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系统ITU-T、MPEG-4到H.264三大标准发展史

本文回顾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历程,从ITU-T的H.320和H.323协议,到MPEG-4标准,最后到高效能的H.264标准。H.264以其高压缩比、优质图像和强大的网络适应性,成为现代视频会议的首选技术标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球快速商业化与其标准制定有关。国际电信联合会(ITU)和国际工程师组织(IETF)制定视频会议行业的国际标准,通过对视频会议语音、视频、数字信号的编码格式,用户控制模式等要件进行了范围限制,为视频会议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技术规范,也为今天视频会议系统全球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ITU-T标准时代

国际电信联合会ITU-T在1990年提出并实施H.320协议,这是全球的第一套视频会议国际标准协议,主要用于ISDN上的群视频会议中。

H.320是一套标准,它包括视频、音频的压缩与解压缩、静止图像、多点会议、加密等多个特点,主要用于系统的终端和MCU的设计。H.320标准内包含H.200和T.120多个系列标准,其中H.200系列指的是视听业务,具体来说是以传送活动图像为主的通信业务。T.120系列主要针对声像业务,即传送静止图像的通信业务。
itu
此后,1997年诞生的H.323协议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标准协议之一,主要服务于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如IP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早期市场上主流的视频会议硬件产品,都兼容H.320协议和H.323协议。建立H.323标准是为了允许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能够互操作。对于范围广泛的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应用来说,H.323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构件。另外,该标准也允许通过ISDN和POTS与基于PPP的网络直接相连。H.323标准涵盖了音频、视频及数据在以IP包为基础的网络——LAN、INTRANET、EXTRANET和INTERNET上的通讯标准内容。

基于国际标准下的协议,市场主流视频会议生产厂商生产的终端和MCU都可以互联互通,这对视频会议系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