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电商后台小项目

本文深入探讨了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包括数据格式、请求方式、URL设计及版本控制,同时通过电商管理后台项目实战,展示了如何遵循REST原则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REST API的设计

前言

客户端通过请求URL,传递参数,去获取指定的数据,这就是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是前端和客户端操作后端数据的一种方式,一种接口。当一个Web应用以API的方式对外提供功能和接口时,整个应用的架构模式是这样的:

但是,URL怎么约定,参数以什么编码方式传,响应数据的格式是什么样的,以及响应码怎么约定,API版本升级怎么设计,这些问题是设计这些API的后端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00年,Roy Fielding博士在论文中提出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风格的软件API架构模式。该模式对上面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迅速被大家接受,逐渐流行起来。

REST是一种API的设计模式,它将数据库的数据看做是一个个的资源。客户端的请求就是对这些资源的操作,这些操作无外乎增删改查四种。这种模式简单易读,易于维护。

这种设计模式提倡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数据格式

REST提倡数据格式应该使用轻量级,易于阅读的json格式。这要求我们除了GET请求方式外,其他请求方式的请求体都应该是json,响应体也是json。
所以,请求头和响应头的Content-Type都应该为application/json

请求方式

REST将请求看做是对某个资源的增删改查操作,正好对应了Http请求的GET,POST, PUT, DELETE 4种请求方法。
对应关系如下:

- 获取资源:`GET`方式
- 创建资源:`POST`方式
- 更新资源:`PUT方`式
- 删除资源:`DELETE`方式

URL设计

REST提倡声明式的URL设计。URL设计需要考虑层次化,可扩展,易于维护。每一个URL都表示对某个资源的操作,假设我们要操作服务器的博客数据,可以这样设计:

  • 通用的资源操作方式:

    // 获取所有博客
    GET /api/blogs  
    // 获取指定博客
    GET /api/blogs/1234
    // 创建博客
    POST /api/blogs
    // 更新指定博客
    PUT /api/blogs/1234
    // 删除指定博客
    DELETE /api/blogs/1234
    
  • 资源的过滤操作,使用查询参数来限定条件:

  分页获取部分博客
GET /api/blogs?page=1&size=15&sort=time  
 
- 按层次组织资源:
 
  // 获取某个博客下面的所有评论
  	
	GET /api/blogs/143/comments
 
  层次化的设计有可能会让URL太长,不便于阅读,比如:
 
  // 获取某个博客下面的某个评论的某个回复
  
	GET /api/blogs/123/comments/12343/replys/2231
 
  所以,我们也可以使用扁平化的方式设计所有的资源:
 
  // 获取某个博客的所有评论,使用查询参数来限定条件
  
	GET /api/comments?blogId=123
  // 获取某个评论的所有回复
  
	GET /api/replys?commentId=123
  • API的版本升级。
    我们的API会不断的更新迭代,比如:获取所有订单的URL参数多加了一个时间戳。如果我们直接更改原来接口的逻辑,会导致旧版本的客户端获取失败。因此,通过添加一个路径/v1来让我们的API更加维护性。

        // 获取所有订单, 第一版
        GET /api/v1/orders
        // 获取所有订单, 第二版
        GET /api/v2/orders
    

响应设计

响应设计分为数据结构设计和响应码设计。

  • 响应数据结构设计

    客户端对资源的操作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以前我一直使用使用这样的数据结构:

        {
            code: 1/0, // 会有很多标识码,11, 12, 13 ...
            msg: "获取成功/获取失败",
            data: [...]/{}
        }
    

    整体的结构一定不能变,数据的变化体现在data字段。这样非常方便客户端的解析或者序列化(静态语言)。

  • 响应码设计

    响应码分为http响应码和逻辑响应码。http响应码很简单,如果成功就200,服务器出错就500。而逻辑响应码则是需要自己来定义,比如:1表示用户不存在,2表示密码错误。

前后端分离

在以前的时代,用户请求一个网页,服务端通过JSP技术,或者其他模板引擎技术动态渲染后,返回给用户。它们看起来像这样:

这样做的坏处是,后端和前端融合在一起,哪怕前端代码不是由后端人员来写,仍然需要2方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降低了开发效率;而且前端和后端共同部署,灵活性差;而且后台处理静态资源的性能较差,也不应该去处理静态资源压缩,缓存等问题,应该交给代理服务器来处理,比如Nginx。

前后端分离最极致作法是:前端和后端各自独立编写,独立部署,通过API接口进行交互。他们看起来像这样:

