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电池管理系统的工程剖析
你有没有想过,一副小小的无线耳机里,居然藏着一套堪比智能手机的“能源中枢”?🔋
别看Cleer Arc5体积轻巧、佩戴舒适,它背后那套电池管理系统(BMS),可是在不到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上演着一场精密的能量舞蹈——既要快充不断电,又要安全不发热,还得让电量显示“不虚标”。这可不是简单塞块电池就完事的事儿。
今天,咱们就拆开来看一看: 这副高端TWS耳机,是怎么在0.5cm³的空间里,把电源设计玩到极致的 。✨
锂电虽小,五脏俱全
每只Cleer Arc5耳塞内部都藏着一颗微型锂聚合物电池,标称电压3.7V,容量约32mAh。别嫌它小,这种定制化软包锂电可是为穿戴设备量身打造的“能量芯”。
它的原理和所有锂电池一样: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比如钴酸锂)穿过电解质嵌入负极石墨层;放电则反向运动,释放电子驱动电路工作。整个过程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来回搬运花蜜 🐝。
但关键在于—— 怎么让它既长寿又安全 ?
- 电压窗口严格控制 :充电上限4.2V ±1%,低于2.8V就得停用,否则深度放电会损伤活性材料;
- 循环寿命达标500次后仍保80%容量 (符合JEITA标准);
- 自放电率极低 ,每月不到2%,长期存放也不怕“饿死”;
- 放电曲线平坦 ,意味着听歌过程中音量稳定,不会越听越弱。
不过,这类高能量密度电池也娇贵得很 ❗
不能直连电源、不能并联使用、更禁不起过压或高温考验。一旦失控,轻则鼓包,重则起火。所以,必须靠专业的BMS芯片来当“贴身保镖”。
充电IC:高效又冷静的“能量调度官”
你以为耳机放进盒子就是“插上插座”那么简单?错!真正的智能充电,是一场由专用充电管理IC主导的三段式仪式 ⚙️。
Cleer Arc5大概率采用了像TI BQ25619这样的高集成开关型充电芯片(也可能是ST或MPS的Pin-to-Pin兼容方案)。这家伙虽然只有2mm×2mm大,却能完成整套智能充电流程:
三步走策略,温柔又高效
-
涓流充电(Trickle Charge)
如果电池饿得太久(<3.0V),直接猛冲电流等于“灌凉水给中暑的人”,容易损坏。于是先以约3.2mA的小电流慢慢唤醒,保护老化电池。 -
恒流充电(CC)
电压回升后,进入“狂飙模式”——以设定值(如32mA)快速补能,效率拉满。 -
恒压充电(CV)
接近满电时切换为稳压模式,电压锁定在4.208V,电流逐渐衰减,直到小于终止阈值(通常是C/10,即3.2mA),才算真正充满。
💡 小知识:为什么选开关型而非线性充电IC?
像TP4056这类线性方案结构简单,但在密闭空间内发热严重。而BQ25619采用同步降压拓扑,转换效率高达95%,发热量几乎可以忽略,特别适合TWS这种“蒸笼级”散热环境。
而且它还自带“温度感知神经”——通过NTC引脚监测电池温度,自动遵循JEITA规范,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暂停或限流充电,真正做到“冷了不充、热了也停”。
下面这段代码模拟了主控MCU如何通过I²C配置BQ25619:
#include <Wire.h>
#define CHG_ADDR 0x6B
void configure_charger() {
Wire.beginTransmission(CHG_ADDR);
Wire.write(0x02); // 充电控制寄存器
Wire.write(0b01101000); // 设置32mA充电电流,启用输入电流优化
Wire.endTransmission();
Wire.beginTransmission(CHG_ADDR);
Wire.write(0x03); // 浮充电压设置
Wire.write(0b10111101); // 设为4.208V
Wire.endTransmission();
}
实际产品中,这些参数并非一成不变。耳机会根据当前温度、电池健康状态甚至用户习惯动态调整策略,实现真正的“自适应充电”。
电量不准?不存在的!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被“10%电量突然关机”支配的恐惧吗?😱
Cleer Arc5之所以能做到电量显示平滑可靠,靠的就是一颗专业级
Fuel Gauge 芯片
——很可能是Maxim的MAX17048,业内俗称“燃油表”。
它不像某些廉价耳机那样靠测电压猜电量(结果一戴耳机立马掉两格),而是用了 Maxim 家招牌的 ModelGauge m5 算法 ,结合库仑计数 + 电压建模 + 温度补偿,做到±5%精度,基本告别“跳电”尴尬。
工作流程也很聪明:
- 实时采样电池端电压与负载电流;
- 内部模型自动修正老化、温度漂移和瞬态负载影响;
- 输出0–100%的SOC值,通过I²C上报给主控;
- 当电量低于阈值时,还能通过ALERT引脚触发中断,提醒系统准备低功耗处理。
读取SOC的代码长这样:
float readSOC() {
uint8_t MSB, LSB;
float soc;
Wire.beginTransmission(0x36);
