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个季度以来的进出口诡异增长数据,业界越来越多地开始讨论一个问题:中国的进出口数据是否真实?
业界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多数的贸易增长主要来自于广东/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往来贸易,这一部分贡献了出口增量的53%,而广东的出口总量也大大高于港口吞吐量数据。
澳新银行的分析报告指出,分解中国的出口数据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对香港的出口明显增长迅速。如果将对香港的出口排除,在3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速事实上为负数。在2013 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出口增长了18.4%。但如果排除香港,中国的出口增速仅为9.2%。在2012 年同期,中国出口增长了7.9%,但除香港外的出口增速为5.8%。
香港的数据也显示,香港和内地的跨境贸易显得越来越重要。自内地进口并转口的贸易数量开始大量增加。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些转口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流回中国内地。在 2012年,42%的香港再出口流向中国内地,而在2006年,其比例为30%。从增速来看,内地-香港-内地(或者可被称为中国的“再进口”)在今年3 月的增速为27%。这与内地对香港出口的增速大幅反弹互为印证。
综上所述,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出口商可能虚报了出口数据,最终导致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而借助这个出口大幅“增长”的渠道,热钱大量涌入国内,赌人民币升值。
哪里限购,热钱就涌向哪里
那么,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官方的外贸数据有很多水分,我们自己做外贸,因为外围需求疲软,人民币升值,大家的订单少,价格低,根本没有觉得出口有好转。”深圳某家具出口企业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现在很多外贸出口是‘香港一日游’和‘保税区一日游’。”
所谓的“香港一日游”和“保税区一日游”,被外贸企业统称为货物“一日游”,是出口复进口的俗称,即企业将保税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另一直属或属海关内的加工企业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而“保税区一日游”比过去的“香港一日游”更为方便,出口企业将货物拉到保税区,不用离境,再拉回内地,一日之内便可完成,节省大量搬运和运输成本。
上述外贸人士介绍,企业热衷于“一日游”生意,源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做高售价,骗取更多的国家出口退税;另一方面帮助资金跨境流动,也会收取几个点不等的费用。比如,5元成本的货物出口,以1元的价格卖给客户,看起来是亏本的,但在报关时虚构价格为100元,这样就能拿到17元的退税,企业稳赚12元。此外,这些虚高资金还可以让海外热钱借道进入内地,赚取费用。
黎友焕也指出:“货物‘一日游’对地方政府部门来说有利可图,中央要让地方政府部门出台措施防范就是笑话了。地方政府都有保增长指标的军令状,每年保出口增长的压力很大,在出口萧条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数据作假也是一种方式。”
除“一日游”带进热钱外,外贸企业还流行着许多方式,比如多收、提前收款、少付或延迟支付等。
黎友焕和澳新银行的分析师刘利刚都认为,国家的出口退税导向政策不改变,那《通知》的实际执行效果也会打折扣。“需要改革目前的外贸和外资政策,中国的外贸政策核心仍然是鼓励出口,过度青睐外资的政策取向已经显得过时了。”刘利刚指出。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此前也表示,一些企业通过货物的出口带来资金的流入,出现套取内地与香港人民币利差这种现象。
“ 几乎所有我们接触的企业都承认因预期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正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套利活动。我们认为这将中国的外贸增长数据扩大了3~8个基点。”法兴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银行或许也在热钱流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一段时间,银行的外汇贷款增加很多,外汇存款没怎么增加,这加大了外汇资金的流入。
而黎友焕介绍,目前不少银行开设“内保外贷”业务,有的甚至将之设计为理财产品揽储,而企业则可以套取两地利率和汇率价差,这种情况历来已久,而且在近年来境内外利差扩大背景下,这种业务可以说是如火如荼。
那么大量的热钱进来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跟踪结果,一季度热钱流进的依旧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黎友焕表示,国五条出台后,热钱极度关注国内房地产走势,但情况表明,房地产绑架了地方财政和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绝大部分地方政府利用政府行为的“惰性”特征化解了国五条的强制性效果,于是热钱继续从房地产投机中获利。
