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技术
外挂轮询技术
外挂轮询技术是利用一个网页读取和检测程序,以轮询方式读出要监控的网页,与真实网页相比较,来判断网页内容的完整性,对于被篡改的网页进行报警和恢复。
web层内嵌检测技术
web层内嵌检测技术是将篡改检测模块内嵌在Web服务器软件里,它在每一个网页流出时都进行完整性检查,对于篡改网页进行实时访问阻断,并予以报警和恢复。
文件系统内核检测技术
文件系统内核检测技术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接口,在网页文件的被修改时进行合法性检查,对于非法操作进行报警和恢复。
技术评估
技术对比
外挂轮询
|
文件内核检测
|
Web层内嵌检测
| |
网页篡改阻止
|
不能
|
阻止篡改
|
-
|
访问被篡改网页
|
可能
|
-
|
不能
|
动态网页防护
|
不能
|
不能
|
能
|
Web服务器负载
|
高
|
低
|
中
|
检测时间
|
分钟级
|
实时
|
在线
|
防范连续篡改***
|
不能
|
支持
|
代价高
|
保护所有网页
|
不能
|
能
|
能
|
适用操作系统
|
所有
|
受限于操作系统
|
受限于web应用
|
总结:外挂方式已经淘汰,文件层和web层各有优缺点。发展方向是两者结合,通过
文件层次实时监控篡改行为保护静态页面和脚本,在web层次对输入请求进行检查主要面向动态页面防护。
|
静态网页
Web层内嵌技术:守住Web网页流出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能够完全杜绝被篡改的网页被公众访问到,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文件层内核技术:守住文件系统写入的关口,对网页和脚本的更改进行实时识别和阻止,保证网页处于正确的状态。
动态网页
目前的网站越来越多地使用动态技术(例如:ASP、JSP、PHP)来输出网页。动态网页由网页脚本和内容组成:网页脚本以文件形式存在于Web服务器上;网页内容则取自于数据库。
文件层内核技术:仅能防护作为文件形式存在的动态网页脚本,不能对动态内容进行防护。
Web层内嵌技术:作为Web服务器核心内嵌模块的形式存在,可以在Web系统处理之前对用户提交的内容进行安全性检查,可以防止针对动态内容的***。
Web服务器负载
Web层内嵌技术:篡改检测模块内嵌于Web服务器软件里,Web服务器软件读出网页文件后,由篡改检测模块进行水印比对,因此要占用一定CPU计算时间。
文件层内核技术:由于只在正常网页发布时进行安全检查,因此对网页访问的影响几乎为零,额外占用的服务器负载也基本上为零。
绕过检测机制
Web层内嵌技术:整合在Web服务器软件里的。可能的绕过检测机制,需要修改内存中的web核心代码或者挂入新的高层过滤钩子,难度较大。
文件层内核技术:作为文件过滤驱动运行。可能的绕过机制包括直接写磁盘、挂载底层过滤驱动,难度较大。
连续篡改***
有意进行恶意***的***可以利用其他技术的扫描间隔来进行连续的篡改***,即在网页被恢复后立即重新篡改网页。
Web层内嵌防护:在每次输出网页时都进行完整性检查,如有变化则阻断发送。因此,无论连续***多么迅速和频繁,都无法使公众看到被篡改的网页。但是连续***会造成频繁恢复,导致web效率下降。
文件层内核防护:文件系统截获所有的写操作,对写行为的合法性进行检测,基于写操作只在正常发布才产生,因此对系统性能影响极小。通过文件系统监控和适当的追踪技术,可以发现导致篡改的进程和网络连接,从而对连续***进行有效阻止和防护。
断线时保护
Web层防护技术:即使在***中断了Web服务器和备份网页服务器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被篡改网页的流出,但是不能及时恢复被篡改的网页。
文件层内核防护技术: 可以继续实施保护。
产品评估
Web-Defender
网页防篡改系统
|
iGuard
网页防篡改系统 |
InforGuard
网页防篡改 |
天榕网站监测
与自动修复系统 | |
操作系统
|
Windows/Linux
|
Windows/Linux/Unix
|
Windows
|
Windows
|
采用技术
|
Web层内嵌防护和文件系统层内核防护
|
Web层内嵌防护和文件系统层内核防护
|
文件系统层内核防护
|
外挂轮询
|
保护对象
|
静态和动态网页
|
静态和动态网页
|
静态网页
|
静态网页
|
自动发布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不支持
|
自动续传
|
支持
|
支持
|
不稳定
|
不支持
|
自动备份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安全发布
|
支持(无须改变发布流程)
|
不支持
|
支持(需要改变发布流程)
|
不支持
|
***追踪
|
支持IP追踪
|
不支持
|
不支持
|
支持
|
日志分析
|
记录web访问日志,实施关联分析
|
篡改日志
|
篡改日志
|
不支持
|
备份恢复
|
系统、文件、数据库保护
|
网页内容
|
网页内容
|
网页内容
|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infosafe/1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