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射频干扰隔离措施实施

AI助手已提取文章相关产品:

Cleer Arc5耳机射频干扰隔离措施实施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戴着高端TWS耳机看视频,画面和声音总是差那么一两帧对不上;或者在地铁站里听歌,突然“滋——”的一声杂音刺耳得让你想立刻摘下耳机。这些问题,往往不是音质不够好,而是 射频干扰(RFI) 在作祟。

尤其是在像Cleer Arc5这样集成了蓝牙5.3、主动降噪、空间音频和骁龙Sound技术的开放式耳机中,各种高频信号挤在不到一枚硬币大小的空间里“打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音频失真、连接断续甚至功能异常。这就像在一个小房间里同时开十台高音喇叭——再好的音响也白搭。

那Cleer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咱们不讲空话,直接拆开来看它的“抗干扰内功心法”。


先说核心——它用的是高通QCC5171这颗旗舰级蓝牙SoC,支持蓝牙5.3、LE Audio、LC3编码,还带双天线分集接收和自适应跳频(AFH)。听起来很牛,但这些功能本身也是干扰源:2.4GHz频段本就拥挤不堪,Wi-Fi、ZigBee、微波炉都在这儿“抢地盘”,而蓝牙发射功率最高能达到+10dBm,在微型结构里简直就是个“小雷达”。

更麻烦的是,接收灵敏度高达-98dBm,意味着哪怕一丝微弱的噪声窜进来,都可能被放大成恼人的底噪或咔哒声。所以问题来了: 怎么让这么强的射频模块和其他敏感电路和平共处?

答案是: 物理隔离 + 电磁封印 + 精细布局 ,三位一体。

首先上场的就是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金属罩子——屏蔽罩(Shielding Can)。别小看它,这可是第一道防线。Cleer Arc5在PCB的关键区域,比如蓝牙模块、电源管理芯片和音频编解码器周围,全都盖上了不锈钢+局部镀铜的复合屏蔽罩。厚度只有0.2mm,却能提供超过60dB的屏蔽效能——相当于把干扰信号削弱了上千倍!

关键在于细节:接地点每厘米不少于4个弹簧片,确保与地平面形成低阻抗通路;所有开孔直径控制在3mm以内(小于2.4GHz波长的1/20),防止变成“意外天线”往外辐射;拼接缝错位焊接,避免形成缝隙天线效应。甚至连装配时的压力都要精确控制在0.3~0.5mm之间,不然接触不良,屏蔽效果直接打折扣。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以为只要罩住就行,其实内部布线也很讲究。如果高速信号线穿行其中,反而会激发二次辐射,变成“笼中鸟扰场”。而且热管理也不能忽视——功放IC发热严重,屏蔽罩若完全封闭散热区,热量积聚会导致性能下降甚至保护关机。所以开孔位置必须避开热点,做到“防干扰”和“不闷烧”兼顾。

接下来是PCB设计的“排兵布阵”。Cleer Arc5用了四层板(TOP-GND-PWR-BOTTOM),第二层是完整的接地层,为所有信号提供干净的回流路径。但这还不够,真正的精髓在于 分区布局与地平面分割策略

整个主板被划分为四个独立区域:
- 射频区 :蓝牙模块+天线馈线,放在板边远离开口处,减少外界耦合;
- 模拟音频区 :MIC输入、DAC输出、ANC反馈电路,靠近扬声器磁钢,尽量缩短走线;
- 数字区 :MCU、传感器接口、Flash等高速逻辑单元;
- 电源区 :LDO、DC-DC集中布置,避免开关噪声污染其他模块。

最关键是地的处理:AGND(模拟地)和DGND(数字地)物理分离,仅在一点汇接,彻底切断地环路带来的共模噪声。实测数据显示,这种设计让MIC输入端的串扰降低到-85dB以下,地弹电压波动控制在±20mV以内——这对高保真音频来说,几乎是“静音级”的背景。

再配上严格的走线规则:
- RF线全程包地,两侧打过孔形成“法拉第笼”;
- 差分音频线严格等长匹配,误差小于5mil(约0.127mm),防止相位失真;
- 电源线宽≥10mil,降低压降和感抗。

