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控制的12864菜单显示系统实战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项目探讨如何使用单片机与12864液晶显示屏、DS1302实时时钟模块和18B20温度传感器相结合,构建一个带有人机交互界面的嵌入式系统。通过编写专门的驱动程序控制显示屏,实现菜单界面显示及时间显示功能。同时,集成温度传感器数据,用于环境监测。项目涉及单片机与这些组件的通信协议和固件开发,包括SPI或I2C通信、1-Wire协议以及菜单设计等,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
12864菜单显示

1. 12864 LCD显示屏的驱动编程

1.1 LCD技术背景与应用场景

12864 LCD显示屏是一种常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图形显示设备,具备清晰的图像显示能力和字符显示功能。在工业控制、家用电器、汽车仪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掌握其驱动编程不仅能提升界面友好性,还能提高数据呈现的效率。

1.2 LCD驱动编程基础知识

在编写12864 LCD的驱动程序前,我们需要了解其数据手册,熟悉控制器的指令集及初始化流程。通常包括接口配置、基本指令操作、字符显示以及图形显示等关键环节。

1.3 驱动编程具体步骤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12864 LCD驱动编程步骤实例:

  1. 初始化 :配置单片机与LCD之间的通信接口,设置LCD工作模式。
    c // LCD初始化伪代码 void LCD_Init() { // 配置数据传输端口为输出 // 发送初始化指令序列 // 设置显示模式 }
  2. 显示字符 :将字符编码通过数据端口发送给LCD,并控制光标位置。
    c // 显示字符伪代码 void LCD_ShowChar(char *str) { // 循环发送字符数据到LCD // 更新光标位置 }

  3. 显示图形 :发送图形数据给LCD,利用其内置的图形控制器来绘制。
    c // 绘制图形伪代码 void LCD_ShowGraph(uint8_t *graphic_data) { // 发送图形数据 // 设置图形显示区域 }

在本章节的后续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个步骤的细节,并分析如何优化驱动代码以提升性能和响应速度。这包括对LCD控制器指令集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帧缓冲区,确保流畅的图像显示和字符显示。

2. DS1302实时时钟芯片的使用和时间管理

2.1 DS1302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DS1302芯片的结构和特性

DS1302是一款常用的实时时钟芯片,其内部集成了振荡器、时钟电路和电源监测电路等。与单片机的连接通常通过三个引脚实现:数据线、时钟线和复位线。DS1302具有以下特性:

  • 使用简单,通过简单的串行通信即可完成时间的设置和读取。
  • 内置晶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外接晶振。
  • 有可充电的备用电池,即使在主电源断开的情况下也能继续维持时间的运行。
  • 支持闰年补偿和12小时或24小时制。
  • 低功耗模式,适合在电池供电的系统中使用。
2.1.2 时钟芯片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时钟芯片DS1302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涉及到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从硬件角度来看,DS1302通过三个接口与单片机通信,分别是:

  • RST:复位线,用于初始化通信。
  • I/O:数据线,用于单片机与DS1302之间的数据传输。
  • SCLK:时钟线,用于同步数据传输。

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接口电路设计需要考虑电平转换和信号驱动能力,尤其在高速通信时更应注意信号的完整性。单片机通过设置和读取寄存器的方式与DS1302交互,执行时间的设置、读取和校准。

2.2 DS1302的时间设置与读取

2.2.1 初始化与配置时间

初始化DS1302之前,首先要确保时钟芯片已经正确连接到单片机。初始化的步骤主要包括:

  1. 激活时钟芯片:通过设置RST为高电平,激活DS1302。
  2. 时钟运行控制:通过写入控制寄存器来启动或停止时间计数。
  3. 配置时间:设置秒、分、时、日、月、年等时间参数。

初始化和配置时间的代码示例如下:

void ds1302_init(void) {
    // 初始化RST, I/O, SCLK引脚为输出模式
    // ...

    // 复位DS1302
    DS1302_RST_HIGH();
    // ...
    DS1302_RST_LOW();

    // 写入控制寄存器,启动时钟计数
    ds1302_write_reg(DS1302_CONTROL_REG, 0x00);
    // ...