业界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多数的贸易增长主要来自于广东/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往来贸易,这一部分贡献了出口增量的53%,而广东的出口总量也大大高于港口吞吐量数据。
澳新银行的分析报告指出,分解中国的出口数据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对香港的出口明显增长迅速。如果将对香港的出口排除,在3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速事实上为负数。在2013 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出口增长了18.4%。但如果排除香港,中国的出口增速仅为9.2%。在2012 年同期,中国出口增长了7.9%,但除香港外的出口增速为5.8%。
香港的数据也显示,香港和内地的跨境贸易显得越来越重要。自内地进口并转口的贸易数量开始大量增加。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些转口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流回中国内地。在 2012年,42%的香港再出口流向中国内地,而在2006年,其比例为30%。从增速来看,内地-香港-内地(或者可被称为中国的“再进口”)在今年3 月的增速为27%。这与内地对香港出口的增速大幅反弹互为印证。
综上所述,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出口商可能虚报了出口数据,最终导致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而借助这个出口大幅“增长”的渠道,热钱大量涌入国内,赌人民币升值。
哪里限购,热钱就涌向哪里
那么,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官方的外贸数据有很多水分,我们自己做外贸,因为外围需求疲软,人民币升值,大家的订单少,价格低,根本没有觉得出口有好转。”深圳某家具出口企业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现在很多外贸出口是‘香港一日游’和‘保税区一日游’。”
所谓的“香港一日游”和“保税区一日游”,被外贸企业统称为货物“一日游”,是出口复进口的俗称,即企业将保税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另一直属或属海关内的加工企业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而“保税区一日游”比过去的“香港一日游”更为方便,出口企业将货物拉到保税区,不用离境,再拉回内地,一日之内便可完成,节省大量搬运和运输成本。
上述外贸人士介绍,企业热衷于“一日游”生意,源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做高售价,骗取更多的国家出口退税;另一方面帮助资金跨境流动,也会收取几个点不等的费用。比如,5元成本的货物出口,以1元的价格卖给客户,看起来是亏本的,但在报关时虚构价格为100元,这样就能拿到17元的退税,企业稳赚12元。此外,这些虚高资金还可以让海外热钱借道进入内地,赚取费用。
黎友焕也指出:“货物‘一日游’对地方政府部门来说有利可图,中央要让地方政府部门出台措施防范就是笑话了。地方政府都有保增长指标的军令状,每年保出口增长的压力很大,在出口萧条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数据作假也是一种方式。”
除“一日游”带进热钱外,外贸企业还流行着许多方式,比如多收、提前收款、少付或延迟支付等。
黎友焕和澳新银行的分析师刘利刚都认为,国家的出口退税导向政策不改变,那《通知》的实际执行效果也会打折扣。“需要改革目前的外贸和外资政策,中国的外贸政策核心仍然是鼓励出口,过度青睐外资的政策取向已经显得过时了。”刘利刚指出。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此前也表示,一些企业通过货物的出口带来资金的流入,出现套取内地与香港人民币利差这种现象。
“ 几乎所有我们接触的企业都承认因预期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正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套利活动。我们认为这将中国的外贸增长数据扩大了3~8个基点。”法兴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银行或许也在热钱流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一段时间,银行的外汇贷款增加很多,外汇存款没怎么增加,这加大了外汇资金的流入。
而黎友焕介绍,目前不少银行开设“内保外贷”业务,有的甚至将之设计为理财产品揽储,而企业则可以套取两地利率和汇率价差,这种情况历来已久,而且在近年来境内外利差扩大背景下,这种业务可以说是如火如荼。
那么大量的热钱进来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跟踪结果,一季度热钱流进的依旧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黎友焕表示,国五条出台后,热钱极度关注国内房地产走势,但情况表明,房地产绑架了地方财政和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绝大部分地方政府利用政府行为的“惰性”特征化解了国五条的强制性效果,于是热钱继续从房地产投机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