这些规则可不是凭感觉来的,而是通过EDA工具脚本固化下来的。比如下面这段Allegro PCB Editor中的约束脚本:

# Allegro PCB Editor Design Rule Script (示例)
def set_rf_rules():
    add_net_class("RF_NETS", nets=["BT_ANT", "RF_P", "RF_N"])
    set_impedance_control(mode="single_50ohm", tolerance=10)
    set_trace_width(width=9.8, layer="TOP")  # 9.8mil ≈ 50Ω
    set_spacing(rule="default", value=15)
    enable_coplanar_ground(clearance=4)

def apply_ground_guard():
    for net in ["BT_ANT"]:
        run_autoguardring(net=net, around_nets=["GND"], 
                          via_spacing=50, track_width=8)

这段代码自动为BT天线网络设置50Ω阻抗控制、15mil最小间距,并生成带过孔阵列的包地结构,确保RF信号完整性。自动化流程减少了人为失误,也让每一版设计都能保持一致性。

当然,光靠“围”和“分”还不够,还得“滤”。传导干扰往往通过电源线或信号线悄悄潜入,这时候就得靠滤波与去耦电路出手了。

Cleer Arc5在每个IC的电源引脚附近都配置了三级去耦电容组合:
- 10μF钽电容:应对慢速负载变化;
- 1μF X7R陶瓷电容:稳定中频段;
- 0.1μF C0G/NP0电容:专治100MHz以上高频噪声。

选型也很讲究:ESR要低于10mΩ,谐振频率高于100MHz,才能真正起作用。对于音频通道,则采用π型LC滤波器(如10nH电感+22pF电容),专门对付RF整流效应——也就是那种“嗡嗡”的异响。

实际测试结果很直观:在VDD_BT电源线上加了π型滤波后,蓝牙发射引起的电源纹波从80mVpp骤降到12mVpp;而在MIC偏置线路加装共模电感后,“RF拾取”导致的底噪完全消失。

这里有个经验之谈:去耦电容一定要紧贴IC电源引脚,走线越短越好,最好不超过2mm。多个IC也不要共用同一段去耦路径,否则前一个芯片的噪声会顺着电源线传给下一个,形成“连锁污染”。封装优先选0402或0201小型化元件,寄生电感更小,响应更快。

整个系统跑起来是这样的:
用户戴上耳机,QCC5171初始化并连接手机,建立A2DP音频流;
音频数据经LC3解码送DAC,同时ANC系统采集环境噪声生成反向声波;
所有操作都在屏蔽罩覆盖下进行,地平面隔离数字噪声;
一旦检测到强干扰(比如靠近路由器),蓝牙自动启用AFH跳频避让,切换到干净信道。

即便是极端场景也能扛住:
- 地铁里受LTE/TD-SCDMA干扰?屏蔽罩+滤波搞定;
- 视频通话出现“咔哒”声?改进地平面分割,切断时钟耦合路径;
- 左右耳同步丢包?优化天线方向图,提升分集增益。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耳挂直径不到20mm,要在里面塞进多层PCB、电池、扬声器、传感器,还要做屏蔽和散热,简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装配公差也极其严格——屏蔽罩与壳体间隙必须小于0.1mm,否则就成了泄漏孔径,前功尽弃。

最终验证靠的是近场探头扫描+音频分析仪(如APx555)联合调试,逐点排查噪声热点,直到THD+N、SNR、EVM等指标全部达标。


说到底,Cleer Arc5的成功并不只是堆料堆出来的。它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把一堆复杂的射频工程问题,转化成了可落地、可量产的系统方案。
👉 不是简单地“加个屏蔽罩”了事,而是从材料、结构、布局、滤波到协议层联动,构建了一套立体化的抗干扰体系。

未来如果要支持UWB精确定位、生物传感等新功能,电磁环境只会更复杂。而今天的这些设计思路——精准分区、单点接地、多级滤波、智能跳频——恰恰为下一代智能耳机铺好了路。

某种程度上,这也揭示了一个趋势:在硬件高度同质化的TWS市场, 谁能把看不见的“电磁秩序”管好,谁就能赢得听得见的“极致体验” 。🎧✨

毕竟,好声音的前提,是一个安静的世界。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您可能感兴趣的与本文相关内容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