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动图来源与五分钟学算法公众号,图片来自于《漫画算法》
讲解:
从动画可已看出,冒泡排序的思想,我们要把相邻的元素两两比较,根据大小来交换元素的位置。
代码:
原始版本
/**
* 最原始的冒泡排序代码
*
* @param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baseBubbleSore(int[] array) {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for (int j = 0; j < array.length - i - 1; j++) {
if (array[j] > array[j + 1]) {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
}
}
优化版本
例如数列:{5,8,6,3,9,2,1,7},执行第6、7、8轮的情况如下;
很明显可以看出,自从经过第六轮排序,整个数列已然是有序的了。可是我们的排序算法仍然“兢兢业业”地继续执行第七轮、第八轮。
利用布尔变量isSorted作为标记。如果在本轮排序中,元素有交换,则说明数列无序;如果没有元素交换,说明数列已然有序,直接跳出大循环
代码:
/**
* 进阶版本1: 对于已经有序的,则做出标记,不需要再进行排序比较。
*
* @param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advancedBubbleSore1(int array[]) {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 有序的标记,每一轮的初始值都为true
Boolean isSorted = true;
for (int j = 0; j < array.length - i - 1; j++) {
if (array[j] > array[j + 1]) {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isSorted = false;
}
}
// 表示上一轮没有元素交换,则已经有序
if (isSorted) {
// 有序,则直接跳出循环
break;
}
}
}
还可以继续优化,例如数列:{3, 4, 2, 1, 5, 6, 7, 8},这个数列的特点是前半部分(3,4,2,1)无序,后半部分(5,6,7,8)升序,并且后半部分的元素已经是数列最大值。
第一轮
元素3和4比较,发现3小于4,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4和2比较,发现4大于2,所以4和2交换。
元素4和1比较,发现4大于1,所以4和1交换。
元素4和5比较,发现4小于5,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5和6比较,发现5小于6,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6和7比较,发现6小于7,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7和8比较,发现7小于8,所以位置不变。
第一轮结束,数列有序区包含一个元素:
第二轮
元素3和2比较,发现3大于2,所以3和2交换
元素3和1比较,发现3大于1,所以3和1交换。
元素3和4比较,发现3小于4,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4和5比较,发现4小于5,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5和6比较,发现5小于6,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6和7比较,发现6小于7,所以位置不变。
元素7和8比较,发现7小于8,所以位置不变。
第二轮结束,数列有序区包含一个元素:
按照现有的逻辑,有序区的长度和排序的轮数是相等的。比如第一轮排序过后的有序区长度是1,第二轮排序过后的有序区长度是2 ......
实际上,数列真正的有序区可能会大于这个长度,比如例子中仅仅第二轮,后面5个元素实际都已经属于有序区。因此后面的许多次元素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在每一轮排序的最后,记录下最后一次元素交换的位置,那个位置也就是无序数列的边界,再往后就是有序区了
/**
* 进阶版本2: 对于数组后面的有序数列,在每一轮排序后,记录下来最后一次原始交换的位置,该位置即为无序数列的边界,再往后就是有序区。
* 例如数列: {3, 2, 1, 4, 5, 6, 7, 8}
*
* @param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advancedBubbleSore2(int array[]) {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 有序的标记,每一轮的初始值都为true
Boolean isSorted = true;
// 无序数列的边界,每次比较只需要比较到这里即可
int soretBorder = array.length - 1;
for (int j = 0; j < soretBorder; j++) {
if (array[j] > array[j + 1]) {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因为有元素交换,所有不是有序的,标记为false
isSorted = false;
// 把无序数列的边界更新为最后一次交换元素的位置
soretBorder = j;
}
}
if (isSorted) {
// 有序,则直接跳出循环
break;
}
}
}
鸡尾酒版本
数列{2, 3, 4, 5, 6, 7, 8, 1}
鸡尾酒排序的元素比较和交换过程是双向的。
第一轮(和冒泡排序一样,8和1交换)
第二轮
此时开始不一样了,我们反过来从右往左比较和交换:
8已经处于有序区,我们忽略掉8,让1和7比较。元素1小于7,所以1和7交换位置:
接下来1和6比较,元素1小于6,所以1和6交换位置:
接下来1和5比较,元素1小于5,所以1和5交换位置:
接下来1和4交换,1和3交换,1和2交换,最终成为了下面的结果:
第三轮(虽然已经有序,但是流程并没有结束)
鸡尾酒排序的第三轮,需要重新从左向右比较和交换:
1和2比较,位置不变;2和3比较,位置不变;3和4比较,位置不变......6和7比较,位置不变。
没有元素位置交换,证明已经有序,排序结束。
这就是鸡尾酒排序的思路。排序过程就像钟摆一样,第一轮从左到右,第二轮从右到左,第三轮再从左到右......
优缺点: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减少排序的回合数;而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代码量几乎扩大一倍;
代码:
/**
* 鸡尾酒版本
* @param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array[])
{
int tmp = 0;
// 因为奇偶来回循环,所以这里外循环只要循环一半长度即可数组
for(int i=0; i < array.length/2; i++)
{
//有序标记,每一轮的初始是true
boolean isSorted = true;
//奇数轮,从左向右比较和交换
for(int j=i; j<array.length-i-1; j++)
{
if(array[j] > array[j+1])
{
t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mp;
//有元素交换,所以不是有序,标记变为false
isSorted = false;
}
}
if(isSorted){
break;
}
//偶数轮之前,重新标记为true
isSorted = true;
//偶数轮,从右向左比较和交换
for(int j=array.length-i-1; j>i; j--)
{
if(array[j] < array[j-1])
{
t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mp;
//有元素交换,所以不是有序,标记变为false
isSorted = false;
}
}
if(isSorted){
brea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