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扬声器单元磁路设计技术分析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TWS耳机,有的听久了耳朵发累、低频软绵绵,而像 Cleer Arc5 这类旗舰机型却能带来“音箱级”的听感?🎧
答案藏在一个极小但极其关键的部件里—— 扬声器单元的磁路系统 。它虽不起眼,却是整个声音生成链条中的“动力心脏”。没有强劲且精准的磁场驱动,再好的振膜和腔体也无从发挥。
今天我们就来深挖一下:Cleer Arc5 是如何在一颗直径不到10mm的小单元里,塞进一套堪比Hi-Fi音响的磁路设计的?💥
磁场的“精密工程”:不只是“有磁铁就行”
动圈耳机的工作原理看似简单:电流通过音圈,在磁场中受力推动振膜发声。但真正决定音质上限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气隙中的磁场质量 。
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这个磁场:
- 强(高B值)→ 推得动
- 均匀(线性好)→ 推得准
- 稳定(温漂小、漏磁少)→ 推得久
可问题来了——TWS耳机的空间比拇指还小,怎么塞下高性能磁路?
传统方案往往妥协:用廉价铁氧体磁铁、简化导磁结构、靠软件补偿失真……结果就是动态压缩、中频浑浊、高频毛刺感明显。
而 Cleer Arc5 显然不想走这条路。它的磁路设计,可以说是一次“微型化下的越级挑战”。
核心突破一:N50级超薄钕铁硼,把大功率“压”进微米空间
先看材料——磁源本身。
大多数中低端耳机还在用 Br(剩磁)仅0.4T左右的铁氧体时,Cleer 已经上了 N50级烧结钕铁硼(NdFeB)磁片 ,厚度仅有 0.6mm ,但 Br 高达 1.32T !
这相当于什么概念?📌
想象你要在一张A4纸上建一栋30层高楼,别人用砖头只能盖10层,你却用了高强度合金钢框架,硬是往上摞了30层还不塌。
这种材料的优势太明显:
| 材料类型 | Br (T) | (BH)max (kJ/m³) | 小型化适应性 |
|---|---|---|---|
| NdFeB | 1.0–1.4 | 240–400 | ⭐⭐⭐⭐⭐ |
| 铁氧体 | 0.4–0.5 | 30–40 | ⭐⭐ |
| AlNiCo | 0.7–1.0 | 60–90 | ⭐⭐⭐ |
注:(BH)max 衡量单位体积内的储能能力,越高说明“力气越大身材越小”
更狠的是,他们没只放一块磁钢,而是玩起了 双磁钢对称布局(Dual-Magnet Symmetrical Design) ——上下各一块NdFeB,夹着中心导磁柱和音圈气隙。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磁通利用率翻倍 :原本单侧激发的磁力线现在被双向“挤压”进气隙,等效B值提升30%以上;
- BL线性大幅改善 :音圈在整个行程内受力更均匀,实测BL波动<±8%,远优于行业常见的±15%;
- 抑制偏心振动 :单边磁吸容易让音圈歪斜摩擦,双侧对称则自动平衡拉力,延长寿命。
这招其实在高端平板耳机里常见,但现在居然被“缩微”到了TWS单元上,属实有点秀。
核心突破二:μm级精度控制 + 铜环抗涡流,让高频不再“糊”
光有强磁场还不够,还得“干净”。
很多人抱怨某些耳机听交响乐或电子音乐时,高频发刺、细节混乱——这往往不是解码问题,而是 磁路本身的高频响应缺陷 导致的。
根源在哪?两个字: 涡流 。
当音频信号快速变化(尤其是高频),音圈周围变化的磁场会在金属导磁件中感应出涡电流,反过来又产生反向磁场,造成:
- 电感突增 → 相位滞后
- 力输出非线性 → 失真上升(特别是THD+N)
- 瞬态响应变慢 → “拖泥带水”
怎么破?Cleer 的做法很“硬核”:
✅
粉末冶金一体成型导磁件
避免传统拼接轭铁带来的缝隙与磁阻不均,确保磁通路径连续平滑。
✅
激光焊接固定结构
取代胶粘工艺,防止长期使用后因热胀冷缩导致磁体移位,影响气隙一致性。
✅
内置铜包套短路环(Faraday Shield)
这才是真正的“黑科技”!在磁路外围加一圈闭合铜环,主动吸收高频杂散磁场,相当于给磁路戴上“降噪耳罩”。
效果立竿见影:
- 抑制10kHz以上电感飙升
- 提升瞬态响应速度
- THD降低约20%(尤其在2–8kHz人耳敏感区)
难怪Arc5听女声清亮不刺,弦乐分离度极高——这不是玄学,是电磁物理层面的扎实优化。
实际工作场景:从静止到爆发,它都稳得住
让我们模拟一个真实听歌过程来看看这套磁路的表现:
🟢 静态待命阶段
永磁体早已建立稳定磁场,气隙中B≈1.15T,准备就绪。此时哪怕外界温度变化,镀了Ni-Cu-Ni三重防护层的磁体也能扛住氧化与退磁风险。
🔵 动态播放阶段
输入一段正弦扫频信号:
- 中频段(500Hz–2kHz):BL值几乎不变,中频通透清晰;
- 低频冲击(如鼓点):峰值电流达80mA以上,普通单磁路可能开始饱和失真,但双磁钢分担压力,B值依旧坚挺;
- 高频跳跃(如镲片):铜短路环迅速抑制涡流干扰,相位保持准确,不会“抢拍”或“拖尾”。
🔴 长时间高负载运行
连续播放电子舞曲半小时,音圈升温明显。这时设计上的细节发挥作用:
- 铝支架辅助导热,避免热量堆积;
- H级耐高温漆包线(可承受180°C)保证绝缘安全;
- 全封闭磁回路+不锈钢屏蔽壳,漏磁<0.5mT@1cm,不影响ANC麦克风工作。
整套系统就像一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爆发力强、节奏稳、耐力足,还不容易受伤。
为什么这些细节值得较真?
