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实现各种排序_用python实现各种排序算法

本文深入探讨了多种排序算法,包括简单排序如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以及更高效的归并排序、堆排序和快速排序等。还介绍了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方法,如计数排序,并对比了各种算法的性能。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最简单的排序有三种: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它们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2),在这里对原理就不加赘述了。

贴出源代码:

插入排序:

1 definsertion_sort(sort_list):2 iter_len =len(sort_list)3 if iter_len < 2:4 returnsort_list5 for i in range(1, iter_len):6 key =sort_list[i]7 j = i - 1

8 while j>=0 and sort_list[j]>key:9 sort_list[j+1] =sort_list[j]10 j =j - 1

11 sort_list[j+1] =key12 return sort_list

冒泡排序:

1 defbubble_sort(sort_list):2 iter_len =len(sort_list)3 if iter_len < 2:4 returnsort_list5 for i in range(iter_len-1):6 for j in range(iter_len-i-1):7 if sort_list[j] > sort_list[j+1]:8 sort_list[j], sort_list[j+1] = sort_list[j+1], sort_list[j]9 return sort_list

选择排序:

1 defselection_sort(sort_list):2 iter_len =len(sort_list)3 if iter_len < 2:4 returnsort_list5 for i in range(iter_len-1):6 smallest =sort_list[i]7 location =i8 for j inrange(i, iter_len):9 if sort_list[j] <10 smallest="sort_list[j]11" location="j12" if i sort_list return>

其中:

sort_list[i], sort_list[location] = sort_list[location], sort_list[i]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没错,这是交换两个数的做法,通常在其他语言中如果要交换a与b的值,常常需要一个中间变量temp,首先把a赋给temp,然后把b赋给a,最后再把temp赋给b。但是在python中你就可以这么写:a, b = b, a,其实这是因为赋值符号的左右两边都是元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python中,元组其实是由逗号“,”来界定的,而不是括号)。

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算法有:归并排序,堆排序和快速排序。

归并排序。对于一个子序列,分成两份,比较两份的第一个元素,小者弹出,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对于待排序列,以中间值分成左右两个序列,然后对于各子序列再递归调用。源代码如下,由于有工具函数,所以写成了callable的类:

1 classmerge_sort(object):2 def_merge(self, alist, p, q, r):3 left = alist[p:q+1]4 right = alist[q+1:r+1]5 for i in range(p, r+1):6 if len(left)>0 and len(right)>0:7 if left[0]<=right[0]:8 alist[i] =left.pop(0)9 else:10 alist[i] =right.pop(0)11 elif len(right)==0:12 alist[i] =left.pop(0)13 elif len(left)==0:14 alist[i] =right.pop(0)15

16 def_merge_sort(self, alist, p, r):17 if p<18 q="int((p+r)/2)19" self._merge_sort p r self._merge>

23 def __call__(self, sort_list):24 self._merge_sort(sort_list, 0, len(sort_list)-1)25 return sort_list

堆排序,是建立在数据结构——堆上的。关于堆的基本概念、以及堆的存储方式这里不作介绍。这里用一个列表来存储堆(和用数组存储类似),对于处在i位置的元素,2*i+1位置上的是其左孩子,2*i+2是其右孩子,类似得可以得出该元素的父元素。

首先我们写一个函数,对于某个子树,从根节点开始,如果其值小于子节点的值,就交换其值。用此方法来递归其子树。接着,我们对于堆的所有非叶节点,自下而上调用先前所述的函数,得到一个树,对于每个节点(非叶节点),它都大于其子节点。(其实这是建立最大堆的过程)在完成之后,将列表的头元素和尾元素调换顺序,这样列表的最后一位就是最大的数,接着在对列表的0到n-1部分再调用以上建立最大堆的过程。最后得到堆排序完成的列表。以下是源代码:

1 classheap_sort(object):2 def_left(self, i):3 return 2*i+1

4 def_right(self, i):5 return 2*i+2

6 def_parent(self, i):7 if i%2==1:8 return int(i/2)9 else:10 return i/2-1

11

12 def _max_heapify(self, alist, i, heap_size=None):13 length =len(alist)14

15 if heap_size isNone:16 heap_size =length17

18 l =self._left(i)19 r =self._right(i)20

21 iflalist[i]:22 largest =l23 else:24 largest =i25 ifralist[largest]:26 largest =r27

