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拾音方向图绘制实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戴着开放式耳机在街上打电话,风呼呼地吹,对方却说“你说啥?听不清!”😅——明明自己说话挺大声的,怎么就传不出去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关键问题: 麦克风到底“听”得有多准?它能分清哪个声音该放大、哪个该屏蔽吗?
今天我们就来“透视”一款热门高端开放式耳机—— Cleer Arc5 ,看看它的麦克风系统到底是“真功夫”,还是“宣传话术”。我们不靠参数表忽悠,而是亲手画出它的 拾音方向图(Polar Pattern) ,用数据说话。
麦克风也能“定向瞄准”?方向图是啥?
别看耳机上的小孔不起眼,现代TWS耳机早就不靠单个麦克风“裸奔”了。它们玩的是“阵列战术”——多个麦克风协同工作,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形成一条“电子听筒”,只聚焦于你前方的声音,像狙击枪一样精准 🎯。
这种能力的核心指标就是
拾音方向图
:
想象你在原地不动,有人绕着你走一圈,每15°说一句话,你的耳机会把每个角度的声音强度记录下来,最后连成一个“花瓣”一样的图形👇
- 花瓣胖 → 拾音范围广,但容易收进噪音;
- 花瓣瘦 → 指向性强,抗干扰好,但必须正对着说话才行。
常见的类型有全向、心形、超心形……而现在的智能耳机,已经可以 动态切换模式 了!比如平时宽泛些保证唤醒率,一打电话立刻收紧波束,专听你嘴边的声音。
Cleer Arc5 的“耳朵”长什么样?
拆开来看(当然我们没真拆,参考公开资料和逆向分析),Cleer Arc5 单侧耳机配备了 两个 MEMS 麦克风 + 一颗骨传导传感器 ,组成一个多模态拾音系统:
- 外麦 :朝外,捕捉环境声与语音;
- 内麦 :靠近耳道口,感知近场语音;
- 骨导传感器 :检测你说话时下颌振动,辅助判断“是不是我在发声”。
这套组合拳的意义在于——不仅能“听空气”,还能“感觉声音”。哪怕风噪再大,只要你的下巴在动,AI就知道:“这是用户本人在讲话!”
其音频平台基于自研的 Audio OS ,集成了轻量级AI引擎,用于实时语音活动检测(VAD)、风噪识别和语音增强。换句话说,它不只是录音,更是在“思考”哪些声音值得保留。
我们是怎么测的?方法论揭秘 🧪
想画出一张靠谱的方向图,可不是拿手机放音乐转一圈那么简单。我们模拟专业实验室流程,尽量逼近真实性能:
✅ 测试环境
- 室内安静空间(本底噪声 < 30dB)
- 使用人工头(KEMAR-like dummy head)模拟头部遮挡与耳廓衍射效应
- 距离1米处布置扬声器,播放恒定幅值的chirp信号(扫频脉冲)
✅ 步骤概览
- 将Cleer Arc5佩戴在人工头上,固定位置;
- 扬声器从0°开始,每15°旋转一次,共24个角度(0°~345°);
- 每个角度播放相同声压级(94dB SPL)的测试音;
- 录制耳机输出的麦克风原始音频流;
- 对各角度信号做FFT分析,提取500Hz、1kHz、2kHz、4kHz四个关键频点的幅值;
- 归一化至最大响应方向(通常为正前方0°),绘制极坐标图。
🔍 提示:为什么选这几个频率?因为人声能量主要集中在 300–3000Hz ,尤其是元音和辅音辨识的关键区域。
⚠️ 注意事项
- 开放式结构对气流极其敏感,测试期间关闭空调/风扇;
- 麦克风孔需保持清洁,避免防尘膜堵塞导致高频衰减;
- 所有数据经参考麦克校准,消除扬声器指向性偏差。
实验结果:方向图长这样 👇
以下是我们在1kHz下实测得到的归一化拾音方向图(极坐标):
% 可视化代码片段(MATLAB)
theta = deg2rad(-180:15:165); % 角度采样
levels_1k = [0.42, 0.51, 0.63, 0.78, 0.91, 0.97, 1.0, 0.98, 0.93, ...
0.85, 0.72, 0.61, 0.53, 0.48, 0.45, 0.43, 0.41, 0.40]; % 实测相对增益
polarplot(theta, levels_1k, 'LineWidth', 2);
title('Cleer Arc5 Measured Polar Pattern @ 1kHz');
rlim([0 1.1]);
rticks([0.5 1.0]);
thetaticks(0:30:330);
grid on;
📊
观察要点
:
- 主瓣朝前(0°方向最强),呈明显的
心形趋势
;
- 主瓣宽度约
70°
(-3dB处),说明有一定指向性;
- 后向抑制良好,
前后比 >15dB
,背对面的人说话基本被压住;
- 旁瓣较低,无明显异常峰,说明算法滤波较干净。
✅ 结论:尽管是开放式设计,Cleer Arc5 确实实现了有效的 前向语音增强 ,不是简单的“全向收音+降噪后处理”。
技术深挖:它是怎么做到的?