我们不妨对照几个常见用户痛点,看看Cleer是怎么“对症下药”的:
| 用户感受 | 背后原因 | Cleer解决方案 |
|---|---|---|
| 低频松散无力 | BL值低,驱动力弱 | 双NdFeB磁钢+B=1.15T气隙 |
| 中频像蒙了层布 | 磁场不均导致失真 | 对称磁路+精密加工保障线性 |
| 高频刺耳毛躁 | 涡流引起相位畸变 | 铜短路环抑制高频电感突变 |
| 听久了耳朵累 | 动态压缩严重 | BL一致性高,真实还原原始动态 |
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是靠EQ调音能彻底解决的——它们根植于物理结构。而 Cleer 选择从源头下手, 用硬件打底,软件锦上添花 。
工程背后的“隐形战场”:仿真、量产与一致性
别忘了,再好的设计也要落地。
Cleer 并非实验室炫技,而是面向大规模量产的设计。这其中藏着不少“魔鬼细节”:
🔧
仿真先行,数据说话
开发阶段大量依赖 FEA 工具(如 ANSYS Maxwell、FEMM)进行磁路建模。比如下面这段 Python 脚本,就是通过
pyFEMM
自动化构建轴对称模型,快速评估不同参数组合下的B值分布:
import femm
femm.openfemm()
femm.newdocument(0)
femm.mi_probdef(0, 'millimeters', 'axi', 1e-8)
# 添加材料
femm.mi_addmaterial("NdFeB", 1.05, 1.05, 1.2, 0, 0, 0, 1, 1, 0, 0, 0)
femm.mi_addmaterial("Soft Iron", 4000, 4000, 0, 0, 0, 0, 1, 1, 0, 0, 0)
# 绘制几何
femm.mi_drawcircle(0, 0, 1.5) # 导磁柱
femm.mi_drawcircle(0, 0, 3.0) # 外环
femm.mi_drawrectangle(1.5, -0.3, 3.0, 0.3) # 气隙
femm.mi_setblockprop("NdFeB", 1, 1, 0, 0, "Magnet")
femm.mi_setblockprop("Soft Iron", 1, 1, 0, 0, "Yoke")
femm.mi_addboundprop("ZeroFlux", 0, 0, 0, 0, 0, 0, 0, 0, 0)
femm.mi_meshdefine()
femm.mi_analyze()
femm.mi_loadsolution()
# 提取中心点B值
Bx, By = femm.mo_getb(2.25, 0)
B_total = (Bx**2 + By**2)**0.5
print(f"Air Gap Magnetic Flux Density: {B_total:.3f} T")
femm.closefemm()
这类脚本能批量跑几十种设计方案,大大缩短调试周期,真正做到“设计即验证”。
🏭
自动化产线+在线检测
每一颗单元出厂前都要过一道关:霍尔传感器实时测量气隙B值,并按BIN分级筛选,确保左右耳匹配误差 <±2%。否则就会出现“左耳轰鸣右耳哑火”的尴尬。
🌍
环保与可靠性双达标
通过RoHS/REACH认证不说,还做了85°C/85%RH老化测试1000小时,无明显退磁现象——这意味着你五年后摘下耳机,它依然能“原汁原味”地唱歌。
写在最后:这不是堆料,是系统思维的胜利
说到底,Cleer Arc5 的磁路设计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用了多贵的材料,而是体现了一种 系统级工程思维 :
-
材料选型 → 结构创新 → 工艺保障 → 仿真验证 → 量产控制
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让每一次电信号的变化,都能忠实转化为一次空气的震动 。
它告诉我们,在无线耳机越来越“卷算法”、“卷功能”的今天,仍有品牌愿意沉下心去打磨那些看不见的底层物理基础。
而这,或许才是“无损音质”四个字真正的重量。💪
未来如果AI能辅助磁路拓扑优化,或者纳米晶软磁材料成本下降,这类高阶设计说不定会下放到更多产品中。但至少现在,Cleer Arc5 已经证明了一件事:
真正的无线Hi-Fi,从来不是靠“听起来不错”,而是靠“算得出来、做得出来、测得出来”一步步堆出来的。
🚀 所以下次当你戴上耳机听到那一声清澈的钢琴起音时,别忘了——背后可能正有一块0.6mm厚的钕磁铁,在默默发力。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5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