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话:今天又是光头的一天。
眼泪你别问,joker这个“男人”你别恨…
循环结构
如果在程序中我们需要大量重复的执行某条或某些指令,肯定不能一遍一遍地写上去,这样做的话编程的工作就太无聊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循环结构,有了循环结构我们就可以轻松的控制某件事或者某些事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发生。在Python中构造循环结构有两种做法,一种是for-in循环,一种是while循环。
一、for-in循环
*for-in多数用于计数,也用于迭代。
1.如果明确的知道循环执行的次数或者是要对一个容器进行迭代,那么我们推荐使用for-in循环。
例如:
"""
用for循环实现1~100求和
Author: 骆昊
"""
sum = 0
# 用于设定for循环的迭代次数,
# range 也是一个前闭后开
# 可迭代对象
for x in range(101):
sum += x
print(sum)
2.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代码中的range类型,range可以用来产生一个不变的数值序列,而且这个序列通常都是用在循环中的,例如:
- range(101)可以产生一个0到100的整数序列。
- range(1, 100)可以产生一个1到99的整数序列。
- range(1, 100, 2)可以产生一个1到99的奇数序列,其中的2是步长,即数值序列的增量。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代码来实现1~100之间的偶数求和。
"""
用for循环实现1~100之间的偶数求和
Author: 骆昊
"""
sum = 0
for x in range(2, 101, 2):
sum += x
print(sum)
*3.也可以通过在循环中使用分支结构的方式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代码如下:
"""
用for循环实现1~100之间的偶数求和
Author: 骆昊
"""
sum = 0
for x in range(1, 101):
if x % 2 == 0:
sum += x
print(sum)
二、while循环
**如果要构造不知道具体循环次数的循环结构,我们推荐使用while循环。
(while循环要谨慎使用,容易构成死循环,确认好之后再运行。如进入死循环,按Ctrl+C停止。)
1.while循环通过一个能够产生或转换出bool值的表达式来控制循环,表达式的值为True循环继续,表达式的值为False循环结束。例如:
"""
猜数字游戏
计算机出一个1~100之间的随机数由人来猜
计算机根据人猜的数字分别给出提示大一点/小一点/猜对了
Author: 骆昊
"""
import random
answer = random.randint(1, 100)
counter = 0
while True:
counter += 1
number = int(input('请输入: '))
if number < answer:
print('大一点')
elif number > answer:
print('小一点')
else:
print('恭喜你猜对了!')
break
print('你总共猜了%d次' % counter)
if counter > 7:
print('你的智商余额明显不足')
**上面的代码中使用了break关键字来提前终止循环,需要注意的是break只能终止它所在的那个循环,这一点在使用嵌套的循环结构需要引起注意。除了break之外,还有另一个关键字是continue,它可以用来放弃本次循环后续的代码直接让循环进入下一轮。
2.和分支结构一样,循环结构也是可以嵌套的,也就是说在循环中还可以构造循环结构。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通过嵌套的循环来输出一个九九乘法表:
"""
输出乘法口诀表(九九表)
Author: 骆昊
"""
for i in range(1, 10):
for j in range(1, i + 1):
print('%d*%d=%d' % (i, j, i * j), end='\t')
print()
输出结果如下:
1*1=1
2*1=2 2*2=4
3*1=3 3*2=6 3*3=9
4*1=4 4*2=8 4*3=12 4*4=16
5*1=5 5*2=10 5*3=15 5*4=20 5*5=25
6*1=6 6*2=12 6*3=18 6*4=24 6*5=30 6*6=36
7*1=7 7*2=14 7*3=21 7*4=28 7*5=35 7*6=42 7*7=49
8*1=8 8*2=16 8*3=24 8*4=32 8*5=40 8*6=48 8*7=56 8*8=64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
输出九九乘法口诀表(倒三角)
Author: 张鑫
"""
i = 0
for i in range(0,9):
i += 1
for j in range(i,10):
print("%d*%d=%2d" % (i, j, i * j), end=" ")
print("")
输出结果如下:
1*1= 1 1*2= 2 1*3= 3 1*4= 4 1*5= 5 1*6= 6 1*7= 7 1*8= 8 1*9= 9
2*2= 4 2*3= 6 2*4= 8 2*5=10 2*6=12 2*7=14 2*8=16 2*9=18
3*3= 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4*4=16 4*5=20 4*6=24 4*7=28 4*8=32 4*9=36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6*6=36 6*7=42 6*8=48 6*9=54
7*7=49 7*8=56 7*9=63
8*8=64 8*9=72
9*9=81
函数和模块的使用
一、函数
1.函数的作用
编程大师Martin Fowler先生曾经说过:“代码有很多种坏味道,重复是最坏的一种!”,要写出高质量的代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重复代码的问题。对于多数的代码来说,我们可以将某些功能封装到一个或多个称之为“函数”的功能模块中,在需要某个功能地方,我们只需要“调用”这个“函数”就可以了。
2.定义函数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def关键字来定义函数,和变量一样每个函数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而且命名规则跟变量的命名规则是一致的。在函数名后面的圆括号中可以放置传递给函数的参数,这一点和数学上的函数非常相似,程序中函数的参数就相当于是数学上说的函数的自变量,而函数执行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return关键字来返回一个值,这相当于数学上说的函数的因变量。
Python的math模块中其实已经有一个factorial函数了,事实上要计算阶乘可以直接使用这个现成的函数而不用自己定义。下面例子中的某些函数其实Python中也是内置了,我们这里是为了讲解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才把它们又实现了一遍,实际开发中不建议做这种低级的重复性的工作。
3.函数的参数
函数是绝大多数编程语言中都支持的一个代码的“构建块”,但是Python中的函数与其他语言中的函数还是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其中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Python对函数参数的处理。在Python中,函数的参数可以有默认值,也支持使用可变参数,所以Python并不需要像其他语言一样支持函数的重载,因为我们在定义一个函数的时候可以让它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下面是两个小例子
from random import randint
def roll_dice(n=2):
"""
摇色子
:param n: 色子的个数
:return: n颗色子点数之和
"""
total = 0
for _ in range(n):
total += randint(1, 6)
return total
# 带默认值的参数一定要统一放在最后!!!!!
def add(a=0, b=0, c=0):
return a + b + c
# 如果没有指定参数那么使用默认值摇两颗色子
print(roll_dice())
# 摇三颗色子
print(roll_dice(3))
print(add())
print(add(1))
print(add(1, 2))
print(add(1, 2, 3))
# 传递参数时可以不按照设定的顺序进行传递
print(add(c=50, a=100, b=200))
我们给上面两个函数的参数都设定了默认值,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调用函数的时候如果没有传入对应参数的值时将使用该参数的默认值,所以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调用add函数,这跟其他很多语言中函数重载的效果是一致的。
其实上面的add函数还有更好的实现方案,因为我们可能会对0个或多个参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具体有多少个参数是由调用者来决定,我们作为函数的设计者对这一点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不确定参数个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可变参数,代码如下所示。
# 在参数名前面的*表示args是一个可变参数(不定长参数)
# 即在调用add函数时可以传入0个或多个参数
def add(*args):
total = 0
for val in args:
total += val
return total
print(add())
print(add(1))
print(add(1, 2))
print(add(1, 2, 3))
print(add(1, 3, 5,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