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RTL模块基础概念(例解:异步复位、同步释放)

本文介绍了FPGA设计中的RTL模块概念及其与组合模块的区别。详细解释了非阻塞赋值的作用,以及同步复位和异步释放的工作原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FPGA设计中的时序逻辑。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RTL在电子科学中指的是寄存器转换级电路(Register Transfer Level)的缩写,也叫暂存器转移层次FPGA设计可以包括为RTC模块设计与组合模块设计,RTL模块又是FPGA设计中的主要难题。分享一下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我学了有一段时间的FPGA,刚开始我只知道RTL模块是与时间有关,表面理解为里面的赋值符号要用(<=),而组合逻辑里面的赋值符号要用(=),这是我对FPGA这两大模块的初步影响,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更不理解教科书上的什么阻塞,很让人头痛),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要真正理解FPGA,还是要从电路上去理解,电路是每时每刻都在通电,那么RTL模块中的(<=),是同时执行的如下:

上段代码的意思是A,B,C在检测到高电平clk时,分别同时赋值给lcd_data、lcd_data1、lcd_data2,这就是所谓的非阻塞,意识就是同时执行;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去了解同步复位,异步释放:

同步复位的缺点是在没在时钟上升沿的时候不能成功复位,而异步复位的缺点是假如持续时间比较短,会产生亚稳态(与D触发器的性质有关,D触发器需满足复位时间才能正常复位。)(说实话,我在没学数字电路之前,完全不能理解同步复位,异步释放)。

而同步复位,异步释放是什么意思呢?异步复位信号在触发的时候,不是立即复位而是等待时钟信号,在下一个下降沿的时候再释放(这样就可以延长持续时间,减少亚稳态的产生)。


所谓的亚稳态:我们大部分芯片在初始化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个setup time+hold time的响应去激发它去正常工作,假如我们没有响应那么长时间,那么它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发送什么数据、还是不发送数据,这就它的亚稳态。我们的D触发器也一样,我们在发送复位信号的时候,假如复位信号响应时间不够长。那么也会不知所措。



上段代码同步复位,异步释放,是兼顾异步复位与同步复位的优点,在非总线的时序设计中常常被使用。

通过这段代码来进一步去了解非阻塞语言:在检测到低电平复位信号的时候,rst_r1与rst_r2分别同时赋值为1'b0、1'b0;在检测到高电平时钟信号的时候rst_r1与rst_r2分别同时赋值为1'b1、rst_r1;


那这段代码为什么可以实现同步复位,异步释放呢?



这是根据异步复位、同步释放这段代码所得的时序图;我们不难发现在dff(D触发器)2,在复位信号出现的时候立即复位(即异步复位)、但是延时了两个时钟周期,dff2才释放(即同步释放)。然后dff2作为新的复位信号,增长了复位信号的时间,减小了复位信号在由于复位时间短可能产生的亚稳态出现的概率。






### 异步复位同步释放概念 在数字电路设计中,**异步复位同步释放(Asynchronous Reset, Synchronous Release)**是一种常用的复位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异步复位的快速响应和同步释放的稳定性,从而避免传统异步复位中存在的亚稳态问题。 具体来说,该策略包含两个关键阶段: 1. **异步复位阶段**:复位信号一旦生效(通常为低电平有效),寄存器将立即进入复位状态,而无需等待时钟边沿。这种方式能够确保所有功能模块在复位信号触发后迅速进入已知状态。 2. **同步释放阶段**:当复位信号撤销时,释放过程需在时钟的有效边沿之后完成。通过使用额外的同步逻辑(如两级触发器链),复位信号的撤销被同步到时钟域内,从而降低因复位信号与时钟竞争而导致的亚稳态风险[^3]。 ### 原理分析 异步复位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响应速度快,能够在任意时刻强制系统进入预设状态。然而,这种机制在复位信号撤销时可能引发亚稳态问题,特别是在多个寄存器对复位信号释放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引入了“同步释放”的概念。具体实现方式通常是在复位信号路径上加入一个或多个同步触发器。这些触发器的作用是将复位信号的撤销与主时钟同步,确保复位信号的释放发生在时钟边沿之后,从而消除由于复位信号与时钟之间的时序冲突导致的不确定性[^1]。 典型的异步复位同步释放电路结构包括: - 一个异步复位输入端; - 一个同步释放控制逻辑,通常由两个D触发器构成的同步链组成; - 主寄存器组,它们的复位端连接到同步链的输出。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RTL代码示,展示了如何在Verilog中实现异步复位同步释放: ```verilog module async_reset_sync_release ( input clk, input rst_n, // 异步复位信号,低电平有效 output reg out ); reg sync_rst1; reg sync_rst2;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begin if (!rst_n) begin sync_rst1 <= 1'b0; sync_rst2 <= 1'b0; end else begin sync_rst1 <= 1'b1; sync_rst2 <= sync_rst1; end end // 使用同步后的复位信号驱动主逻辑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sync_rst2) begin if (!sync_rst2) begin out <= 1'b0; end else begin // 正常操作逻辑 out <= ...; // 用户定义逻辑 end end endmodule ``` ### 应用场景 异步复位同步释放广泛应用于需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数字系统中,尤其是在FPGA和ASIC设计中。以下是几个典型应用场景: - **嵌入式处理器系统**:在处理器核、DMA控制器等模块中,复位信号需要快速且安全地传播至整个系统,以确保系统初始化的一致性。 - **通信接口模块**:如UART、SPI、I2C等接口,在通信异常或协议错误时,需要立即复位相关逻辑,并在恢复后保持数据完整性。 - **图像处理系统**:在视频流处理中,复位信号的延迟可能导致帧丢失或显示异常,因此采用异步复位同步释放可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复位网络的拓扑结构、复位信号的去抖动处理以及多时钟域间的复位同步化等问题,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2]。 ### 设计注意事项 尽管异步复位同步释放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复位信号的持续时间**:必须保证复位信号足够长,以便所有寄存器都能正确进入复位状态。否则,部分寄存器可能未完全复位,导致系统行为异常。 - **同步链的级数选择**:通常使用两级同步链即可满足大多数应用需求,但在高可靠性要求下(如航天、医疗设备等),可考虑增加同步级数以进一步降低亚稳态概率。 - **复位信号与时钟的关系**: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复位信号的撤销可能正好发生在时钟边沿附近,此时应确保同步链能有效捕获并延迟释放动作,以避免不确定状态传播。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