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2US
如果一件事情,你必须「逼着自己」才能去做,那为什么要做呢?
人类作为一个自然演化的生物体,在设计上有许多缺陷 —— 就连我们的大脑也不例外。在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大脑所遵循的,仍然是原始的生物本能:趋利避害。
试想,跟自己的大脑相对抗,凡事都逆着它的本能来 —— 这除了不断地内耗,还有什么用呢?
好的习惯永远都不需要刻意去「坚持」,更不需要虚无缥缈的「自律」—— 我们应该让它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适应它。
自律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分夸大「自律」的作用,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它会带来对自我的无助、沮丧和不自信。
本质上,我们的一切行动,乃至于习惯,都是由「动力」和「阻力」的博弈而决定的
第一点,就是通过对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状态进行记录,找到自己的「峰值区间」。
以我为例,我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大抵是在下午2-4点、晚上8-10点之间。那么,我就会把比较重要的工作,安排在这些时间来完成。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人也许在早晨最集中,有些人也许在深夜,还有些人也许在中午、下午,要依照自己的情况而定。
不妨这样做,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临睡前,有意识地进行回想、复盘,问自己「今天一整天下来,哪个时间段感觉最佳,工作完成得最好?」
第二天,有意识地稍微调整一下工作节奏,尽量将更多的时间段纳入进来。临睡前,再做一次记录,并跟第一天进行对比。
持续一周到两周,你基本就能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峰值区间」。
将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这个区间,就能最大化地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更好的方式,是理解这个社会运转的模式,找到自己能够产生价值、发挥价值的地方,投身到产业链里面,让产业链运转得更加高效。
具体来说,有三点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1)格局和视野。
趁还年轻的时候,多广泛涉猎,接触不同的领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
年纪越大,精力就会不济,思维也会固化。到时再去接触新事物,难度会大很多。
2)底层思维能力。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市场、政策、社会环境如何转型,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底层的思维能力。
简而言之:如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升级、拓展认知,等等。这些基本能力,永远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护城河。
商业思维,本质上,无非是(1)和(2)的结合而已。碰到新东西,有意识地去思考它的原理,思考它可以如何跟别的事物结合 —— 就是这么简单。
而你越往下钻研、挖掘,扎根越深,你就会更有底气,去应对日新月异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