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武林界的徐晓冬,一把火也燃起了对那些年被占用的体育课的怀念。国内中小学的体育课被占用似乎是“理所当然”,以至于体育老师往往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都占一点。只教一门体育课的老师似乎比其他课程的老师要“矮一截”。印象里的体育课总是被语数外占用,到了初三和高三,体育课整个从课程表上消失,就连自修自习也比体育正经多了。而家长们似乎也力挺这样的安排,平时想要溜出去透个气也被“好言相劝”。体育课就真的这么浪费时间吗?
留学和游学流行的今天,申请表上有很大的篇幅是要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说明对学校会有什么贡献。答案里比较多是钢琴十级、长笛、校(班)优秀干部、舞蹈,偶尔出现个体育类的,多半是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与其说是在填写兴趣爱好,不如说是为了兴趣而准备的兴趣。可是,国外的老师就很纳闷了,中国的孩子都不喜欢体育运动吗?
在我们认为体育课是浪费时间的时候,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却对体育格外重视。体育特长生都有有待,甚至是各类高校愿意降低门槛争取的对象。校队的运动员到了毕业季的时候,他们的家长都被请来学校,以表达学校对其孩子的体育贡献的感激之情。学校里的领袖人物和偶像往往是体育好的学生,他们是校级之间的明星,说不定哪天就闯入了全国赛事。就连教授都会特别自豪地说,某某某是我的学生。而在国内只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到了国外,因为对各项体育项目不感兴趣,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甚至被同学嘲笑为怪胎。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多巴胺能让我们心情愉快,所以长期锻炼的人总说运动让他们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血清素和记忆力有直接关系,促进记忆力的提高,相应的就提高了学习效率。正肾上腺素与注意力有段,分泌得越多,注意力就越强。专注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玩和游戏是人类的天性,而体育能够在好的方向满足天性的释放。特别对有青少年,那些“多余”的精力总要找个渠道释放。运动和情绪管理,以及自律习惯的养成都有正向关系。
多动症、注意力难以集中、专注力下降,甚至青少年违法乱纪、暴力事件的上升,和我们体育的轻视也是有关系的。体育课良性积极的作用长期被压抑,以致于那些被“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精力不但产生不了好的效果,反而孕育了意料之外的“恶性肿瘤”。
最尴尬的时候就是被人问起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啊?我的体育课都被写作业和在补习中打瞌睡占用了,哪来的体育爱好!以至于现在就算到了体育赛事的现场,也就是个“伪球迷”根本摸不清比赛规则,更别提享受比赛盛世了。还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有趣的是,不同的体育运动所“塑造”的性格也不同。棒球、橄榄球和篮球是美国体育的热门。棒球赛季的时间表甚至都能牵动其他活动的安排。棒球的节奏是比较慢的,而它的训练和统计有紧密联系。不少棒球运动员,或者说爱好者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相对认真严谨。要知道棒球的训练都是以数据为支持的。每年的Super Bowl都是声势浩大;而篮球的热度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强力量和速度的长期训练中,这两类运动的学生在日常中也表现的更为积极和主动。不难看出,这些运动都对团队协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个高度强调自由和个性的国家,其实有着很强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服从意识,当然与我们国内的集体服从不太一样。
体育的另一个优势是有效并持久地锻炼了人的意志力和毅力。临场不足一秒的表现和果断反应都是场外数年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磨练出来的。再有悟性的天才,也要在训练的酸痛中,长期大小赛事的磨砺中露出光芒。有天生乐观的,但也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少次起起伏伏的比赛和训练中建立的。有天生的勇敢的,但临危不乱的勇气是意志力和毅力的支撑下迸发的。我们也发现,身边那些把体育运动融入生活的人,是积极乐观,勇于接受挑战和压力的,身体和心理都很健康。
近几年吹起了一股马拉松风。大伙儿都在晒里程数,全国甚至满世界的参加马拉松。细想一下就能发现,他们中的不少是在国外有留学或工作、生活经历的人。不排除他们被国外对体育的重视的影响,但也是海外生活的某一种写照。国外的功课是很重的,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和毅力,而体育恰好能够同时满足放松身心、愉悦心灵和提高毅力的要求。或许这就是体育精神。它不仅仅影响着体育的职业选手,也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独立自主的生活?没有愉悦的心情,怎么感受得到世界的美好?
我们是谁?
iLuggage行李箱——USA Ready Study美国本土资深顾问团队
我们提供什么?
留学咨询和申请服务;后期监管服务;游学申请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