项目实战:电商管理后台

目标,实现一个有账户模块,权限模块,商品和分类模块和订单模块,给商家和管理员使用的后台系统。

项目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本身只实现API功能,并没有提供界面。

项目结构搭建和实施流程

在之前TODO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一个middleware包和test包,前者用来存放中间件的包,因为权限管理需要用中间件来实现;后者是测试相关包。

  1. 每个模块的实现顺序为:model层 --> service层 --> router层。
  2. 单元测试:service层写脚本测试;router层使用postman测试。

配置文件的环境切换

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配置一般是不一样的,比如端口配置,数据库配置。一般我们是通过环境变量NODE_ENV来区分。为了能够动态切换配置,就需要根据当前NODE_ENV的值来加载不同的配置对象。

做法就是:

  1. 建立config目录,创建dev.jsprod.js分别存放对应的配置信息
  2. 编写index.js,实现动态切换配置的逻辑。

目录结构:

编写入口文件

添加依赖:

npm i body-parser express express-async-errors mongoose morgan

编写app.jsdb.js文件。

app.js
   //引入dib
   require('./db')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
   const morgan = require('morgan')
   const bodyParser = require('body-parser');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引入异常捕获处理
   require('express-async-errors');
   
   const app = express();
   
   //注册中间件
   // log中间件
   app.use(morgan('combined'));
   
   //注册自定义的中间件
   
   // 注册body-parser中间件
   // pars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pp.use(bodyParser.urlencoded({ extended: false }));
   // parse application/json
   app.use(bodyParser.json());
   
   // 注册路由
   app.use("/users", require('./router/account'));
   
   // 注册异常处理中间件
   app.use((err, req, res, next)=>{
       res.fail(err.toString())
   });
   
   //启动
   app.listen(config.PORT);


db.js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
	const mongoose  = require('mongoose');
	mongoose.connect(`mongodb://127.0.0.1/${config.DB}`);
	
	const db = mongoose.connection;
	
	db.on('error', (err)=>{
	    console.log(err);
	});
	
	db.on("open", ()=>{
	    console.log("mongodb connect successfully!");
	});
 


账户模块

先编写model,再service,最后router;最后对service和router进行测试。

REST中间件

为了方便进行REST结果的返回,我们编写一个res_md.js中间件,作用是给每个res对象安装2个方法,注意该中间件注册的顺序尽量放在前面。代码如下: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req, res, next) {
     res.success = (data = null) =>{
       res.send({
           code: 0,
           msg: "操作成功",
           data: data
       })
     };
     res.fail = (msg)=>{
       res.send({
           code: -1,
           msg: msg
       })
     };
   
     next();
   };
账户model
	const mongoose = require('mongoose')
	const schema = new mongoose.Schema({
	    username: {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用户名不能缺少"]
	    },
	    password: {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密码不能缺少"]
	    },
	    age: {
	        type: Number,
	        min: [0, "年龄不能小于0"],
	        max: [120, "年龄不能大于120"]
	    },
	    role: {
	        type: Number,
	        default: 0 // 0是商家, 10086是管理员
	    },
	    created:{
	        type: Date,
	        default: Date.now()
	    }
	});
	
	module.exports = mongoose.model('user', schema);

账户service
	const User = require('../model/user');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
	const crypto = require('lxj-crypto')
	
	/**
	 * 根据用户名获取某个用户
	 * @param username
	 * @returns {Promise<*>}
	 */
	async function getUserByUsername(username) {
	    return await User.findOne({username: username}).select("-__v")
	}
	
	
	async function checkCanInsertUser(user) {
	    //检查密码是否为空
	    if(!user.password || user.password.length===0){ 
	        throw Error("密码不能为空")
	    }
	    //检查用户是否已经存在
	    let res = await getUserByUsername(user.username);
	    if(res){
	        throw Error("用户名已经存在")
	    }
	}
	

	/**
	 * 添加普通用户
	 * @param user
	 * @returns {Promise<void>}
	 */
	async function addUser(user) {
	    await checkCanInsertUser(user);
	
	    user.role = 0;
	    user.created = Date.now();
	
	    //对密码进行加密,加密的方式:使用username作为随机数对password进行哈希
	    user.password = crypto.md5Hmac(user.password, user.username)
	    await User.create(user)
	}
	
	async function deleteUser(id) {
	    let res = await User.deleteOne({_id:id});
	    if(!res || res.n===0){
	        throw Error("删除用户失败")
	    }
	}
	
