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F103硬件SPI从机实现语音校验元器件参数功能
在电子维修台前,老师傅眯着眼对照色环电阻念出“棕黑红金”,旁边实习生却误听成“980欧”——结果装上电路板后烧了芯片。这样的场景,在产线和实验室里并不少见。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设备自己“开口说话”,告诉你:“这个电阻是9.8千欧,正常”?
还真有!而且用的不是什么高端AI模块,而是我们熟悉的
STM32F103 + 硬件SPI从机 + 语音播报
这套组合拳。
今天咱们就来拆解一个超实用的小系统:让MCU当“质检员”,通过SPI接收命令、测量元件参数、再用语音告诉你结果。整个过程无需屏幕、无需人工判读,插上去就能听答案 👂✨
让STM32学会“听话”:SPI从机是怎么玩的?
别看SPI协议简单,真要让它稳定干活,还得靠 硬件外设 撑场面。软件模拟GPIO翻转?那延迟一抖,数据全乱套!
STM32F103的SPI1支持完整的从机模式,这才是工业级通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它不发时钟(SCK由主机控制),只等片选(NSS)被拉低,就开始同步收发数据。四根线搞定高速全双工通信:
- MOSI :主机传令,“测一下!”
- MISO :从机回话,“值是9.8k”
- SCK :节奏指挥官,每跳一下送一位
- NSS :唤醒按钮,低电平才开始干活
关键在于,这玩意儿完全不需要CPU一直盯着。你可以配DMA自动搬数据,或者开个中断,收到字节立刻触发处理函数——CPU省下来还能干别的事,美滋滋 😎
性能有多猛?
- 最高支持 18 Mbps 速率(APB2时钟72MHz下)
- 支持 Mode 0 / Mode 3 等多种极性配置,兼容各种主机
- 8位或16位帧格式自由切换
- 内建溢出(OVR)、空满(TXE/RXNE)标志位,不怕丢包
⚠️ 小贴士:作为从机时,
BaudRatePrescaler设置无效,速率全靠主机给的SCK决定!
下面是初始化代码,干净利落:
void SPI1_Slave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
SPI_InitTypeDef SPI_InitStruct;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SPI1 | 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
// PA4(NSS), PA5(SCK), PA7(MOSI): 复用推挽输出
GPIO_InitStruct.GPIO_Pin = GPIO_Pin_4 | GPIO_Pin_5 | GPIO_Pin_7;
GPIO_InitStruct.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Struct.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
// PA6(MISO): 输入浮空
GPIO_InitStruct.GPIO_Pin = GPIO_Pin_6;
GPIO_InitStruct.GPIO_Mode = GPIO_Mode_IN_FLOATING;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
SPI_InitStruct.SPI_Direction = SPI_Direction_2Lines_FullDuplex;
SPI_InitStruct.SPI_Mode = SPI_Mode_Slave;
SPI_InitStruct.SPI_DataSize = SPI_DataSize_8b;
SPI_InitStruct.SPI_CPOL = SPI_CPOL_Low;
SPI_InitStruct.SPI_CPHA = SPI_CPHA_1Edge;
SPI_InitStruct.SPI_NSS = SPI_NSS_Hard;
SPI_InitStruct.SPI_BaudRatePrescaler = SPI_BaudRatePrescaler_2; // 从机忽略
SPI_InitStruct.SPI_FirstBit = SPI_FirstBit_MSB;
SPI_InitStruct.SPI_CRCPolynomial = 7;
SPI_Init(SPI1, &SPI_InitStruct);
SPI_Cmd(SPI1, ENABLE);
}
如果想更高效,建议开启
RXNE
中断:
void SPI1_IRQHandler(void) {
if (SPI_I2S_GetITStatus(SPI1, SPI_I2S_IT_RXNE)) {
uint8_t cmd = SPI_I2S_ReceiveData(SPI1);
ParseCommand(cmd); // 解析主机指令
}
}
这样一来,主机一发命令,立马响应,延迟压到最低 💥
测不准?那是你没搞懂ADC和采集电路!
光会通信还不够,得把电阻、电容的真实值“抓”住才行。
STM32F103自带12位ADC,理论分辨率达 0.8mV (3.3V参考电压下)。但要想测得准,外围电路才是灵魂所在。
🔹 电阻怎么测?恒流源才是王道!
别再拿分压法凑合了!温度一变,误差一大把。
正经做法:加个 恒流源 (比如1mA),流过待测电阻Rx,然后用ADC读两端电压。
公式贼简单:
R = V / I
举个例子:测到电压为9.8V?等等……不对啊,STM32只能进3.3V!
