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王阳明集》,引发很多感想。
我个人觉得如果从学问、文治和武功全方位讲,王阳明在历史上罕有匹敌。宋朱熙,学问没的说,但治国和武功无法跟王阳明比;辛弃疾是打过仗,但其武功和王的剿匪、平叛不能比,学问呢,充其量是填词,没有开一代风气的大师地位。与王同时的陈献章和湛若水,无论的学问的影响,还是武功更不能和王比。
或许,上天就是要在那是时间段放这样一个全才下来。
我是深受王阳明影响的。比如他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直是我的座右;比如他的“致良知”;比如他的心学四法“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等等等。他是一个能不停给我心灵触动的人。每次阅读,都被深深震撼。
同时,能在最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以身当贼,歼顽敌于城前,王是明代绝无仅有因战功被封爵的文官!或许,这一点暗合了我内心不停蠢动的“英雄情结”?2008年地震后,说实话,很多人是不敢,至少不情愿去四川的,北京市规委还吓得自杀了一个。同行的潇洒老师也是犹豫再三。我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应该就是这“英雄情结”发作吧?
可惜,我没有机会做英雄,结果一个读书人,却满嘴脏话,抽烟、喝酒……一点不像个“文人”。其实,我是文人吗?从来就他妈不是!我也没想是过。万老师是从我的文章认识我的,结果一见面非常吃惊,没想到这哥们儿一点都不“斯文”。
呵呵,“人在江湖”中嘛。
一个人要能做点事,有两气不能少——一是“英雄气”,一是“江湖气”,“英雄气”就是敢想敢干,“江湖气”就是讲义气,关键时刻不“溜儿肩膀”……
真是扯远了,从王阳明身上扯到“江湖气”上来了。但从王的语录中可以发现,他也是个有“英雄气”和“江湖气”的人。
《除夕伍汝真用待隐园韵即席次答五首•其二》:“向忆青年日,追欢兴不孤。风尘淹岁月,漂泊向江湖。济世浑无术,违时竟笑愚。未须悲蹇难,列圣有遗谟。”(王阳明全集•外集二)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欲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传习录》上
今天上午还说到老G,刚才就来电话,说想约着坐坐,真是不禁念叨。听说传销不下去了,以其当年表现,我是理都不会再理,给罗总一面子,见见……我正好嗓子哑,可以不发表意见,听听他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