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MVC三层结构是一种将Web应用逻辑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的设计模式,适用于Web应用开发以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本课程将深入讲解模型层的核心业务逻辑、视图层的用户界面展示和控制器层的请求处理等关键组件,以及JSP技术在视图层的应用。学习此课程后,你将掌握MVC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流程,并了解JSP MVC的优势和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1. MVC三层结构的定义及组件
1.1 MVC三层结构的定义
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是一种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它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核心组件:模型层(Model)、视图层(View)、控制器层(Controller)。这种设计模式通过分离关注点来降低代码的耦合度,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与可复用性。
1.2 MVC各层的作用
- 模型层 (Model):负责业务对象的数据表示和业务逻辑处理。它是应用的主体,直接与数据库等后端技术打交道,响应控制器层的要求,处理数据。
- 视图层 (View):负责将模型层的数据呈现给用户。它展示了数据信息,并提供了用户与应用交互的界面。
- 控制器层 (Controller):负责接收用户输入,调用模型层进行数据处理,然后选择视图层进行展示。它作为模型和视图之间的协调者,控制应用流程。
MVC架构通过明确组件的职责,促进了代码的模块化,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单一功能模块的开发,提高了开发效率并降低了维护难度。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一层的职责和组件的具体实现。
2. 模型层的业务逻辑处理
2.1 模型层的角色与设计原则
2.1.1 模型层的基本概念
模型层是MVC架构中的核心部分,它代表了应用程序的数据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业务逻辑。模型(Model)通常指的是数据模型,它定义了数据的结构,以及对这些数据的操作。在MVC中,模型通常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获取数据、更新数据、删除数据以及创建数据等。
模型层不仅需要处理数据的CRUD(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操作,而且还需要处理业务规则和验证。这些业务规则可以看作是特定于应用领域的逻辑,例如在银行应用中,处理转账的操作规则、处理账户余额更新的规则等。
2.1.2 设计模型层的指导思想
设计模型层时,我们应遵循几个核心的设计原则。首先,模型应该与视图和控制器解耦,以保持层与层之间清晰的界限。其次,模型应当具有高内聚性,即模型的各个部分应当紧密相关,专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
除此之外,模型层的设计应当考虑可维护性,这意味着模型应该易于理解和修改。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允许开发者轻松地添加新的业务规则,而不必对现有的代码库进行大规模的重构。最后,可扩展性和性能也是模型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2 模型层的数据持久化
2.2.1 数据库交互原理
模型层与数据库交互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连接数据库 :模型层通过特定的数据库连接接口(例如JDBC)与数据库建立连接。
- 执行SQL语句 :通过构建并执行SQL查询语句来获取或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 数据映射 :将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原始数据(通常为二维表结构)转换为应用程序可以操作的对象。
- 事务管理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果操作出现错误,可以回滚到操作前的状态。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往往利用对象关系映射(ORM)框架如Hibernate或MyBatis来简化数据库交互的操作。这些框架能够将Java对象自动映射到数据库表,减少直接编写SQL语句的工作量。
2.2.2 ORM框架的使用与优势
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框架的使用优势主要体现在:
- 数据库无关性 :由于ORM框架抽象了数据库操作细节,使得应用程序可以更加独立于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 提高开发效率 :通过ORM框架提供的API,开发者可以以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操作数据库,不再需要编写大量的SQL语句。
- 减少代码量 :自动化的数据映射减少了代码的编写,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性。
- 提升性能与安全性 :许多ORM框架都内置了性能优化和防止SQL注入的机制。
例如,使用Hibernate框架时,开发者只需定义Java对象和其映射到数据库的关系,框架会自动生成相应的SQL语句和处理对象的持久化。当然,为了发挥这些优势,开发者需要深入了解ORM框架的工作原理和最佳实践。
2.3 模型层的业务逻辑实现
2.3.1 业务逻辑的组织与管理
在模型层中实现业务逻辑时,遵循单一职责原则和DRY(Don't Repeat Yourself)原则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每个模型类应该只负责一项业务任务,并且相同的逻辑不应该在多个地方重复编写。
