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Keras更酷一些!”:层中层与mask

本文介绍如何在Keras中自定义层时重用现有层,简化代码编写过程。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序列模型中Mask的原理及其在处理变长序列时的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这一篇“让Keras更酷一些!”将和读者分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层中层”,顾名思义,是在Keras中自定义层的时候,重用已有的层,这将大大减少自定义层的代码量;另外一部分就是应读者所求,介绍一下序列模型中的Mask原理和方法。

层中层 #

《“让Keras更酷一些!”:精巧的层与花式的回调》一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Keras自定义层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步骤是定义buildcall两个函数,其中build负责创建可训练的权重,而call则定义具体的运算。

拒绝重复劳动 #

经常用到自定义层的读者可能会感觉到,在自定义层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重复劳动,比如我们想要增加一个线性变换,那就要在build中增加一个kernelbias变量(还要自定义变量的初始化、正则化等),然后在call里边用K.dot来执行,有时候还需要考虑维度对齐的问题,步骤比较繁琐。但事实上,一个线性变换其实就是一个不加激活函数的Dense层罢了,如果在自定义层时能重用已有的层,那显然就可以大大节省代码量了。

事实上,只要你对Python面向对象编程比较熟悉,然后仔细研究Keras的Layer的源代码,就不难发现重用已有层的方法了。下面将它整理成比较规范的流程,供读者参考调用。

OurLayer #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新的OurLayer类:

class OurLayer(Layer):
    """定义新的Layer,增加reuse方法,允许在定义Layer时调用现成的层
    """
    def reuse(self, layer, *args, **kwargs):
        if not layer.built:
            if len(args) > 0:
                inputs = args[0]
            else:
                inputs = kwargs['inputs']
            if isinstance(inputs, list):
                input_shape = [K.int_shape(x) for x in inputs]
            else:
                input_shape = K.int_shape(inputs)
            layer.build(input_shape)
        outputs = layer.call(*args, **kwargs)
        for w in layer._trainable_weights:
            if w not in self._trainable_weights:
                self.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
        for w in layer._non_trainable_weights:
            if w not in self._non_trainable_weights:
                self._non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
        return outputs

这个OurLayer类继承了原来的Layer类,为它增加了reuse方法,就是通过它我们可以重用已有的层。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定义一个层,运算如下:

 

y=g(f(xW1+b1)W2+b2)y=g(f(xW1+b1)W2+b2)


这里f,gf,g是激活函数,其实就是两个Dense层的复合,如果按照标准的写法,我们需要在build那里定义好几个权重,定义权重的时候还需要根据输入来定义shape,还要定义初始化等,步骤很多,但事实上这些在Dense层不都写好了吗,直接调用就可以了,参考调用代码如下:

class OurDense(OurLayer):
    """原来是继承Layer类,现在继承OurLayer类
    """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dimdim, output_dim,
                 hidden_activation='linear',
                 output_activation='linear', **kwargs):
        super(OurDense, self).__init__(**kwargs)
        self.hidden_dim = hidden_dim
        self.output_dim = output_dim
        self.hidden_activation = hidden_activation
        self.output_activation = output_activation
    def build(self, input_shape):
        """在build方法里边添加需要重用的层,
        当然也可以像标准写法一样条件可训练的权重。
        """
        super(OurDense, self).build(input_shape)
        self.h_dense = Dense(self.hidden_dimdim,
                             activation=self.hidden_activation)
        self.o_dense = Dense(self.output_dim,
                             activation=self.output_activation)
    def call(self, inputs):
        """直接reuse一下层,等价于o_dense(h_dense(inputs))
        """
        h = self.reuse(self.h_dense, inputs)
        o = self.reuse(self.o_dense, h)
        return o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 input_shape):
        return input_shape[:-1] + (self.output_dim,)

是不是特别清爽?