    // 设置时间,写入秒、分、时等寄存器
    ds1302_set_time(19, 11, 23, 4, 5, 2023); // 设置为2023年5月4日 11:19:23
    // ...
}

void ds1302_set_time(unsigned char second, unsigned char minute, unsigned char hour, unsigned char day, unsigned char month, unsigned int year) {
    // 写入时间,秒、分、时等寄存器的代码
    // ...
}
2.2.2 读取实时时间的方法

读取DS1302中的实时时间是通过访问相应的寄存器来完成的。读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向DS1302发送读取指令。
  2. 从DS1302接收时间数据。
  3. 将接收到的时间数据转换为实际的年月日时分秒信息。

读取实时时间的代码示例如下:

void ds1302_get_time(unsigned char *second, unsigned char *minute, unsigned char *hour, unsigned char *day, unsigned char *month, unsigned int *year) {
    // 向DS1302发送读取指令
    // ...
    // 读取时间数据
    *second = ds1302_read_reg(DS1302_SECOND_REG);
    *minute = ds1302_read_reg(DS1302_MINUTE_REG);
    *hour = ds1302_read_reg(DS1302_HOUR_REG);
    // ...
    // 将读取的二进制数据转换为实际的时间值
    // ...
}

2.3 DS1302的时间校准与异常处理

2.3.1 时间同步校准策略

由于温度变化、电池电量等可能导致时钟芯片DS1302的时间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时间校准。时间校准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使用网络时间服务器同步时间。
  2. 利用GPS模块获取准确的时间信号。
  3. 手动校准:通过用户输入或其他时间标准进行调整。

校准操作一般需要编程实现,校准流程可以设计为:

  1. 获取标准时间。
  2. 计算与DS1302当前时间的差异。
  3. 将差异补偿到DS1302的时间上。
void ds1302_time_sync(void) {
    // 获取标准时间,例如通过网络时间服务器
    // ...

    // 计算与DS1302当前时间的差异
    // ...

    // 补偿时间差异到DS1302
    ds1302_set_time(standard_hour, standard_minute, standard_second);
    // ...
}
2.3.2 遇到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流程

在使用DS1302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异常情况,如断电、电池电压低、通信错误等。处理这些异常情况的流程包括:

  1. 异常检测:通过软件检测DS1302的通信状态或状态寄存器指示。
  2. 异常处理:根据异常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重新初始化DS1302、切换备用电池或重启单片机。
  3. 系统恢复:异常处理后,确保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时间信息保持同步。

异常处理流程的伪代码如下:

void ds1302异常处理流程(void) {
    if (检测到断电) {
        // 切换到备用电池或切换到低功耗模式
        // ...
    } else if (检测到通信错误) {
        // 重启DS1302通信或单片机
        // ...
    } else if (检测到电池电压低) {
        // 提示用户更换电池
        // ...
    }

    // 确保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 ...
}

DS1302作为一款经典的时间管理芯片,通过上述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其设计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异常处理方式。在嵌入式系统中,对于时间精度的要求往往非常高,因此对DS1302的有效使用和校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恰当的编程和系统设计,可以确保DS1302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准确地为系统提供时间服务。

3. 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的集成

3.1 18B20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1.1 数字温度传感器的技术特点

数字温度传感器18B20是一种常用的温度测量装置,以其精确、简单和低成本而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模拟温度传感器相比,18B20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 数字输出:18B20直接输出数字信号,这降低了系统对模拟信号的干扰敏感度,并简化了信号处理过程。
  • 单总线协议:18B20使用单总线(One-Wire)协议进行数据通信,这意味着它只需要一条数据线(加上地线),即可与单片机进行数据交互。
  • 可编程分辨率:18B20的温度测量分辨率可编程设置,这提供了灵活的温度读取精度。
  • 紧凑尺寸:作为一个表面贴装组件,18B20的尺寸小巧,非常适用于空间受限的设计。

3.1.2 传感器与单片机的数据通信协议

18B20传感器与单片机的数据通信主要遵循以下步骤:

  1. 初始化:单片机通过拉低总线一定时间来初始化18B20,这是开始通信的第一步。
  2. ROM命令:单片机发送ROM命令来识别和选择特定的18B20,因为可能有多个设备在同一总线上。
  3. 功能命令:选择特定的18B20后,单片机发送功能命令来执行具体操作,例如读取温度。
  4. 数据传输:18B20根据功能命令读取或写入数据,数据以一系列的0和1在总线上按位顺序传输。
// 伪代码示例,展示18B20初始化和读取温度的过程
void init_18B20() {
    // 拉低总线,初始化18B20
    // ...
}

int read_temperature() {
    // 发送ROM命令来选择18B20
    // ...
    // 发送功能命令以读取温度
    // ...
    // 接收并返回温度数据
    // ...
}