所以电流得调小点,比如100μA,这样9.8kΩ上压降才0.98V,安全进ADC。
推荐使用专用恒流芯片(如REF200),或者运放+三极管搭建低温漂源,长期稳定性才有保障。
🔹 电容呢?靠“充电时间”来猜
RC充放电曲线大家都会背,τ = R×C。
我们可以固定R,给C充电,记录从0升到某个阈值的时间t,反推容量:
C ≈ t / R
时间可以用定时器输入捕获,也可以用延时函数配合比较器。虽然精度不如LCR表,但对于一般用途足够了。
📌 实战经验:多次采样取平均 + 中值滤波,能显著提升重复性。比如连续测5次,去掉最大最小再算均值。
校验逻辑也很重要
测出来数值,还得判断合不合格。封装个结构体,清晰明了:
typedef struct {
float nominal; // 标称值(单位:欧姆/法拉)
float tolerance; // 容差(±比例,如0.05表示±5%)
} ComponentSpec;
int CheckComponent(float measured, ComponentSpec spec) {
float lower = spec.nominal * (1 - spec.tolerance);
float upper = spec.nominal * (1 + spec.tolerance);
return (measured >= lower && measured <= upper) ? 1 : 0;
}
返回
1
就是合格,直接走下一步;否则报警提示更换。
“张嘴说话”的秘密:DFPlayer Mini是如何被唤醒的?
现在轮到最有趣的环节——让设备“开口”。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TTS语音合成芯片,但SYN6288这类模块调试麻烦、成本高。其实对于固定语句,“预录音播放”更香!
这里强推 DFPlayer Mini ,十几块钱搞定MP3播放,UART串口控制,接上喇叭就能响。
它的玩法很简单:TF卡里存一堆命名规整的音频文件,比如:
-
0001.mp3→ “正在测量” -
0002.mp3→ “电阻 9.8千欧” -
0003.mp3→ “数值正常” -
0004.mp3→ “超出范围,请更换”
STM32只要通过USART发一条指令:“嘿,播第2号文件”,它就乖乖执行。
指令包长这样(标准协议):
void PlayVoice(uint16_t num) {
uint8_t cmd[] = {0x7E, 0xFF, 0x06, 0x03, 0x00, 0x00, 0x00, 0x00, 0xEF};
cmd[5] = (uint8_t)(num >> 8); // 高字节
cmd[6] = (uint8_t)(num & 0xFF); // 低字节
for(int i=0; i<9; i++) {
USART_SendData(USART1, cmd[i]);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1, USART_FLAG_TXE) == RESET);
}
}
📌 注意事项:
- 波特率默认
9600bps
- 起始符
0x7E
,结束符
0xEF
- 文件名必须按
0001.mp3
这种格式命名
- TF卡建议格式化为 FAT16,避免兼容问题
还可以加个重试机制,万一没响,再发一遍:
for(int retry=0; retry<3; retry++) {
PlayVoice(3);
delay_ms(500);
if (voice_played_successfully()) break;
}
整体架构长什么样?一张图说明白
[主机(PC/PLC)]
↓ (SPI主)
[STM32F103] ←→ [ADC采集电路](测电压/时间)
│
↓ (UART)
[DFPlayer语音模块] → [喇叭]
↑
[待测元件接入端子]
工作流程也特别顺滑:
- 用户插入元件(电阻/电容)
- 系统自动通电检测
-
主机通过SPI发送
READ_PARAM命令 - STM32启动测量,计算阻值/容值
- 判断是否在允许公差范围内
- 触发语音播报:“电阻 9.8千欧,正常”
- 同时将数据回传主机用于记录
闭环完成 ✔️
实际痛点怎么破?这些设计细节不能少!
你以为写完代码就能跑通?Too young too simple!
现场环境复杂得很,稍不注意就翻车。下面这几个坑,我都替你踩过了👇
✅ SPI通信不稳定?试试这几招:
- 使用带屏蔽层的排线连接SPI总线
- NSS线上加 1kΩ上拉电阻 ,防止干扰误触发
- 主从设备务必 共地 ,不然电平对不上
- 若距离较远,可用光耦隔离SPI信号
✅ ADC老是跳数?试试这些优化:
- 别依赖内部3.3V做基准!换成外部精密基准源(如REF3130)
- 模拟电源和数字电源之间加磁珠隔离
- 每个IC旁都焊一个 0.1μF陶瓷电容 去耦
- 多次采样取平均(建议8~16次)
✅ 语音突然不响?检查这些:
- TF卡是否接触不良?重新插拔试试
-
文件名是不是乱序了?统一编号
0001.mp3 ~ 00xx.mp3 - 是否发送了错误命令?可用串口助手手动测试
✅ 安全防护也不能忘:
- 输入端加 TVS二极管 + 限流电阻 ,防误接高压
- 软件加入超量程检测,避免ADC饱和损坏
- 所有接口加防反插设计(比如非对称端子)
结尾一句话总结
这套“ 感知—处理—反馈 ”的小系统,看似只是测个电阻,实则完整体现了嵌入式智能终端的核心逻辑。
它不高大上,但够实用;不花哨,但能落地。
已经在教学实验、维修站、小型SMT线上默默服役,帮无数工程师省下了眼睛和嗓子 ❤️
未来也不妨继续升级:加上Wi-Fi上传日志、蓝牙连手机App、甚至用AI动态学习元件老化趋势……
毕竟,让机器学会“说话”,只是智能化的第一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步步把它变得更聪明、更贴心。
🎙️ 下次当你听到那句“数值正常”时,不妨想想背后这一整套精巧的设计——原来,安静的MCU,也能成为最靠谱的“质检员”。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46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