通常,业务逻辑的组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 领域模型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领域模型是核心概念,它将业务逻辑封装在模型中。
- 服务类 :有时业务逻辑过多,可以将它们分离到独立的服务类中。
- 策略模式 :对于可以变化的业务规则,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选择不同的算法实现。
2.3.2 业务逻辑与数据访问层的交互
模型层的业务逻辑通常需要与数据访问层(DAL)进行交互,以完成数据的持久化操作。这种交互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 最小化耦合 :业务逻辑层应当与数据访问层解耦,这样可以在不修改业务逻辑的情况下更换数据持久化技术。
- 接口抽象 :定义抽象接口来规定数据访问层应实现的方法,业务逻辑层通过这些接口与数据访问层交互。
- 事务管理 :确保业务逻辑执行的事务性,可以通过声明式事务管理来实现,这样可以在业务层集中处理事务逻辑。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在模型层实现业务逻辑:
public class AccountService {
private AccountDao accountDao;
public AccountService(AccountDao accountDao) {
this.accountDao = accountDao;
}
public boolean transferMoney(int fromAccountId, int toAccountId, double amount) {
Account fromAccount = accountDao.findById(fromAccountId);
Account toAccount = accountDao.findById(toAccountId);
if (fromAccount == null || toAccount == null) {
return false;
}
if (fromAccount.getBalance() < amount) {
return false;
}
fromAccount.setBalance(fromAccount.getBalance() - amount);
toAccount.setBalance(toAccount.getBalance() + amount);
accountDao.update(fromAccount);
accountDao.update(toAccount);
return true;
}
}
在此代码中, AccountService
类实现了一个转账的方法 transferMoney
,它调用了 AccountDao
接口的 findById
和 update
方法来获取和更新账户信息。代码逻辑首先检查账户是否存在以及账户余额是否充足,然后执行实际的转账操作,并最终更新账户余额。通过这种方式,业务逻辑与数据访问层的细节被分离,从而实现了低耦合的设计。
3. 视图层的用户界面展示与JSP技术
3.1 视图层的功能与组成
3.1.1 视图层的作用与设计要点
在MVC架构中,视图层是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的前端界面,负责展示数据和收集用户的输入。它主要扮演的是信息展示和数据输入的角色,是用户感知应用程序的主要渠道。视图层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要点:
- 用户体验 (UX): 视图设计需要直观易用,确保用户能够快速理解如何与界面进行交互。
- 响应式设计: 为了适应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视图层应该具有响应式设计,提供良好的移动体验。
- 数据展示逻辑: 视图层需要能够清晰地展示来自模型层的数据,同时要保证展示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 模块化: 为了便于维护和复用,视图层应该采用模块化设计。
3.1.2 视图层与用户交互的机制
视图层与用户的交互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 表单提交: 用户通过填写表单输入数据,表单提交后,数据将被发送到服务器的控制器层进行处理。
- 事件处理: 视图层可以监听用户的操作事件,如点击、悬停等,并对这些事件作出响应。
- 动态数据更新: 通过Ajax技术,视图层能够在不需要重新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更新局部内容。
3.2 JSP技术在视图层的应用
3.2.1 JSP页面的基本结构
Java Server Pages (JSP) 是一种基于Java技术的服务器端技术,用于创建动态Web页面。一个典型的JSP页面由以下元素组成:
<%@ page language="java" 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 pageEncoding="UTF-8"%>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页面标题</title>
</head>
<body>
<%-- 逻辑代码 --%>
</body>
</html>
- 指令 (
<%@ page %>
):指定页面的一些属性,例如使用的语言、内容类型、编码方式等。 - HTML标签 :构成页面的静态内容。
- 脚本元素 (
<% %>
和<%! %>
): 包含Java代码,用于处理动态内容。
3.2.2 JSP标签库与自定义标签的使用
JSP标准标签库 (JSTL) 提供了一系列标签,简化了JSP页面的开发。例如,用于列表遍历的 <c:forEach>
标签:
<c:forEach var="item" items="${items}">
<p>${item.name}</p>
</c:forEach>
自定义标签则允许开发者创建可重用的组件。通过定义 <mytags:mycustomtag>
标签,开发者可以在多个JSP页面中使用同一段逻辑,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维护性。
3.2.3 JSP页面与模型数据的集成
JSP页面通常使用EL (表达式语言) 和JSTL来展示模型数据:
<h2>商品列表</h2>
<ul>
