方案称为顺序存储结构
(简称顺序表
); - 像图 3b) 那样,将所有数据分散存储在内存中,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靠“一根线”维系,这样的存储方案称为
链式存储结构
(简称链表
)。
也就是说,使用线性表存储数据,有两种真正可以落地的存储方案,分别是顺序表和链表。
3、前驱和后继
在具有“一对一“逻辑关系的数据集中,每个个体习惯称为数据元素(简称元素)。例如,图 1 显示的这组数据集中,一共有 5 个元素,分别是 1、2、3、4 和 5。
此外,很多教程中喜欢用前驱和后继来描述元素之间的前后次序:
- 某一元素的左侧相邻元素称为该元素的“直接前驱”,此元素左侧的所有元素统称为该元素的“前驱元素”;
- 某一元素的右侧相邻元素称为该元素的“直接后继”,此元素右侧的所有元素统称为该元素的“后继元素”;
以图 1 数据中的元素 3 来说,它的直接前驱是 2 ,此元素的前驱元素有 2 个,分别是 1 和 2;同理,此元素的直接后继是 4 ,后继元素也有 2 个,分别是 4 和 5。
每日一更!
公众号、优快云等博客:小菜狗编程笔记
谢谢点赞关注哈!目前在飞书持续优化更新~
日更较慢有需要完整笔记请私我,C/C++/数据结构-算法/单片机51-STM32-GD32-ESP32/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uboot/Linux内核-驱动-应用/硬件入门-PCB-layout/Python/后期小程序和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