Mask #

这一节我们来讨论一下处理变长序列时的padding和mask问题。

证明你思考过 #

近来笔者开源的几个模型中大量地用到了mask,不少读者似乎以前从未遇到过这个东西,各种疑问纷至沓来。本来,对一样新东西有所疑问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问题是不经思考的提问就显得很不负责任了。我一直认为,在向别人提问的时候,需要同时去“证明”自己是思考过的,比如如果你要去解释关于mask的问题,我会先请你回答:

mask之前的序列大概是怎样的?mask之后序列的哪些位置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怎么样?

这三个问题跟mask的原理没有关系,只是要你看懂mask做了什么运算,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讨论为什么要这样运算。如果你连运算本身都看不懂,那只有两条路可选了,一是放弃这个问题的理解,二是好好学几个月Keras咱们再来讨论。

下面假设读者已经看懂了mask的运算,然后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mask的基本原理。

排除padding #

mask是伴随这padding出现的,因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需要一个规整的张量,而文本通常都是不定长的,这样一来就需要裁剪或者填充的方式来使得它们变成定长,按照常规习惯,我们会使用0作为padding符号。

这里用简单的向量来描述padding的原理。假设有一个长度为5的向量:

 

x=[1,0,3,4,5]x=[1,0,3,4,5]


经过padding变成长度为8:

x=[1,0,3,4,5,0,0,0]x=[1,0,3,4,5,0,0,0]


当你将这个长度为8的向量输入到模型中时,模型并不知道你这个向量究竟是“长度为8的向量”还是“长度为5的向量,填充了3个无意义的0”。为了表示出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padding的,我们还需要一个mask向量(矩阵):

m=[1,1,1,1,1,0,0,0]m=[1,1,1,1,1,0,0,0]


这是一个0/1向量(矩阵),用1表示有意义的部分,用0表示无意义的padding部分。

所谓mask,就是xx和mm的运算,来排除padding带来的效应。比如我们要求xx的均值,本来期望的结果是:

 

avg(x)=1+0+3+4+55=2.6avg(x)=1+0+3+4+55=2.6


但是由于向量已经经过padding,直接算的话就得到:

1+0+3+4+5+0+0+08=1.6251+0+3+4+5+0+0+08=1.625


会带来偏差。更严重的是,对于同一个输入,每次padding的零的数目可能是不固定的,因此同一个样本每次可能得到不同的均值,这是很不合理的。有了mask向量mm之后,我们可以重写求均值的运算:

avg(x)=sum(x⊗m)sum(m)avg(x)=sum(x⊗m)sum(m)


这里的⊗⊗是逐位对应相乘的意思。这样一来,分子只对非padding部分求和,分母则是对非padding部分计数,不管你padding多少个零,最终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要求xx的最大值呢?我们有max([1,0,3,4,5])=max([1,0,3,4,5,0,0,0])=5max([1,0,3,4,5])=max([1,0,3,4,5,0,0,0])=5,似乎不用排除padding效应了?在这个例子中是这样,但还有可能是:

 

x=[−1,−2,−3,−4,−5]x=[−1,−2,−3,−4,−5]


经过padding后变成了

x=[−1,−2,−3,−4,−5,0,0,0]x=[−1,−2,−3,−4,−5,0,0,0]


如果直接对padding后的xx求maxmax,那么得到的是0,而0不在原来的范围内。这时候解决的方法是:让padding部分足够小,以至于maxmax(几乎)不能取到padding部分,比如

max(x)=max(x−(1−m)×1010)max(x)=max(x−(1−m)×1010)


正常来说,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的数量级不会很大,所以经过x−(1−m)×1010x−(1−m)×1010后,padding部分在−1010−1010这个数量级中上,可以保证取maxmax的话不会取到padding部分了。

处理softmax的padding也是如此。在Attention或者指针网络时,我们就有可能遇到对变长的向量做softmax,如果直接对padding后的向量做softmax,那么padding部分也会平摊一部分概率,导致实际有意义的部分概率之和都不等于1了。解决办法跟maxmax时一样,让padding部分足够小足够小,使得exex足够接近于0,以至于可以忽略:

 

sofmax(x)=max(x−(1−m)×1010)sofmax(x)=max(x−(1−m)×1010)