<c:forEach var="product" items="${products}">
<li>${product.name} - ${product.price}</li>
</c:forEach>
</ul>
这里, ${products}
是从模型层传递到视图层的Java对象集合。在JSP页面中,我们通过EL表达式 ${product.name}
等来访问这些对象的属性。
3.3 视图层的设计模式
3.3.1 MVC模式在视图层的体现
在MVC架构中,视图层仅负责展示数据和收集用户输入,不包含任何业务逻辑。这确保了视图层的简洁和专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例如,在一个购物网站中:
- 视图 显示产品列表和购物车。
- 模型 包含产品和购物车的对象及其逻辑。
- 控制器 处理用户的请求,如添加商品到购物车,并通知视图更新。
3.3.2 视图组件的复用与布局策略
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和保持界面的一致性,视图组件(如按钮、菜单)应当是可以复用的。这可以通过组件库和模板技术实现。布局策略则确保了网页的结构清晰和内容的合理分布,常用布局框架如Bootstrap提供了各种预定义的布局和样式。
<!-- 使用JSP模板 -->
<jsp:include page="header.jsp" flush="true" />
<jsp:include page="content.jsp" flush="true" />
<jsp:include page="footer.jsp" flush="true" />
以上代码段展示了如何通过 <jsp:include>
标签将不同的页面组件整合到一个主页面中,提高页面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 控制器层的请求接收和处理逻辑
4.1 控制器层的核心职能
4.1.1 控制器层的任务描述
控制器层位于MVC架构的中心,它扮演着协调者和调度者的角色。控制器的主要任务是接收用户通过视图层发送的请求,并根据这些请求决定调用哪些模型层的方法来处理业务逻辑。处理完毕后,控制器会选取合适的视图层组件来显示处理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器还负责维持用户请求的上下文信息,确保在多个请求和响应周期内,用户的会话状态能够得以正确维护。
例如,在一个简单的Web应用中,用户点击一个按钮发起请求,控制器接收到这个请求后,会调用模型层的相应方法处理数据,处理完成后再将数据传递给视图层,最后由视图层展示处理结果。
4.1.2 控制器与模型层、视图层的协作
控制器层与模型层和视图层的协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 请求转发 :控制器接收视图层的请求后,根据请求的内容决定转发给哪个模型层方法处理。
- 数据交互 :控制器从模型层获取处理结果,并将数据传递给视图层,视图层再将结果呈现给用户。
- 上下文管理 :控制器管理整个请求处理过程中的上下文信息,包括用户会话信息等。
- 错误处理 :在任何层发生异常时,控制器负责捕获异常并决定如何向用户呈现错误信息。
一个典型的协作流程如下:
- 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请求。
- 请求到达服务器端的控制器。
- 控制器根据请求的类型和数据选择调用相应的模型层组件处理。
- 模型层处理完毕后,将结果返回给控制器。
- 控制器选择一个视图组件,将模型数据传给视图组件。
- 视图组件生成最终的HTTP响应,发送回用户浏览器。
4.2 控制器层的请求分发策略
4.2.1 基于URL映射的请求处理
控制器层的请求分发通常是通过URL映射来实现的。开发者会配置一个URL到控制器方法的映射规则,当用户请求一个URL时,控制器会根据映射规则找到对应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映射规则通常由框架提供,例如在Spring MVC中,通过 @RequestMapping
或 @GetMapping
、 @PostMapping
注解来指定。
例如,在Spring MVC中: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GetMapping("/hello")
public String handleHelloRequest(Model model) {
model.addAttribute("message", "Hello, World!");
return "helloView";
}
}
上述代码中, handleHelloRequest
方法通过 @GetMapping("/hello")
注解被映射到特定的URL。当用户访问 /hello
时,该方法会被触发,执行后返回一个字符串指定视图名称。
4.2.2 请求与响应数据的处理流程
控制器在处理请求和响应数据时,会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 接收请求 :控制器接收到来自视图层的HTTP请求。
- 解析请求 :控制器解析请求参数,可能是查询字符串、表单数据或JSON/XML格式的请求体。
- 调用模型层方法 :控制器根据业务逻辑需要调用模型层的方法。
- 处理模型层返回的数据 :模型层返回数据后,控制器处理这些数据(如数据格式转换、封装)。
- 选择视图 :控制器选择一个视图组件来展示处理后的数据。
- 构建响应 :控制器创建一个响应对象,将模型数据填充到响应中。
- 返回响应 :控制器将响应对象返回给视图组件进行渲染。
- 响应渲染 :视图组件根据数据渲染出HTML或其他格式的内容,最终作为HTTP响应返回给用户。
这个流程确保了从用户发起请求到获得响应的整个过程是连贯和高效的。
4.3 控制器层的异常处理与安全性
4.3.1 异常处理机制的实现
异常处理是控制器层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保证了在发生错误时能够优雅地处理错误并提供有用的反馈给用户。异常处理通常由框架提供默认机制,但也可以自定义。
例如,在Spring框架中,可以使用 @ExceptionHandler
注解来定义异常处理方法,用于处理控制器抛出的异常:
@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DataAccess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Entity<Object> handleDataAccessException(DataAccessException ex) {
// 日志记录异常
// ...
