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姿态检测技术在佩戴识别中的应用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刚把TWS耳机摘下来放在桌上,音乐却还在继续播放?或者戴上去之后等了两秒才开始出声,体验瞬间打折 🎧💢。这背后,其实是 佩戴检测 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棘手的技术难题。
传统方案多用红外接近传感器——靠发射光看是否被耳朵反射回来。听起来挺合理,对吧?但现实很骨感:深色皮肤吸收光线、长发遮挡、耳廓形状各异……误判率居高不下,功耗还贼高 💡🔥。
Cleer ARC5 这款主打“开放式音频”的高端真无线耳机,干脆另辟蹊径,扔掉了光学传感器,转而采用一套基于 姿态检测技术 的全新佩戴识别系统。它不靠“看”,而是靠“感知动作”来判断你到底戴没戴 👂🌀。
那它是怎么做到的?核心就三个字: IMU + 算法 + 低功耗架构 。下面咱们一步步拆开来看,看看这套系统是如何让耳机“变聪明”的。
IMU不是普通传感器,而是耳机的“内耳平衡器”
Cleer ARC5 的秘密武器,是一颗藏在耳机内部的小芯片—— 惯性测量单元(IMU) 。别被名字吓到,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耳机的“运动感知中枢”。
它通常集成了两个关键部件:
- 三轴加速度计 :感知重力方向和线性运动;
- 三轴陀螺仪 :捕捉旋转速度和角度变化。
比如你在低头系鞋带,或快速把耳机塞进耳朵的动作,都会引发明显的角速度和加速度波动。而这些细微的动态特征,正是判断“正在佩戴”的黄金信号 ✨。
ARC5 选用的是像 Bosch BMI270 或 TDK ICM-42688-P 这类专为可穿戴设备优化的6轴IMU,不仅体积小,关键是—— 超低功耗 !在25Hz采样率下,电流能压到 65μA以下 ,比很多光学传感器还省电⚡。
更妙的是,这类IMU自带 FIFO缓存 (最多1024字节),可以暂存半秒以上的传感器数据。这意味着主控MCU不用一直开着监听,IMU自己就能“记账”,等有事再叫醒MCU,大大降低整体功耗。
// 示例:BMI270 初始化配置片段(基于I²C接口)
#include "bmi2.h"
#include "bmi270.h"
struct bmi2_dev sensor;
uint8_t sens_list[] = { BMI2_ACCEL, BMI2_GYRO };
int8_t init_imu(void) {
int8_t rslt;
sensor.read = i2c_read;
sensor.write = i2c_write;
sensor.delay_us = delay_us;
sensor.intf_ptr = NULL;
sensor.intf = BMI2_I2C_INTF;
sensor.variant = BMI270;
rslt = bmi270_init(&sensor);
if (rslt != BMI2_OK) return rslt;
rslt = bmi270_sensor_enable(sens_list, 2, &sensor);
if (rslt != BMI2_OK) return rslt;
// 设置采样率:加速度计50Hz,陀螺仪50Hz
sensor.cfg.acc.odr = BMI2_ACC_ODR_50HZ;
sensor.cfg.acc.bwp = BMI2_ACC_NORMAL_AVG4;
sensor.cfg.acc.range = BMI2_ACC_RANGE_4G;
sensor.cfg.gyr.odr = BMI2_GYR_ODR_50HZ;
sensor.cfg.gyr.range = BMI2_GYR_RANGE_2000_DPS;
sensor.cfg.gyr.bwp = BMI2_GYR_NORMAL_MODE;
rslt = bmi2_set_sensor_config(&sensor.cfg, 2, &sensor);
return rslt;
}
这段代码看着平平无奇,但它决定了IMU能不能“既灵敏又省电”。比如设置 50Hz采样率 ,就是在响应速度和功耗之间找到一个甜点;而启用FIFO和中断机制,则是实现“事件驱动”的关键一步。
姿态解算:从原始数据到“我正戴着呢”的智慧跃迁
光有数据还不够,真正的魔法在于—— 如何读懂这些数据 。
想象一下:当你把耳机放进耳朵时,会发生什么?