上面几个算子的mask处理算是比较特殊的,其余运算的mask处理(除了双向RNN),基本上只需要输出

 

x⊗mx⊗m


就行了。

Keras实现要点 #

Keras自带了mask功能,但是不建议用,因为自带的mask不够清晰灵活,而且也不支持所有的层,强烈建议读者自己实现mask。

近来开源的好几个模型都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mask案例,我相信读者只要认真去阅读源码,一定很容易理解mask的实现方式的,这里简单提一下几个要点。一般来说NLP模型的输入是词ID矩阵,形状为[batch_size, seq_len][batch_size, seq_len],其中我会用0作为padding的ID,而1作为UNK的ID,剩下的就随意了,然后我就用一个Lambda层生成mask矩阵:

# x是词ID矩阵
mask = Lambda(lambda x: K.cast(K.greater(K.expand_dims(x, 2), 0), 'float32'))(x)

这样生成的mask矩阵大小是[batch_size, seq_len, 1][batch_size, seq_len, 1],然后词ID矩阵经过Embedding层后的大小为[batch_size, seq_len, word_size][batch_size, seq_len, word_size],这样一来就可以用mask矩阵对输出结果就行处理了。这种写法只是我的习惯,并非就是唯一的标准。

结合:双向RNN #

刚才我们的讨论排除了双向RNN,这是因为RNN是递归模型,没办法简单地mask(主要是逆向RNN这部分)。所谓双向RNN,就是正反各做一次RNN然后拼接或者相加之类的。假如我们要对[1,0,3,4,5,0,0,0][1,0,3,4,5,0,0,0]做逆向RNN运算时,最后输出的结果都会包含padding部分的0(因为padding部分在一开始就参与了运算)。因此事后是没法排除的,只有在事前排除。

排除的方案是:要做逆向RNN,先将[1,0,3,4,5,0,0,0][1,0,3,4,5,0,0,0]反转为[5,4,3,0,1,0,0,0][5,4,3,0,1,0,0,0],然后做一个正向RNN,然后再把结果反转回去,要注意反转的时候只反转非padding部分(这样才能保证递归运算时padding部分始终不参与,并且保证跟正向RNN的结果对齐),这个tensorflow提供了现成的函数tf.reverse_sequence()

遗憾的是,Keras自带的Bidirectional并没有这个功能,所以我重写了它,供读者参考:

class OurBidirectional(OurLayer):
    """自己封装双向RNN,允许传入mask,保证对齐
    """
    def __init__(self, layer, **args):
        super(OurBidirectional, self).__init__(**args)
        self.forward_layer = copy.deepcopy(layer)
        self.backward_layer = copy.deepcopy(layer)
        self.forward_layer.name = 'forward_' + self.forward_layer.name
        self.backward_layer.name = 'backward_' + self.backward_layer.name
    def reverse_sequence(self, x, mask):
        """这里的mask.shape是[batch_size, seq_len, 1]
        """
        seq_len = K.round(K.sum(mask, 1)[:, 0])
        seq_len = K.cast(seq_len, 'int32')
        return K.tf.reverse_sequence(x, seq_len, seq_dim=1)
    def call(self, inputs):
        x, mask = inputs
        x_forward = self.reuse(self.forward_layer, x)
        x_backward = self.reverse_sequence(x, mask)
        x_backward = self.reuse(self.backward_layer, x_backward)
        x_backward = self.reverse_sequence(x_backward, mask)
        x = K.concatenate([x_forward, x_backward], 2)
        return x * mask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 input_shape):
        return (None, input_shape[0][1], self.forward_layer.units * 2)

使用方法跟自带的Bidirectional基本一样的,只不过要多传入mask矩阵,比如:

x = OurBidirectional(LSTM(128))([x, x_mask])

小结 #

Keras是一个极其友好、极其灵活的高层深度学习API封装,千万不要听信网上流传的“Keras对新手很友好,但是欠缺灵活性”的谣言~Keras对新手很友好,对老手更友好,对需要频繁自定义模块的用户更更友好。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681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