28 if largest!=i:29 alist[i], alist[largest] =alist[largest], alist[i]30 self._max_heapify(alist, largest, heap_size)31

32 def_build_max_heap(self, alist):33 roop_end = int(len(alist)/2)34 for i in range(0, roop_end)[::-1]:35 self._max_heapify(alist, i)36

37 def __call__(self, sort_list):38 self._build_max_heap(sort_list)39 heap_size =len(sort_list)40 for i in range(1, len(sort_list))[::-1]:41 sort_list[0], sort_list[i] =sort_list[i], sort_list[0]42 heap_size -= 1

43 self._max_heapify(sort_list, 0, heap_size)44

45 return sort_list

最后一种要说明的交换排序算法(以上所有算法都为交换排序,原因是都需要通过两两比较交换顺序)自然就是经典的快速排序。

先来讲解一下原理。首先要用到的是分区工具函数(partition),对于给定的列表(数组),我们首先选择基准元素(这里我选择最后一个元素),通过比较,最后使得该元素的位置,使得这个运行结束的新列表(就地运行)所有在基准元素左边的数都小于基准元素,而右边的数都大于它。然后我们对于待排的列表,用分区函数求得位置,将列表分为左右两个列表(理想情况下),然后对其递归调用分区函数,直到子序列的长度小于等于1。

下面是快速排序的源代码:

1 classquick_sort(object):2 def_partition(self, alist, p, r):3 i = p-1

4 x =alist[r]5 for j inrange(p, r):6 if alist[j]<=x:7 i += 1

8 alist[i], alist[j] =alist[j], alist[i]9 alist[i+1], alist[r] = alist[r], alist[i+1]10 return i+1

11

12 def_quicksort(self, alist, p, r):13 if p<14 q="self._partition(alist," p r self._quicksort q-1>

18 def __call__(self, sort_list):19 self._quicksort(sort_list, 0, len(sort_list)-1)20 return sort_list

细心的朋友在这里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待排序列正好是顺序的时候,整个的递归将会达到最大递归深度(序列的长度)。而实际上在操作的时候,当列表长度大于1000(理论值)的时候,程序会中断,报超出最大递归深度的错误(maximum recursion depth exceeded)。在查过资料后我们知道,Python在默认情况下,最大递归深度为1000(理论值,其实真实情况下,只有995左右,各个系统这个值的大小也不同)。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

1)重新设置最大递归深度,采用以下方法设置:

1 importsys2 sys.setrecursionlimit(99999)

2)第二种方法就是采用另外一个版本的分区函数,称为随机化分区函数。由于之前我们的选择都是子序列的最后一个数,因此对于特殊情况的健壮性就差了许多。现在我们随机从子序列选择基准元素,这样可以减少对特殊情况的差错率。新的randomize partition函数如下:

1 def_randomized_partition(self, alist, p, r):2 i =random.randint(p, r)3 alist[i], alist[r] =alist[r], alist[i]4 return self._partition(alist, p, r)

完整的randomize_quick_sort的代码如下(这里我直接继承之前的quick_sort类):

1 importrandom2 classrandomized_quick_sort(quick_sort):3 def_randomized_partition(self, alist, p, r):4 i =random.randint(p, r)5 alist[i], alist[r] =alist[r], alist[i]6 returnself._partition(alist, p, r)7

8 def_quicksort(self, alist, p, r):9 if p<10 q="self._randomized_partition(alist," p r self._quicksort q-1>

关于快速排序的讨论还没有结束。我们都知道,Python是一门很优雅的语言,而Python写出来的代码是相当简洁而可读性极强的。这里就介绍快排的另一种写法,只需要三行就能够搞定,但是又不失阅读性。(当然,要看懂是需要一定的Python基础的)代码如下:

1 defquick_sort_2(sort_list):2 if len(sort_list)<=1:3 returnsort_list4 return quick_sort_2([lt for lt in sort_list[1:] if lt=sort_list[0]])