3.2 18B20的读取和温度转换

3.2.1 实现温度读取的步骤

18B20的温度读取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初始化传感器,确保传感器处于准备好读取状态。
  2. 发送温度转换命令,让18B20开始测量当前温度。
  3. 等待转换完成,根据选择的分辨率,等待一定时间。
  4. 发送读取温度命令,从18B20获取温度数据。
// 初始化18B20传感器
void init_18B20() {
    // 初始化代码
}

// 读取温度数据
void read_temperature() {
    // 读取温度代码
}

3.2.2 温度值转换为可读信息的算法

温度值从18B20读取后,需要通过特定算法转换为实际温度。18B20的温度计数器使用9位、10位、11位或12位的分辨率,数据格式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转换步骤如下:

  1. 读取数据并分离整数和小数部分。
  2. 将整数部分转换为摄氏度。
  3. 计算小数部分对应的温度值。
  4. 合整数和小数部分,得到最终温度值。
// 伪代码示例,展示将计数器值转换为温度的过程
float convert_to_celsius(int counter) {
    float temp = 0.0;
    // 根据18B20的计数器值转换温度
    // ...
    return temp;
}

3.3 18B20在系统中的优化应用

3.3.1 提高读取精度的技术措施

为了提高18B20传感器读取精度,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 使用高分辨率模式:选择较高的计数器位数(10位、11位或12位),以增加温度读取的精度。
  • 校准传感器:利用已知温度源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减少误差。
  • 滤波算法:运用数字滤波算法(如移动平均值)平滑温度读数。

3.3.2 整合传感器数据与显示界面

整合18B20传感器数据到显示界面涉及以下步骤:

  1. 读取温度数据:定期从18B20读取温度数据。
  2. 数据处理:将读取的温度数据转换为可显示的格式。
  3. 更新显示:将处理后的温度数据显示在LCD或其它显示装置上。
// 更新显示温度的伪代码
void update_display(float temperature) {
    // 将温度值显示在用户界面上
    // ...
}
特性 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
工作电压 3.0V至5.5V
测量范围 -55°C至+125°C
精度 ±0.5°C
分辨率 可编程,9至12位
接口 单总线(One-Wire)

在下个章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单片机的中断服务、串行和并行通信协议,这些是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的核心概念。

4. 单片机的中断服务、串行和并行通信协议

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其高效的中断服务、串行和并行通信能力是实现复杂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章将深入探讨单片机的中断机制、串行通信协议和并行通信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这些通信协议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单片机的这些特性对于快速响应外部事件、减少数据传输时间、提高系统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4.1 单片机中断机制的深入理解

4.1.1 中断的概念与分类

中断是一种使处理器暂停当前任务,转而去执行一个特殊任务的过程。当中断发生时,CPU会保存当前任务的状态,并跳转到一个预定义的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成后再返回被中断的任务继续执行。中断可以分为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硬件中断由外部事件触发(如按钮按下),软件中断则通过执行特定指令产生。

4.1.2 编程实现中断服务程序

单片机中断服务程序的实现涉及中断向量表的配置、中断优先级的设置以及实际的中断处理函数编写。中断服务程序应尽可能简洁,以快速返回主程序。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中断服务程序的示例代码,用于处理按键触发的中断:

// 假设使用的是8051单片机
void External_Interrupt0() interrupt 0 // 外部中断0的处理函数
{
    // 读取相关状态寄存器,确定中断源
    if (/* 判断中断源 */) {
        // 中断处理代码
        // ...
    }
    // 清除中断标志,准备接收下一个中断
    // ...
}

void main()
{
    // 初始化代码,设置中断向量等
    // ...
    EA = 1; // 允许全局中断
    EX0 = 1; // 允许外部中断0
    IT0 = 1; // 设置外部中断0为边沿触发
    while(1)
    {
        // 主循环代码
        // ...
    }
}

在上述代码中, interrupt 0 表示这是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例程。当中断发生时,CPU会自动跳转到这个函数执行。函数中首先需要确认中断源,然后执行必要的处理,最后清除中断标志位以便后续中断的接收。

4.2 串行通信协议详解

4.2.1 串行通信的工作原理

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以位(bit)为单位按序逐个进行传输的方式。它的优点是占用硬件资源少,适合长距离通信。串行通信协议中最常见的有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SPI(串行外设接口)、I2C(两线串行总线)等。

