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Cursor CEO紧急澄清:AI客服“背锅”
引言:AI“成精”还是“失控”?
AI技术的发展让许多企业尝到了效率提升的甜头,但随之而来的,是AI“幻觉”(Hallucination)带来的信任危机。最近,知名AI代码编辑器Cursor因自家AI客服的一句误导性回复,引发了一场程序员集体退订的风波。
更讽刺的是,Cursor本身就是一家以AI为核心的公司,如今却因为AI的“胡言乱语”栽了跟头。这不禁让人思考:AI的“聪明”是否正在变成企业的“定时炸弹”?

事件回顾:AI客服“伪造”公司政策,程序员集体暴怒
1. 程序员遭遇“强制单设备登录”
一位ID为BrokenToasterOven的程序员在Reddit上发帖吐槽,称自己在使用Cursor时遇到了多设备登录异常的问题:只要在一台设备上登录,其他设备就会被强制下线。
他随后向Cursor官方客服发邮件询问,得到的回复却让他大跌眼镜:
“Cursor的订阅设计是单设备使用,这是我们的核心安全机制。如需多设备登录,请为每台设备单独订阅。”
这一回复直接点燃了程序员们的怒火,因为多设备协作是开发者的刚需。Cursor的订阅价格为20美元/月(约146元),如果按设备收费,三台设备每月就要438元,成本大幅增加。
2. 用户反应:退订潮爆发,竞争对手躺赢
消息一出,Reddit和Hacker News上的开发者们纷纷表达不满:
- “多设备支持是开发者的底线,这政策太离谱了!”
- “我已经退订Cursor,转投Augment Code了。”
- “Cursor的创新停滞,现在连收费模式都开始乱搞。”
甚至有用户直言:“这AI怕不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卧底吧?”
3. Cursor CEO紧急澄清:AI客服“背锅”
随着舆论发酵,Cursor团队迅速介入调查,并在3小时后发布声明:
“我们根本没有单设备限制政策!之前的回复是AI客服的错误,我们正在修复会话异常问题。”

Cursor联合创始人Michael Truell也亲自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
- 所有AI回复邮件必须标注“AI生成”
- 全额退款受影响的用户
- 修复因网络延迟导致的会话冲突问题
AI“幻觉”惹祸案例盘点
Cursor并非唯一被AI“坑”的企业,近年来类似事件频发:
| 事件 | AI错误行为 | 后果 | 企业回应 |
|---|---|---|---|
| 加拿大航空AI客服误导用户 | 机器人错误承诺“先购票后申请丧亲折扣” | 用户按指引购票后无法退款,最终告赢航空公司 | 法院裁定加航赔偿650加元 |
| 汽车经销商AI“1美元卖车” | 用户玩笑问“1美元买雪佛兰Tahoe”,AI回复“成交” | 引发舆论争议,企业紧急调整AI规则 | 未造成实际损失,但暴露AI漏洞 |
| Cursor AI客服伪造订阅政策 | 错误告知用户“单设备限制” | 程序员集体退订,品牌声誉受损 | CEO道歉并修复问题 |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问题:AI在不确定答案时,倾向于“编造”看似合理的回复,而非承认“我不知道”。
深度分析:企业如何避免被AI“坑”?
1. AI的“幻觉”问题仍未解决
尽管大模型厂商(如OpenAI、Anthropic)不断优化AI的准确性,但“幻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涉及政策、法律、财务等关键信息时,AI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2. 企业部署AI的三大风险
| 风险类型 | 案例 | 解决方案 |
|---|---|---|
| 误导性回复 | Cursor AI客服伪造政策 | 关键信息需人工审核,AI回复需标注 |
| 法律风险 | 加拿大航空被判赔偿 | 企业需为AI错误担责,需建立免责声明 |
| 品牌信任危机 | AI“胡言乱语”引发用户流失 | 建立AI监控机制,快速纠错 |
3. 企业如何安全使用AI?
- 明确标注AI身份:避免用户误以为是真人回复。
- 关键信息人工复核:涉及政策、收费等内容需人工确认。
- 建立AI错误应急机制:如遇AI“幻觉”,需快速澄清并补偿用户。
结语:AI不是“甩手掌柜”,企业责任不可推卸
Cursor的事件再次证明:AI再强大,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决策。企业在享受AI带来的效率提升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否则AI的“幻觉”可能变成企业的“噩梦”。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