Wire.write(0x02);
Wire.endTransmission(false);
Wire.requestFrom(0x36, 2);
if (Wire.available() == 2) {
MSB = Wire.read();
LSB = Wire.read();
soc = (MSB << 4) | (LSB >> 4);
return soc / 256.0 * 100;
}
return -1;
}
这个数值不仅用于APP显示,还会参与系统决策:比如低电量时自动关闭ANC、降低蓝牙发射功率,甚至发出语音提醒:“主人,我快没电啦~” 😂
动态调压,让每一毫安都物尽其用
如果说电池是油箱,充电IC是加油枪,那 电源架构设计 就是整辆车的“节能驾驶系统”。
Cleer Arc5采用的是典型的多域动态电源管理架构,主控芯片(如BES2500系列)内置PMU(电源管理单元),能把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供电域:
- 主控MCU
- 蓝牙射频模块
- 音频DAC/AMP
- 触控与传感器(加速度计、电容触摸)
- LED指示灯
每个模块都可以按需开启、降频或彻底断电。举个例子:
| 场景 | 供电策略 |
|---|---|
| 播放音乐 | 全系统运行,核心电压1.2V |
| 待机状态 | 关闭蓝牙基带,保留低频唤醒电路,电压降至0.9V |
| 放入盒中 | 进入睡眠模式,整机电流 < 20μA |
| 触控唤醒 | 仅启用加速度计+GPIO检测,功耗<10μA |
这种基于DVFS(动态电压频率调节)的设计,能让续航提升30%以上。尤其是在日常使用中频繁摘戴的情况下,省电效果尤为明显。
当然,这么精细的操作也带来不少设计挑战:
- LDO选型要兼顾压差和静态电流,避免“省电不成反耗电”;
- 上电顺序必须合理,防止闩锁效应(Latch-up)烧毁芯片;
- 所有电源轨的去耦电容必须紧贴VDD引脚布置,减少噪声干扰。
整体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来看看Cleer Arc5 BMS的完整闭环控制链路:
graph TD
A[锂电池] --> B[充电管理IC]
A --> C[Fuel Gauge IC]
A --> D[PMU/LDOs]
B -->|充电通路| A
B --> E[LED状态指示]
B <-|5V输入| F[充电盒]
C -->|I²C通信| G[主控MCU]
C --> H[NTC温度监测]
D --> I[蓝牙模块]
D --> J[音频编解码器]
D --> K[传感器与触控]
G -->|调度指令| D
G -->|获取SOC| C
整个系统由主控MCU统一指挥,实时采集电池信息,并根据使用场景做出响应。一个完整的使用周期大概是这样的:
- 放入充电盒 → 霍尔传感器感应到位 → 开启充电通路 → BQ25619启动三段式充电;
- 取出佩戴 → MCU初始化 → 查询MAX17048获取当前电量 → APP同步显示;
- 开始播放 → 启动蓝牙连接与DAC → PMU切换至高性能模式;
- 闲置超时 → 自动进入低功耗睡眠 → 切断非必要模块供电;
- 电量告急(<10%) → 触发语音提示 → 若未操作则自动关机保护电池。
解决了哪些“行业痛点”?
这套BMS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实打实地解决了TWS领域的几大顽疾:
✅
电量虚标
?→ ModelGauge算法精准估算,告别“假满真虚”
✅
双耳充电不同步
?→ 双路独立充电通道,左耳右耳各充各的
✅
夏天充电发烫
?→ NTC温控+JEITA协议,超过45°C自动暂停
✅
长期存放亏电报废
?→ 支持Ship Mode(运输模式),静态电流<1μA,放半年依旧能开机
工程师的实战建议清单
如果你也在做类似产品,这里有几个来自一线的经验Tips ✅:
| 项目 | 最佳实践 |
|---|---|
| PCB布局 | 功率走线短而宽,远离敏感模拟信号,避免串扰 |
| 散热设计 | 充电IC下方铺大面积铜箔,必要时加导热垫导入外壳散热 |
| NTC安装 | 必须紧贴电池表面,避免外壳隔热导致测温失准 |
| 固件策略 | 定期执行一次满-空校准,修正长期累积的SOC偏差 |
| 安全合规 | 必须通过IEC 62133、UN38.3、RoHS等认证,确保出海无忧 |
写在最后:这不是堆料,是系统级智慧
Cleer Arc5的电池管理系统,远不止是“用了BQ25619 + MAX17048”这么简单。它是 硬件、算法、结构与固件深度耦合的结果 ,是在毫米级空间内对性能、效率与安全的极限平衡。
它告诉我们:
🔹 小设备也能有大智慧;
🔹 用户看不见的地方,往往藏着最深的功夫;
🔹 真正的好体验,是从“我不用操心电量”开始的。
未来,随着AI算法介入功耗预测,这类系统还将进化成具备“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比如根据你的通勤习惯提前预充电,或者在检测到即将下雨时自动加强蓝牙稳定性。
⚡ 能源管理,正在从“被动供电”走向“主动服务”。而这,或许才是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63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