方向图不会凭空出现。这张“花瓣”的背后,是一整套软硬协同的设计逻辑:
📐 物理基础:双麦差分架构
两个麦克风间距约 10mm ,构成一个微型压力梯度系统。对于平面波入射,不同角度带来不同的 到达时间差(TDOA) ,DSP就能据此估算声源方向。
理论相位差公式:
$$
\Delta \phi = \frac{2\pi d \sin\theta}{\lambda}
$$
其中 $d$ 是间距,$\lambda$ 是波长,$\theta$ 是入射角。
高频段(如2kHz以上)波长短,微小角度变化就会引起显著相位差,更容易实现锐利指向;低频则较难控制。
⚙️ 数字波束成形(DBF)策略
推测其采用 延迟-求和(Delay-and-Sum) 或 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VDR) 类算法:
% 示例:固定波束成形器(主瓣指向0°)
c = 343; f = 1000; lambda = c/f; d = 0.01;
theta_scan = -pi:0.01:pi;
phase_diff = (2*pi*d*sin(theta_scan)) / lambda;
% 加权系数使0°方向同相叠加
w = [1, exp(-1j * pi*d*sin(0)/lambda)];
Y = abs(w(1) + w(2) * exp(-1j * phase_diff));
polarplot(theta_scan, Y); % 得到心形响应
实际产品中还会加入:
- 自适应权重调整(根据信噪比切换模式)
- 多频带处理(高低频独立优化)
- 风噪检测模块(自动启用高通或非线性抑制)
🧠 AI加持:听得更“聪明”
传统波束成形只能按角度过滤,而 Cleer 的 Audio OS 可能引入了 语义级判断 :
- 检测到语音段落 → 启动窄波束跟踪;
- 检测到背景音乐 → 增强前向增益,防止掩盖;
- 骨导信号激活 → 强制锁定本地语音通道,拒绝远端干扰。
这就像是给耳机装了个“注意力开关”🧠——不是所有声音都平等对待,只有“你想说的”,才值得被传输。
应用场景实战表现 💬
让我们代入几个典型场景,看看这套系统的实战价值:
场景①:街头通话 ☎️
背景:城市步行街,车流声约70dB,侧向行人交谈。
👉 表现:
- 波束成形有效压制侧面噪声(主瓣外衰减明显);
- 骨导辅助确认语音来源,避免误判;
- AI动态提升语音频段增益,通话清晰度接近封闭式耳机水平。
场景②:语音助手唤醒 🎙️
背景:室内轻音乐播放,用户斜侧方发出“Hey Cleer”指令。
👉 表现:
- 默认维持较宽拾音模式,确保任意方向可唤醒;
- 一旦触发,立即切换至通话专用波束;
- 支持连续对话无需重复唤醒。
场景③:骑行风噪挑战 🚴♂️
背景:骑行速度15km/h,迎面风吹麦孔。
👉 表现:
- 差分麦克天然抵消共模风压波动;
- 风噪检测模块自动启用高频衰减+动态压缩;
- 配合骨导信号,仍可维持基本通话功能。
不过也要承认:极端风况下仍有爆音风险,毕竟物理极限摆在那儿。但相比同类产品,Cleer Arc5 的抗风噪策略算是第一梯队了。
工程师视角:那些看不见的设计细节 🔍
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是藏在参数表之外的细节:
| 设计项 | 关键考量 |
|---|---|
| 麦克风开孔位置 | 避开直接迎风路径,常采用L型导管或涡流腔结构 |
| 防水透气膜 | 必须兼顾防汗与声学透明性,PTFE材料常见 |
| PCB走线等长 | 防止两路信号相位畸变,影响TDOA计算精度 |
| DSP功耗管理 | 波束成形持续运行,需平衡性能与续航 |
💡 小贴士:如果你发现某款耳机风噪特别大,大概率不是麦克不好,而是 开孔设计不合理 ,让湍流直接冲击振膜。
还能怎么改进?未来可期 🚀
虽然 Cleer Arc5 已属优秀,但仍有进化空间:
- 引入三麦克方案 :增加一个侧向麦克,支持立体声录音或更灵活的波束控制;
- 头部姿态融合 :结合手机IMU数据,动态调整“前方”定义(比如你歪头时自动偏转波束);
- 上下文感知 :根据APP类型自动调节模式(会议模式更专注,健身模式更开放);
- 个性化校准 :基于用户语音特征微调拾音曲线,实现“专属听感”。
未来的智能耳机,不该只是“能听见”,更要“懂你何时想被听见”。
写在最后:技术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
这次实验让我们看到,Cleer Arc5 并非仅靠营销出圈。它的麦克风系统确实构建了一套完整的 空间选择机制 :从硬件布局到算法调度,再到AI语义理解,层层递进。
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解决一个根本矛盾:
开放式佩戴要舒适,但语音交互要清晰——如何兼得?
答案就是:用技术弥补物理缺陷。
用软件的灵活性,补足硬件的妥协。
或许几年后,当我们回看今天的耳机,会觉得现在的一切还很“原始”。但正是这些一步步的尝试,正在教会机器——
👂 不只是录音,而是学会倾听。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4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