4.2.2 通信协议在单片机中的应用实例

以UART为例,其基本配置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在单片机中实现UART通信,首先需要配置UART模块,然后编写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函数。下面是一个简单的UART发送数据的代码示例:

void UART_Init(unsigned int baudrate)
{
    // 根据波特率配置UART参数
    // ...
}

void UART_SendByte(unsigned char byte)
{
    // 等待发送缓冲区为空
    while (TI == 0);
    TI = 0; // 清除发送中断标志
    SBUF = byte; // 将字节写入发送缓冲区
}

void main()
{
    UART_Init(9600); // 初始化UART,设置波特率为9600
    while(1)
    {
        UART_SendByte('A'); // 发送字符'A'
        // 延时函数,控制发送频率
        // ...
    }
}

在这个例子中, UART_Init 函数用于初始化UART模块,包括设置波特率等参数。 UART_SendByte 函数用于发送单个字节数据,它首先等待上一次的发送完成(检查发送中断标志TI),然后将新的数据写入到UART的发送缓冲区SBUF,并清除发送中断标志TI。

4.3 并行通信的原理与实践

4.3.1 并行通信接口的特性

并行通信接口允许多位数据同时传输,相较于串行通信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常见的并行通信接口包括并行I/O端口和USB接口。并行接口的缺点是布线多,因此适用于短距离通信。

4.3.2 实现并行数据传输的案例分析

并行通信的实现依赖于硬件和软件的配合。以一个8位并行数据传输为例,我们需要配置好并行接口的数据方向和模式,然后编写用于数据读写的函数。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并行数据发送的代码示例:

#define DATA_PORT P1 // 假设使用P1端口作为并行数据口

void Parallel_Write(unsigned char data)
{
    DATA_PORT = data; // 将数据直接写入并行端口
}

void main()
{
    while(1)
    {
        Parallel_Write(0xFF); // 向并行端口写入全1数据
        // 可能的延时或其他处理
        // ...
    }
}

在这个例子中, Parallel_Write 函数用于向并行端口写入一个字节的数据。这里假定使用P1端口作为数据传输的并行端口。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硬件设计和需求来编写更复杂的并行数据传输和处理函数。

本章介绍了单片机中断服务程序的实现、串行通信协议以及并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案例。通过理解这些内容,读者将能够设计和实现更加高效、可靠的单片机通信系统。

5. 菜单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5.1 菜单逻辑的构建方法

5.1.1 菜单系统的需求分析

在开发任何嵌入式系统或应用程序时,用户界面(UI)是一个关键部分,而菜单结构是其中的核心。一个良好的菜单系统,不仅应该直观易用,还应满足各种功能性需求。因此,菜单系统的需求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用户场景: 确定目标用户是谁,他们将如何与设备交互。这有助于定义菜单的层级和逻辑。
  • 功能需求: 明确菜单系统需要展示哪些功能,并确保每一项功能都有对应的菜单项。
  • 硬件限制: 考虑到屏幕尺寸和输入设备的限制,设计出合适的菜单结构,例如使用滚动手势或者物理按钮来导航菜单。
  • 易用性: 菜单应足够直观,用户能够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功能,这通常涉及到用户测试和反馈。
  • 可扩展性: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和功能的增加,菜单结构应易于扩展和维护。

5.1.2 菜单逻辑框架的搭建

构建菜单逻辑框架,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式,例如模型-视图-控制器(MVC)。这有助于将数据(模型)、用户界面(视图)和控制逻辑(控制器)分离,从而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可维护。

  • 模型层: 用于存储菜单的数据结构,可能是一个包含菜单项和子菜单的树形结构。
  • 视图层: 用于展示数据的UI组件,它根据用户的选择动态显示菜单项。
  • 控制层: 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并根据输入调用模型层的数据,更新视图层的表现。

通过将这些层分离,我们可以使得菜单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下面是构建菜单逻辑框架的一些步骤:

  1. 定义数据结构: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定义菜单数据模型。例如,使用JSON对象定义菜单结构。
{
  "menu": {
    "id": "mainMenu",
    "title": "主菜单",
    "items": [
      {
        "id": "settings",
        "title": "设置",
        "action": "openSettings"
      },
      {
        "id": "help",
        "title": "帮助",
        "action": "openHelp"
      }
    ]
  }
}
  1. 创建视图模板: 设计一个视图模板来展示菜单项。这个模板可以根据数据动态填充。
<!-- HTML模板示例 -->
<ul class="menu">
  <li v-for="item in menu.items" :key="item.id">
    <a href="#" @click="selectItem(item)">{{ item.title }}</a>
  </li>
</ul>
  1. 编写控制器逻辑: 实现一个控制器来处理用户输入和模型数据更新,再将更新渲染到视图中。
// JavaScript 控制器示例
const menuController = {
  data: {
    menu: null,
  },
  init: function() {
    this.menu = fetchMenuData(); // 假设这是从某处获取菜单数据的函数
  },
  selectItem: function(item) {
    // 根据选择项执行相应操作
    if (item.action) {
      eval(item.action);
    }
  }
}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菜单逻辑框架。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考虑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以及如何进行功能扩展与维护。

