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的几大类:
RAID0: 条带化存储,无校验。因此读写性能最高,然而最不安全。至少使用两块磁盘。
RAID1: 条带化存储,数据镜像,无校验,因此允许单个磁盘故障。至少两块磁盘。
RAID3:条带化存储,校验信息存放在专用硬盘,当一个硬盘故障可通过异或校验恢复数据。但因
为校验信息存放在专用硬盘造成此硬盘压力极大,也成为RAID3数据写入的瓶颈,为各个
RAID组写入最慢。至少3块硬盘。
RAID5:RAID3的升级版,将校验信息均匀分布在所有硬盘上,每块硬盘上既有数据信息也有校验
信息。至少3块硬盘。
RAID6(磁盘可丢失为2,前几个(除RAID0为0)均为1)
带有两种校验的独立硬盘结构,采用两种奇偶校验的方法,需要至少4个硬盘构成阵列(基
础两个,一种校验占一个),应用在数据可靠性、可用性要求极高的场合。有两种实现方
式。
RAID6 P+Q
计算出两个校验数据P和Q,(分散在所有磁盘)当有两个数据丢失时,根据P和Q恢复出
丢失的数据。
RAID6 DP
两块单独的校验盘存放校验信息,且第二块校验信息是斜向的。
RAID10
先进行RAID1再做RAID0。至少4块硬盘。
RAID50
先RAID5再RAID0。至少6块硬盘。
对于raid传送的讨论实验
打开虚拟机——设置——创建硬盘由于【】内的定义可知在创建raid1时要创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理创建raid0也是两个以上,而raid5需要创建三块以上,在工作中理应由至少四个模块,其中一个模块为备份模块。在其中一个模块失效时作为替补之用。(创建raid的目的在于使本虚拟机的储存模块,在系统上分为E盘、F盘等盘根据各盘的性能合理放置文件达到存储模块使用寿命最大化的程度)——按照要求点击——快速创造——分区成立
【
raid0(新建带区):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硬盘组成,数据分成两份同时写入/读取两块硬盘,所以优点就是速度很快,缺点就是数据不太安全,如果一块硬盘坏了,整个阵列的数据都毁了;
raid1(新建镜区):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硬盘组成,数据在向一块硬盘写入/读取同时向另一块硬盘同样操作,这样的结果是一个数据有了两份,更安全了。缺点就是资源浪费,成本较大;
raid5:需三块或以上硬盘组成,通过某个算法,将数据分发到三块硬盘上面,当一块硬盘坏掉时,可以通过算法,从另外两块硬盘上将数据算出来,听起来很牛是不是,相比raid1只是成本减少些;
raid6 : 双层逻辑、对逻辑单元进行备份处理、时期达到一种丢失一两个单元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逻辑单元进行计算处理推出其它模块。(简单来说就是四个模块四组方程、)
raid10:需四块或以上硬盘组成,首先两块硬盘组建成raid0,然后两块raid0再组建成raid1,实现效果需要自己去悟,它具备了raid0的高速,以及raid1的安全,目前主流web服务器都用这种阵列。
】
实验:
将文件从实体机文件夹拖至虚拟机——再有虚机机拖至E盘中
现象:
E盘——发现开始时文件传输速度很快但是后来逐步变慢——5S
F盘——发现开始时文件传输速度很快但是后来逐步变慢——5S
G盘——发现开始时文件传输速度很快但是后来逐步变慢——10S
解释:
由于
raid0是分区由整变散传送——用时5S
raid1是1个模块向两个模块传送相同的数据——用时5S
Raid5是逻辑传送多了逻辑单元——用时10S
问题:
在E盘传送时和F盘传送时都用5S可是依据raid0与raid1的定义来讲有些说不通
raid0——数据分成两份同时写入/读取两块硬盘,所以优点就是速度很快
raid1——数据在向一块硬盘写入/读取同时向另一块硬盘同样操作,这样的结果是一个数据有了两份
如此说来raid0=raid1/2 的时间但是事实是raid0=raid1及E盘=F盘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由于此时raid0与raid1在同一磁盘中储存所以其实实际用行时时1、0混合所以时间相同.
如果单个分开就和定义相同了及在同一个磁盘中只创建raid0或者只创建raid1
补充:
简单:和普通的主分区一样的。占单个磁盘
跨区:这个不属于raid,相当于一块硬盘不够用,在尾巴上接上另一块盘,容量相当于两个硬盘总容量。例如:1G+1G=2G。是两个磁盘合成一个E或者F盘
带区:这个就是 raid0啦。
镜像:这个就是raid1啦。
Raid0与raid1可以在同一个磁盘中共存此时其特性可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