	/**
	 * 登录的方法
	 * @param user
	 * @returns token
	 */
	async function login(user) {
	    // 1. 对密码进行加密
	    user.password = crypto.md5Hmac(user.password, user.username)
	    // 2. 进行查询
	    let res = await User.findOne({username:user.username, password: user.password});
	    if(!res){
	        throw Error("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
	    }
	
	    // 说明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成功,需要生产token返回给客户端,以后客户端的header中带上这个token
	    // token 生产方法:用aes进行对指定的data加密
	    let tokenData = {
	        username: user.username,
	        expire: Date.now() + config.TokenDuration
	    };
	    let token = crypto.aesEncrypt(JSON.stringify(tokenData), config.TokenKey);
	    return token
	}
	
	module.exports = {
	    getUserByUsername,
	    addUser, 
	    deleteUser,
	    login
	};
	 

账户router
	let router = require("express").Router();
	let accountService = require('../service/accout')
	
	
	router.get("/:username", async (req, res)=>{
	    let user = await accountService.getUserByUsername(req.params.username);
	    res.success(user);
	});
	
	// 登录
	router.post("/login", async (req, res)=>{
	    let token = await accountService.login(req.body);
	    res.success({token});
	});
	
	// 注册
	router.post("/register", async (req, res)=>{
	    await accountService.register(req.body)
	    res.success()
	});
	
	router.delete("/:id", async (req, res)=>{
	    await accountService.deleteUser(req.params.id)
	    res.success()
	});
	
	module.exports = router;
	 
	
	```


这个系统其实是出于学习nodejs的目的而改写的系统。 原来的系统前端使用了extjs4.2.1,后端使用了PHP5.4和ZEND框架开发,后台数据库是用mongodb2.2.2。 我抽离出了原来系统中的账户管理,角色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这4个部分, 我想这4个部分,基本上所有的系统都会用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将这4个部分用nodejs重新改写了。 该系统目前使用模块有express,ejs,connect-mongo,mongodb,express-partials,connect-flash,fibers,wind等 其实wind模块这次系统中没有使用。可以将它排除出去。我是出于学习wind的目的,才加入这个模块的。 本来准备使用wind模块,是为了实现同步的目的,由于后来改用了fibers模块之后,就没有使用它。这里说明一下 不是fibers要比wind好,而是我暂时不能理解wind,或则是说对wind的研究不够吧。 众所周知nodejs是推崇异步模式。但是这个系统是从php过来的,而php的代码是同步模式的写法,所以为了在改写的过程中 希望 1是代码改动最少 2是同步写法更加适合思维习惯。而且代码可读性高的目的,用到了fibers。 这个系统的源代码中有些js文件里保留了一些原来的PHP代码,这是出于代码对比的目的。 是让大家了解原来的php代码是怎么实现的,用nodejs之后是如何改写的。通过对比,大家会发现 其实通过使用fibers之后,几乎两者是一模一样的。 还有源代码中还保留了一些被注释掉的函数,有些是用到了wind,有些是用到了fibers,有些是直接异步的写法。 这些内容都是在开发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后的产物。我花了1周的时间才实现了一个递归的调用,而且还是同步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理解在异步模式下实现递归调用函数。比如说源代码中有个函数getMenuTree,菜单下面可能有子菜单, 子菜单的下面可能还有菜单。所以是一个递归的过程。我现在是同步的写法实现了这个函数,如果有人能够提供异步写法实现的递归函数并 emai给我,我不胜荣幸。 在使用本系统之前,必须要安装nodejs 0.10.10,mongodb2.2.2,python2.7.5至于安装的方法请googel解决。 将源代码下载之后,解压到某个目录下,比如说d:\nodejs\umav4simple目录。 进入到那个目录, a)运行以下命令 npm install express npm install ejs npm install connect-mongo npm install mongodb npm install express-partials npm install connect-flash npm install fibers npm install wind 尽管在源代码中已包含了这些模块,但是最好还是要重新运行一遍。 因为有些模块可能需要重新的编译。 比如说fibers模块,我在window下运行npm install fibers的时候编译了一个win32-ia32-v8-3.14 而在linux下重新编译了linux-ia32-v8-3.14。所以说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以免造成想不到的错误。 b)打开settings.js,并且将你的mongodb的设置改写并保存。 c)运行node app.js或则node cluster.js 如果没有提示错误的话,那么就说明环境配置成功了。 d)通过以下的URL可以在mongodb中追加一些数据,不过只能运行一次。否则会重复追加数据。 浏览器上输入 http://localhost:3000/admin/index/install 做完之后, 浏览器上输入http://localhost:3000/ 就通过用户名admin 密码adminadmin进行登录,并使用这个系统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