怎么样看懂了吧,这段代码出自《Python cookbook 第二版》,这种写法展示出了列表推导的强大表现力。

对于比较排序算法,我们知道,可以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画成二叉树(决策树模型),对于n个长度的列表,其决策树的高度为h,叶子节点就是这个列表乱序的全部可能性为n!,而我们知道,这个二叉树的叶子节点不会超过2^h,所以有2^h>=n!,取对数,可以知道,h>=logn!,这个是近似于O(nlogn)。也就是说比较排序算法的最好性能就是O(nlgn)。

那有没有线性时间,也就是时间复杂度为O(n)的算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由于排序在实际应用中算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这里只是讨论在一些特殊情形下的线性排序算法。特殊情形下的线性排序算法主要有计数排序,桶排序和基数排序。这里只简单说一下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是建立在对待排序列这样的假设下:假设待排序列都是正整数。首先,声明一个新序列list2,序列的长度为待排序列中的最大数。遍历待排序列,对每个数,设其大小为i,list2[i]++,这相当于计数大小为i的数出现的次数。然后,申请一个list,长度等于待排序列的长度(这个是输出序列,由此可以看出计数排序不是就地排序算法),倒序遍历待排序列(倒排的原因是为了保持排序的稳定性,及大小相同的两个数在排完序后位置不会调换),假设当前数大小为i,list[list2[i]-1] = i,同时list2[i]自减1(这是因为这个大小的数已经输出一个,所以大小要自减)。于是,计数排序的源代码如下。

1 classcounting_sort(object):2 def_counting_sort(self, alist, k):3 alist3 = [0 for i inrange(k)]4 alist2 = [0 for i inrange(len(alist))]5 for j inalist:6 alist3[j] += 1

7 for i in range(1, k):8 alist3[i] = alist3[i-1] +alist3[i]9 for l in alist[::-1]:10 alist2[alist3[l]-1] =l11 alist3[l] -= 1

12 returnalist213

14 def __call__(self, sort_list, k=None):15 if k isNone:16 importheapq17 k = heapq.nlargest(1, sort_list)[0] + 1

18 return self._counting_sort(sort_list, k)

各种排序算法介绍完(以上的代码都通过了我写的单元测试),我们再回到Python这个主题上来。其实Python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多次更换内置的排序算法。从开始使用C库提供的qsort例程(这个方法有相当多的问题),到后来自己开始实现自己的算法,包括2.3版本以前的抽样排序和折半插入排序的混合体,以及最新的适应性的排序算法,代码也由C语言的800行到1200行,以至于更多。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经典的排序算法是不切实际的,它们仅仅能做学习研究之用。而在实践中,更推荐的做法应该遵循以下两点:

当需要排序的时候,尽量设法使用内建Python列表的sort方法。

当需要搜索的时候,尽量设法使用内建的字典。

我写了测试函数,来比较内置的sort方法相比于以上方法的优越性。测试序列长度为5000,每个函数测试3次取平均值,可以得到以下的测试结果:

可以看出,Python内置函数是有很大的优势的。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内置的sort方法。

由此,我们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判断一个序列中是否有重复元素,如果有返回True,没有返回False。有人会说,这不很简单么,直接写两个嵌套的迭代,遍历就是了。代码写下来应该是这样。

1 defnormal_find_same(alist):2 length =len(alist)3 for i inrange(length):4 for j in range(i+1, length):5 if alist[i] ==alist[j]:6 returnTrue7 return False

这种方法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n^2),当列表中没有重复元素的时候会达到最坏情况),由之前的经验,我们可以想到,利用内置sort方法极快的经验,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将列表排序,然后遍历一遍,看是否有重复元素。包括完整的测试代码如下:

1 importtime2 importrandom3

4 defrecord_time(func, alist):5 start =time.time()6 func(alist)7 end =time.time()8

9 return end -start10

11 defquick_find_same(alist):12 alist.sort()13 length =len(alist)14 for i in range(length-1):15 if alist[i] == alist[i+1]:16 returnTrue17 returnFalse18

19 if __name__ == "__main__":20 methods =(normal_find_same, quick_find_same)21 alist = range(5000)22 random.shuffle(alist)23

24 for m inmethods:25 print 'The method %s spends %s' % (m.__name__, record_time(m, alist))

运行以后我的数据是,对于5000长度,没有重复元素的列表,普通方法需要花费大约1.205秒,而快速查找法花费只有0.003秒。这就是排序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例子。

10>14>18>1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