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化的定义
虚拟化是一种将物理资源抽象为逻辑资源的技术,通过在物理硬件与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之间构建虚拟化层,打破物理资源的限制,为用户提供灵活、高效的计算环境。它涵盖了三层重要含义:其一,虚拟化的对象广泛,涵盖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各类 IT 资源;其二,借助虚拟化技术,能够向用户屏蔽底层物理资源的复杂细节,如硬件配置、物理位置等,使用户专注于自身业务需求;其三,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可无障碍地实现原本在真实物理环境中的功能,甚至能达成更多高级应用场景,如快速部署、灵活迁移等。
虚拟化的主要目标在于简化 IT 资源的管理与运维,为使用者提供统一、标准的资源访问接口。这使得无论是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还是各类服务,在面对 IT 基础设施的动态变化时,都能最大程度降低受影响程度。例如,企业在进行服务器升级或存储扩容时,依托虚拟化技术,用户无需大幅调整应用程序,就能平稳过渡,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从实际效益看,虚拟化技术优势显著。一方面,能显著提升硬件资源利用率,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分割为多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避免物理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企业的硬件采购、能耗、运维等成本,以较少的物理设备满足多样的业务需求。在管理层面,通过集中化的虚拟化管理平台,管理员可便捷地对众多虚拟机进行批量部署、监控与调整,极大减轻管理负担。同时,虚拟化技术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性,虚拟机之间相互隔离,一个虚拟机的故障不会波及其他,且可在不同物理主机间灵活迁移,有效应对突发硬件故障,确保业务稳定运行。
二、系统虚拟化
系统虚拟化作为虚拟化技术的基石,是在一台物理计算机系统上,通过虚拟化管理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简称 VMM)虚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机(Virtual Machine,简称 VM),每个虚拟机都拥有自己的虚拟硬件,进而提供独立的虚拟执行环境。形象地说,它就像是在一台物理主机内开辟出多个 “虚拟主机”,这些 “虚拟主机” 彼此隔离,却又共享物理机的硬件资源,用户在使用时,感觉如同独占一台物理设备。
从架构层面看,VMM 运行在硬件资源层上,处于物理硬件与虚拟机之间,承担着关键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它负责为虚拟机提供虚拟的硬件资源,如同为每个 “虚拟主机” 配备虚拟的 CPU、内存、I/O 设备等,至少涵盖 CPU 虚拟化模块、内存虚拟化模块、I/O 设备虚拟化模块这三个基本模块,并且要配备完备的调度机制,以合理安排多个虚拟机对物理资源的使用,同时提供一套完整的管理接口,方便管理员进行管控;另一方面,Hypervisor 还承担着部分物理资源管理的角色,类似于操作系统对硬件的管理职能,包括管理底层物理资源、提供安全隔离机制以及维护系统时间等,确保各个虚拟机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下运行,互不干扰。
以常见的服务器场景为例,一台配备了强大 CPU、大容量内存和高速磁盘阵列的物理服务器,通过系统虚拟化技术,可被分割为多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都被分配适量的虚拟 CPU 核心、内存空间以及磁盘存储容量,能够独立安装操作系统,如 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