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在大量科幻影视作品和AlphaGo在围棋上战胜李世石以及国内外科技公司“AII IN AI”战略的轮番轰炸下,人工智成为了几乎所有科技互联网公司所必须宣扬的DNA。加上今年5G话题炙手可热,人工智能更是走进了普通用户的茶余饭后。
就连很多生产型企业也言必谈人工智能,仿佛一夜之间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然而明眼人细看之下却发现,这些企业内部很多重复操作工作都是在靠手工进行,就连RPA都没有实现,哪可能有什么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言?
什么是RPA?
和人工智能又有什么区别?
尽管在替代人工操作这一问题上,RPA和AI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人工智能,就好比人类的大脑,主要负责发出命令,通常具备“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一方面,AI通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具备了认知能力;另外,AI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有预测、规划、调度以及流程场景重塑的能力。
而RPA,则更像是人类的双手,倾向于重复地接收并执行命令,通常具有“动手”的能力。RPA作为一种软件机器人,通常以外挂形式部署,需要依靠固定的脚本来执行命令,擅长执行大量重复且机械性的工作。RPA无法独立思考,只能死板地按照人给它预设好的程序工作。
未来,RPA势必将会和AI进一步融合,合力提高企业的智能效率。但是目前,真正能够实现广泛应用的还只是RPA,模拟人类员工自动执行一系列特定的工作流程。
当然,广泛应用RPA也是企业迈向智能化的第一步。通过大量部署RPA从而节省人力成本,进而释放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并且,RPA操作速度也远比人类员工快上许多,故亦有人称RPA为“数字员工”。
不过,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而言,RPA本身也可能有着一定的门槛,比如:企业内部管理软件来自不同的厂家,而很多软件厂家本身就存在竞争关系,需要协调接口颇费周折。更有可能,各个厂家数据接口标准都不统一,要实现数据对接更是难上加难。且RPA方案动辄几十万的开发费用,还需要大型的IT部门来,上线成本投入太大,本身也让一些成本紧张的企业望而却步。
“轻RPA工具”:
企业值得拥有的“数字化劳动力”
这种情况下,一般考虑使用简单、门槛低的"小 帮"软件机器人。TA属于一款“轻RPA”工具,但是它不需要对目标软件做“侵入式”对接,无需软件厂家协调开放数据接口,也不需要IT人员介入,业务人员就能自行DIY所需的软件机器人,包括后续的软件机器人修改,都可以由业务人员来处理,自动采集和写入各种数据,效率为人工几十到百倍;7×24小时工作,不需休息。简单易用,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等优势,深受广大企业的喜爱。
这一核心技术曾在第一届国际大数据挖掘大赛中,击败华尔街的对手,夺冠。应用于多个国家部委,省级国家机关以及超大型综合医院的项目中。目前,“小 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包括银行、金融、医疗、制造、人力资源、财务税务等众多领域。
企业利用RPA在短期内以实现速赢;同时积极着手引进人工智能战略,以实现长期效益,并进行持续优化。企业才能在未来打好RPA+AI的“组合拳”,向高效智能化的道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