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上个月月赛的同学一定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最简单的题目,就是{A}+{B},那个题目求的是两个集合的并集,今天我们这个A-B求的是两个集合的差,就是做集合的减法运算。(当然,大家都知道集合的定义,就是同一个集合中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元素,这里还是提醒大家一下)
呵呵,很简单吧?
Input
每组输入数据占1行,每行数据的开始是2个整数n(0<=n<=100)和m(0<=m<=100),分别表示集合A和集合B的元素个数,然后紧跟着n+m个元素,前面n个元素属于集合A,其余的属于集合B. 每个元素为不超出int范围的整数,元素之间有一个空格隔开.
如果n=0并且m=0表示输入的结束,不做处理。
Output
针对每组数据输出一行数据,表示A-B的结果,如果结果为空集合,则输出“NULL”,否则从小到大输出结果,为了简化问题,每个元素后面跟一个空格.
Sample Input
3 3 1 2 3 1 4 7
3 7 2 5 8 2 3 4 5 6 7 8
0 0
Sample Output
2 3
NULL
#include<stdio.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m,i,j,k,flag;
int a[110],b[110],c[110];
while(~scanf("%d%d",&n,&m))
{
k=0;flag=0;
if(m0&&n0)
break;
for(i=0;i<n;i++)
{
scanf("%d",&a[i]);
}
for(j=0;j<m;j++)
{
scanf("%d",&b[j]);
}
for(i=0;i<n;i++)
{
for(j=0;j<m;j++)
{
if(a[i]==b[j])
flag=1;
}
if(flag==0)
{
c[k]=a[i];
k++;
}
flag=0;
}
if(k==0)
printf("NULL\n");
else
{
sort(c,c+k);
for(i=0;i<k;i++)
{
printf("%d ",c[i]);
}
printf("\n");
}
}
return 0;
}
两个集合也可以相"减"。A在B中的相对补集,写作B−A,是属于B的、但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在特定情况下,所讨论的所有集合是一个给定的全集U的子集。这样,U−A称作A的绝对补集,或简称补集(余集),写作A′或CUA。补集可以看作两个集合相减,有时也称作差集。给定集合A,B,定义运算-如下:A - B = {e|e∈A 且 向左转|向右转 。A - B称为B对于A的差集,相对补集或相对余集。确定了全集U时,对于U的某个子集A,一般称U - A为A(对于U)的补集或余集,通常记为A'或 ,也有记为CUA的。扩展资料:集合运算整个算法包括了以下几部分:1、求交:参与运算的一个形体的各拓扑元素求交,求交的顺序采用低维元素向高维元素进行。用求交结果产生的新元素(维数低于参与求交的元素)对求交元素进行划分,形成一些子元素。这种经过求交步骤之后,每一形体产生的子拓扑元素的整体相对于另一形体有外部、内部、边界上的分类关系。2、成环:由求交得到的交线将原形体的面进行分割,形成一些新的面环。再加上原形体的悬边、悬点经求交后得到的各子拓扑元素,形成一拓扑元素生成集。3、分类:对形成的拓扑元素生成集中的每一拓扑元素,取其上的一个代表点,根据点/体分类的原则,决定该点相对于另一形体的位置关系,同时考虑该点代表的拓扑元素的类型(即其维数),来决定该拓扑元素相对于另一形体的分类关系。4、取舍:根据拓扑元素的类型及其相对另一形体的分类关系,按照集合运算的运算符要求,要决定拓扑元素是保留还是舍去;保留的拓扑元素形成一个保留集。5、合并:对保留集中同类型可合并的拓扑元素进行合并,包括面环的合并和边的合并。6、拼接:以拓扑元素的共享边界作为其连接标志,按照从高维到低维的顺序,收集分类后保留的拓扑元素,形成结果形体的边界表示数据结构。
。
注意,在这里,B集合完全可以有不属于A集合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对于A-B这个集合减法没任何影响。
例如A={1;2;3},B={1;3;5;7},C={1;3;8}
那么A-B是A中除去所有属于B集合的元素后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而A中属于B的元素是1和3,去掉后就只剩下2了
所以A-B={2},至于B集合中的5和7,不是A集合中的元素,对A-B的结果无影响。
再看A-C,A中属于C的元素也是1和3
所以A-C也等于{2},即A-B=A-C
但是B≠C,两个不是同一个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