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封装是指将制备合格芯片、元件等装配到载体上,采用适当连接技术形成电气连接,安装外壳,构成有效组件的 整个过程,封装主要起着安放、固定、密封、保护芯片,以及确保电路性能和热性能等作用。
一、什么是集成电路封装?
1.1 基础定义
封装是芯片制造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简单来说就是给芯片穿上"保护衣"。具体流程包括:
-
将合格芯片固定在载体(如基板)上
-
通过引线/焊球建立电气连接
-
外加外壳实现密封保护
这就好比给电脑CPU装散热器,既要保证通电,又要防止灰尘和水汽侵蚀。
1.2 技术分层
按封装层级可分为四级:
1.3 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DIP双列直插(1960年代)到现在的3D封装,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
-
通孔插装时代(1970s):引脚间距100mil
-
表面贴装时代(1980s):QFP封装出现
-
球栅阵列时代(1990s):BGA技术突破
-
晶圆级封装时代(2000s):WLCSP量产
-
异构集成时代(2010s至今):2.5D/3D封装兴起
二、传统封装 vs 先进封装
2.1 核心差异对比
2.2 先进封装三大优势
-
空间效率提升
3D堆叠可将存储芯片密度提升至原来的10倍,iPhone A15芯片就采用了4层堆叠设计。
-
性能优化
TSV技术使信号传输路径缩短90%,AMD Ryzen处理器通过Infinity Fabric总线实现核心间高速互联。
-
成本控制
台积电InFO封装使苹果M1芯片良率提升15%,单位成本降低约20%。
三、核心技术解析
3.1 扇出型封装(Fan-out)
3.1.1 工作原理
通过RDL(重布线层)将芯片I/O引脚重新分布到更大面积,实现:
-
超小间距焊球(≤20μm)
-
更高的I/O密度(>1000/mm²)
3.1.2 技术分支
-
Fan-in WLP:焊盘完全在芯片范围内(典型产品:华为麒麟990 5G)
-
Fan-out WLP:焊盘可延伸至芯片外(三星Exynos 2200采用此技术)
3.2 硅通孔技术(TSV)
3.2.1 关键工艺步骤
-
深孔刻蚀:用DRIE技术制作直径50-100μm、深度>500μm的微孔
-
绝缘处理:PECVD沉积SiO₂绝缘层
-
种子层沉积:PVD溅射Ti/Cu种子层
-
电镀填充:采用脉冲电镀实现无空洞填充
-
平坦化:CMP去除多余铜层
3.2.2 应用实例
NVIDIA H100 GPU通过TSV实现HBM3内存堆叠,带宽达3TB/s,较传统封装提升3倍。
3.3 混合键合技术(Hybrid Bonding)
3.3.1 技术突破
-
接触电阻降至0.1Ω·mm²(传统键合为0.5Ω·mm²)
-
支持5μm以下凸点间距(台积电SoIC技术已达3μm)
3.3.2 产业进展
三星X-Cube 3D封装已量产,采用混合键合实现12层DRAM堆叠,容量提升至128GB。
四、主流封装形式详解
4.1 2.5D封装(Interposer-based)
4.1.1 架构特点
-
使用硅中介层(Interposer)连接多颗芯片
-
典型间距:50-300μm
-
代表产品:AMD Zen4处理器(台积电CoWoS封装)
4.1.2 技术挑战
-
中介层成本高昂(占封装成本40%以上)
-
热管理难度大(多层堆叠发热集中)
4.2 3D封装(Monolithic 3D)
4.2.1 创新方向
-
通过TSV实现纵向堆叠
-
逻辑芯片与存储芯片3D集成
-
代表工艺:英特尔Foveros 3D封装
4.2.2 优势对比
五、先进封装生态链
5.1 关键设备厂商
5.2 材料发展趋势
-
Low-k材料:介电常数<2.5(三星HBM3采用)
-
高导热基板:金刚石/石墨烯复合材料
-
新型焊料:纳米银烧结技术(可靠性提升3倍)
六、产业发展趋势
6.1 封装尺寸极限挑战
-
英特尔正在研发0.5μm间距微凸点技术
-
台积电3DFabric平台支持10层堆叠
-
三星X-Cube计划实现100μm级超薄芯片堆叠
6.2 市场规模预测
据Yole Développement统计:
-
2023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达440亿美元
-
预计2028年将突破700亿美元(CAGR 10.6%)
-
3D封装占比将从2023年的28%提升至2028年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