6. 硬件原型制作和调试

6.1 硬件原型的制作流程

6.1.1 硬件组件的选择与采购

在开始制作硬件原型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需要哪些硬件组件。这些组件应该根据设计的需求、规格和预算来选择。一个典型的硬件原型可能包括各种电阻、电容、微控制器、传感器、显示屏等。选择组件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兼容性 :组件之间的兼容性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不同电压和通信协议的组件。
  • 质量 :选择高质量的组件可以降低故障率,从而减少调试时间。
  • 成本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 供货情况 :选择容易采购的组件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延误。

采购时,可以通过可靠的供应商或网上商店获取这些组件。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建议对主要组件准备备件。

6.1.2 原型组装的技术要点

组装硬件原型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点来确保其稳定性和功能性:

  • 焊接技术 :良好的焊接是硬件原型稳定工作的基础。需要掌握正确的焊接技巧,避免出现冷焊、短路等问题。
  • 电路板布局 :设计电路板布局时,需考虑信号完整性、电源分布和热管理。要确保高速信号的传输路径最短且干扰最小。
  • 防静电措施 :在组装过程中,使用防静电手环和防静电工作台,以保护敏感的电子元件免受静电损害。
  • 元件定位 :根据电路设计图进行元件定位,确保元件与引脚连接正确无误。

组装时,可以采用手工焊、波峰焊或SMT贴片机等方法。在硬件原型的初步组装完成后,进行视觉检查以确保所有元件都正确安装,没有短路或虚焊问题。

6.2 调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

6.2.1 硬件连接错误的排查方法

在硬件调试阶段,连接错误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排查这些错误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 视觉检查 :仔细检查每个组件的焊接点、引脚连接和电路板走线,确保一切符合设计图。
  • 多用电表 :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电流和电阻测量功能来检测电路中的电气连通性。
  • 示波器 :示波器可以帮助检测数字和模拟信号的质量和时序问题。
  • 逻辑分析仪 :对于复杂的数字信号,逻辑分析仪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号分析。

使用这些工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在测量前,确保测试设备已正确接地,以避免引入静电干扰。
  • 使用适当的测试探头,以免对电路产生不必要的损害。

6.2.2 软件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

软件调试是原型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如下:

  • 调试信息输出 :在代码中嵌入调试信息输出语句,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程序运行时的问题。
  • 使用调试器 :利用单步执行、设置断点、观察寄存器和内存等调试器功能,可以深入分析软件运行状态。
  • 固件更新 :对于可编程的硬件,能够远程更新固件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设计相应的固件更新机制。

当软件在硬件上运行时,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行为。这时,一个良好的开发和调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6.3 性能优化与功能验证

6.3.1 提升系统性能的技术手段

为了提升原型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手段:

  • 功耗管理 :通过优化软件和电路设计来降低功耗,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 信号完整性分析 :对高速信号进行分析,确保信号无失真。
  • 散热优化 :通过散热片、风扇或热管等手段,优化热管理,防止电子元件过热。

此外,还需要关注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使用,以便在保持系统响应性的同时,提升任务管理和资源利用率。

6.3.2 功能验证和质量保证措施

功能验证阶段,需要确保硬件原型的所有功能均按预期工作。质量保证措施包括:

  • 自动化测试 :开发测试脚本自动执行一系列功能测试,确保高效率和一致性。
  • 硬件老化测试 :长时间运行硬件原型,验证其可靠性。
  • 环境测试 :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震动等)来测试硬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质量保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开发周期的每个阶段,并贯穿原型设计、制造和最终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项目探讨如何使用单片机与12864液晶显示屏、DS1302实时时钟模块和18B20温度传感器相结合,构建一个带有人机交互界面的嵌入式系统。通过编写专门的驱动程序控制显示屏,实现菜单界面显示及时间显示功能。同时,集成温度传感器数据,用于环境监测。项目涉及单片机与这些组件的通信协议和固件开发,包括SPI或I2C通信、1-Wire协议以及菜单设计等,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