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构建了单例模式实现的思想,同时提出了单例模式的关键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多多涉猎此思想!!
定义:所谓的单例设计模式,指的是一个类只允许产生一个实例化对象
①对于以下简单程序:
package www.bit.java;
class Info{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fo info = new Info();
info.print();
}
}
②上述程序在进行实例化时默认调用了 Info 类的无参构造。Info 类可以产生任意多个实例化对象,我们考虑将构造方法私有化:
package www.bit.java;
class Info{
private Info( ){ }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fo info = new Info();
info.print();
}
}
上述程序编译出错!
③一旦被private权限修饰,在类外不能进行实例化操作。要调用 Info 类中的 fun( )方法,基于封装,我们考虑在 Info 类中将构造方法实例化:
class Info{
Info info = new Info();
private Info(){}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④此时 Info 内部的 info 对象(属性)为普通属性,需要在外部实例化之后才能使用,而为了能使 info 能够不被外部实例化也能使用,由此我们联想到 static 关键字。现在虽然可以取得 Info 类的实例化对象,但是对于类中属性应该使用private进行封装,要想取得 private 属 性,应该提供getter()方法。由于此时访问的是static属性,并且这个类无法在外部提供实例化对象,因此应该提供 一个 static 的 getter() 方法,因为 static 方法也不受对象实例化控制:
class Info{
private final static Info INFO = new Info();
private Info(){}
public static Info getInfo(){
return INFO;
}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fo info = null;//声明对象
info = Info.getInfo();
info.print();
}
}
⑤则运行结果为:
由这五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出单例模式的三个关键所在:
1.private修饰构造方法 -> 彻底没有对象
2.单例类内部提供产生好的静态对象 -> 单例
3.单例类内部提供静态方法返回唯一的一个对象
以上程序为饿汉式单例,饿汉式单例一开始就 new,还有懒汉式单例:用时再new。写就写饿汉式单例,懒汉式单例存在线程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