// 返回错误信息给用户
return new ResponseEntity<>("Database access error", HttpStatus.INTERNAL_SERVER_ERROR);
}
}
在上述代码中, GlobalExceptionHandler
类定义了一个全局异常处理器,用于捕获 DataAccessException
异常并返回一个错误响应。
4.3.2 提升控制器层安全性的措施
安全性是控制器层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以下是一些提升控制器层安全性的常见措施:
- 使用安全框架 :如Spring Security,它提供了认证、授权等安全特性。
- 输入验证 :在控制器层对接收到的输入数据进行验证,防止注入攻击等。
- 输出编码 :对输出到视图层的数据进行编码,防止跨站脚本攻击(XSS)。
- 会话管理 :确保会话安全,例如防止会话劫持和固定会话攻击。
- 安全头配置 :添加安全响应头,如
Content-Security-Policy
,X-Frame-Options
等,以增强防护措施。 - CSRF保护 :对于有状态的请求,如表单提交,要启用CSRF保护防止跨站请求伪造攻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升Web应用的安全性,保护应用不受恶意用户行为的侵害。
以上为第四章的核心内容,展示了控制器层在MVC架构中承担的角色、请求处理策略、以及在安全性方面的考量。理解并实现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构建可扩展、安全、和易于维护的Web应用。
5. JSP MVC的工作流程
5.1 MVC工作流程概述
5.1.1 请求响应周期的介绍
在JSP MVC架构中,用户发起的请求从控制器层开始,控制器根据预设的规则处理请求,并分发给相应的模型(Model)进行业务逻辑处理。随后,模型层将处理结果数据传递给视图层(View),视图层负责将数据显示给用户。整个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请求响应周期。
整个周期中,控制器是核心的枢纽,它负责接收请求、处理请求,并选择合适的视图来展示数据。模型层负责与数据打交道,包括数据的查询、更新和删除操作。视图层则关注如何将数据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展示出来。
5.1.2 MVC各层如何协同工作
MVC架构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核心组件:模型、视图和控制器,它们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但又紧密协作。以下是这三个组件如何协同工作的简述:
-
模型(Model) :模型层包含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它响应控制器层的查询请求,并返回数据。模型层还负责与数据库交互,更新数据状态。
-
视图(View) :视图层负责展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它使用控制器提供的数据,渲染成HTML页面或其他格式,以供用户浏览。
-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接收来自视图层的用户输入和来自模型层的数据处理结果,根据应用程序的逻辑决定下一步做什么。它控制数据的流向,确保视图显示正确的数据,以及模型层被正确更新。
5.2 JSP MVC的实现细节
5.2.1 JSP页面中的MVC模式应用
JSP页面中的MVC模式应用通常需要结合Java代码和JSP标签。在页面中,开发者可以通过JSP表达式语言(EL)和JSP标准标签库(JSTL)来实现。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 page import="java.util.*" %>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language="java" %>
<html>
<head>
<title>Hello World</title>
</head>
<body>
<h2>Hello, ${user.name}!</h2>
</body>
</html>
在这个例子中, ${user.name}
是EL表达式,用于从模型(在JSP页面中通常由JavaBean表示)获取数据。JSP页面作为视图层,显示了由模型层提供的数据。
5.2.2 控制器、模型、视图之间的数据流转
数据流转是MVC架构的关键环节之一。以一个用户注册功能为例,展示控制器、模型、视图之间数据流转的过程:
- 用户提交注册信息到控制器。
- 控制器将数据传递给模型层进行验证。
- 如果验证通过,模型层将数据存入数据库,否则返回错误信息。
- 控制器将处理结果(成功或失败)和相应的数据发送到视图层。
- 视图层展示给用户最终结果。
在整个流程中,数据流是单向的,这有助于保持代码的清晰性和模块化。
5.3 优化MVC工作流程的策略
5.3.1 性能优化的考量
优化MVC工作流程以提高性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优化通常关注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库访问,利用缓存减少数据处理,以及使用异步请求来提升用户体验。下面是一些性能优化的建议:
- 数据库查询优化 :使用查询优化,如索引,减少查询时的资源消耗。
- 数据缓存 :对频繁访问且不经常变化的数据进行缓存,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
- 异步处理 :使用Ajax技术实现异步请求和数据处理,提高用户交互速度。
5.3.2 代码维护与扩展性的提升
随着应用程序的增长,维护和扩展性成为重要考量。为了提升代码的维护性和扩展性,开发者可以:
- 模块化设计 :将复杂的功能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模块。
- 代码重构 :定期重构代码以去除重复,保持代码简洁和一致性。
- 使用设计模式 :运用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单例模式等,解决特定问题,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
示例
假设有一个用户登录的流程,涉及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器层的协作: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U as 用户
participant V as 视图层