👉 手部快速移动 → 角速度突增
👉 耳机贴合耳廓后趋于稳定 → 加速度方向逐渐对齐重力
👉 头部轻微晃动但整体姿态不变 → 进入稳态
这套动态行为,就是算法要捕捉的“佩戴指纹” 🖐️🔍。
Cleer ARC5 的姿态解算并不是直接上卡尔曼滤波那种重型算法(资源吃不消),而是采用了一套轻量级、分阶段的状态机模型:
🧠 多阶段识别逻辑如下:
-
第一阶段:运动突变检测
陀螺仪发现角速度超过阈值(比如 >150°/s)→ 触发“可能在操作耳机” -
第二阶段:重力场回归验证
检查加速度矢量是否趋近于 (0,0,1)(即竖直向上)→ 排除“只是晃了一下手机”的干扰 -
第三阶段:稳态确认
连续几帧Pitch角标准差低于某个值 → 确认已稳定佩戴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准确率轻松干到 >98% ,而且还能有效区分跑步、点头、转头这些日常动作,避免误暂停。
typedef enum {
NOT_WORN,
PUTTING_ON,
WORN,
TAKING_OFF
} wear_state_t;
wear_state_t current_state = NOT_WORN;
void check_wear_status(float pitch, float acc_magnitude, uint32_t timestamp) {
static uint32_t last_motion_time = 0;
float pitch_stddev = calculate_window_stddev(pitch_history);
if (fabsf(pitch - previous_pitch) > PITCH_CHANGE_THRES &&
(timestamp - last_motion_time) > DEBOUNCE_MS) {
if (acc_magnitude > 9.5f && acc_magnitude < 10.1f) {
if (current_state == NOT_WORN) {
current_state = PUTTING_ON;
schedule_worn_confirm(300);
} else if (current_state == WORN) {
current_state = TAKING_OFF;
schedule_not_worn_confirm(300);
}
}
last_motion_time = timestamp;
}
previous_pitch = pitch;
}
你看,这个函数没有复杂的矩阵运算,却通过简单的阈值+时间去抖+状态迁移,实现了高度可靠的判断逻辑。特别适合运行在资源有限的嵌入式MCU上,堪称“以巧破力”的典范 🎯。
功耗博弈战:让耳机“永远在线”,却不“一直耗电”
TWS耳机最怕啥?当然是续航缩水啊!🔋💔
如果让MCU一直轮询IMU数据,哪怕每10ms读一次,日积月累也是个不小的负担。Cleer ARC5 的解决方案非常聪明: 让IMU当哨兵,MCU安心睡觉 。
🔌 低功耗运行架构长这样:
- IMU持续运行在 低功耗连续模式 ,采样率设为25~50Hz;
- FIFO自动缓存最近500ms的数据;
- 当检测到“显著运动”时,IMU通过硬件中断 唤醒MCU ;
- MCU苏醒后,一口气读完FIFO里的数据,跑一遍算法;
- 判断结果 → 控制音频通路 → 完成任务后再次进入睡眠。
整个过程就像“守株待兔”:平时安静等待,一旦有动静立刻出击,处理完迅速撤退。
📊 实测数据显示:
- IMU平均功耗:<80 μA
- MCU唤醒占空比:<1%
- 从佩戴到音乐恢复延迟:<300ms
也就是说,耳机可以全天候“待命”,整机待机电流却能控制在 1mA以内 ,几乎不影响续航。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常驻”,而不是“耗电常驻”😎。
工程落地:从理论到量产的那些坑,都踩过了吗?
再好的技术,落到生产线上也得经得起考验。Cleer ARC5 在实际落地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好在都有应对之策👇
| 问题 | 解法 |
|---|---|
| 不同用户佩戴习惯差异大(男/女/老人/小孩) | 基于真实用户样本训练动态阈值模型 |
| PCB安装角度微小偏差影响数据一致性 | 出厂前做零偏校准 + 烧录个体补偿矩阵 |
| 跑步时剧烈晃动误判为摘机 | 引入加速度模长+角速度双维度过滤 |
| BT天线干扰导致IMU噪声升高 | 布局隔离 + 添加磁珠和去耦电容 |
特别是那个 安装方位补偿矩阵 ,听着玄乎,其实就是给每只耳机“量身定制”一个坐标系修正参数。毕竟左右耳结构不对称,IMU朝向总有微小差异,不校准的话算法容易“晕头转向”😵💫。
还有个小细节:现在很多高端IMU(如BMI270)其实内置了 硬件级运动识别引擎 ,能直接识别“单击”、“双击”、“自由落体”等事件。未来完全可以把这些功能利用起来,实现“敲两下暂停”、“摔了自动报警”等新玩法,进一步减轻MCU负担。
写在最后:这不是终点,而是智能音频的新起点
Cleer ARC5 的这套姿态检测方案,表面看只是解决了“戴没戴”的问题,实则打开了一扇通往 更高阶人机交互 的大门。
想想看,既然能感知头部姿态变化,那下一步是不是可以:
- 结合陀螺仪做
头部控制音量
?(左转降、右转升)
- 利用点头/摇头实现
语音助手确认或取消
?
- 配合空间音频引擎,实现真正的
头部追踪3D音效
?
甚至,随着 TinyML 等边缘AI技术成熟,未来完全可以在本地跑一个轻量级神经网络,直接从原始IMU数据中学习用户的佩戴“行为指纹”,做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识别 👤💡。
所以说,ARC5 这一波操作,不只是“换了个传感器”那么简单,它标志着TWS耳机正在从“被动播放设备”向“主动感知终端”进化 🚀。
未来的耳机,不该只是塞在耳朵里的音响,而应该是懂你动作、知你意图的智能伙伴。而姿态检测,正是这条路上的第一块基石。
“最好的技术,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 Cleer ARC5 正在悄悄证明这一点。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30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