participant C as 控制器层
participant M as 模型层
U->>V: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V->>C: 提交登录请求
C->>M: 验证用户信息
M->>C: 返回验证结果
C->>V: 显示结果页面
通过上述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用户、视图层、控制器层和模型层之间数据与控制的流转。
在本章节中,我们重点介绍了JSP MVC工作流程的概况、实现细节及优化策略。通过代码示例、mermaid流程图以及针对性能优化和代码维护的讨论,本章节旨在深入理解JSP MVC架构的运作方式,并提供实际可行的优化方案。
6. MVC架构的优势与在实际中的应用
6.1 MVC架构的优势分析
6.1.1 MVC与传统架构的对比
MVC(Model-View-Controller)架构模式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主要组件: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这种分离不仅带来了更好的组织性,而且与传统架构相比,它提供了更清晰的代码结构和更易于维护的代码库。
在传统的Web开发中,业务逻辑、用户界面和控制流常常混合在一起,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修改。开发者在处理需求变更时,不得不深入复杂且耦合的代码中进行修改,这常常增加了维护成本和引入错误的风险。
相比之下,MVC通过分离关注点来解决这个问题。模型层专注于业务逻辑和数据管理,视图层负责展示信息给用户,而控制器层则作为协调者,处理用户输入并更新视图与模型。这种分离确保了每个组件都可以独立变化和扩展,同时也简化了团队合作。
6.1.2 MVC带来的设计与开发上的好处
MVC架构之所以在现代Web开发中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给设计和开发过程带来了诸多好处:
- 代码可重用性和模块化: 模块化的组件可以被单独替换或升级,极大地促进了代码的复用。
- 易于维护: 组件的分离意味着修改某个部分(如视图)不会影响其他部分(如模型或控制器)。
- 独立开发: 不同的开发人员可以同时工作在项目的不同部分,提高了开发效率。
- 便于测试: 单独的逻辑层(模型)更容易进行单元测试,保证代码质量。
6.2 MVC在Web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6.2.1 具体案例分析
以一个典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为例,我们可以看到MVC架构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有一个商品展示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它浏览商品和下单购买。
- 模型(Model): 负责处理商品数据,包括获取商品信息、库存管理以及订单处理。
- 视图(View): 展示商品列表和用户界面,如商品图片、价格、库存量以及下单按钮。
- 控制器(Controller): 接收用户请求,如选择商品和添加到购物车的操作,然后调用模型层更新数据,并选择正确的视图展示给用户。
通过这种方式,MVC架构使开发人员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6.2.2 MVC架构在不同规模项目中的适用性
MVC架构适用于从小型到大型的各种规模项目。在小型项目中,MVC能够带来结构清晰和易于理解的好处;而在大型项目中,MVC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优势尤其明显,有助于团队协作和项目维护。
例如,在大型企业级应用中,MVC模式可以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模型层可能涉及到大型数据库和业务规则引擎,视图层可能包含多个子系统界面,而控制器层则负责处理大量的用户请求和消息队列管理。
6.3 探讨MVC与现代Web技术的结合
6.3.1 MVC与前后端分离的模式
MVC架构与前后端分离的概念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和系统性能。在这种模式下,后端主要负责API的开发,提供数据和处理逻辑,而前端则通过API与后端通信,独立开发用户界面。
前后端分离的优点包括:
- 性能提升: 后端可以更专注于服务端处理,而前端可以优化客户端性能。
- 并行开发: 前后端开发可以并行进行,大大缩短项目完成时间。
- 灵活部署: 前后端可以独立部署和升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6.3.2 MVC在微服务架构中的角色与演进
微服务架构是另一种现代Web技术趋势,它将应用拆分成小的、独立的服务。在微服务架构中,MVC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个微服务可以有自己的模型、视图和控制器,它们通过网络相互调用。
MVC在微服务架构中的演进包括:
- 服务自治: 每个服务可以独立地进行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
- 轻量级通信: 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的HTTP请求进行通信,这与MVC控制器处理请求的方式非常契合。
- 更好的伸缩性: 由于服务是解耦的,可以针对每个服务的负载进行伸缩,而不是整个应用。
以上分析展示了MVC架构不仅在传统Web开发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与现代Web技术结合时,也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MVC作为一个经过时间验证的设计模式,将继续在软件架构中发挥其作用。
简介:MVC三层结构是一种将Web应用逻辑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的设计模式,适用于Web应用开发以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本课程将深入讲解模型层的核心业务逻辑、视图层的用户界面展示和控制器层的请求处理等关键组件,以及JSP技术在视图层的应用。学习此课程后,你将掌握MVC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流程,并了解JSP MVC的优势和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