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普洱茶产区的兴衰史
宋朝李石著《续博物志》卷七说:“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银生诸山”应是指西双版纳各大茶山;“采无时”,四季均可采茶,是西双版纳茶区的生动记述。云南著名的历史学教授尤中先生在《云南民族史》中详尽地考论了“银生节度”的驻地,认定在西双版纳。1825年阮福著《普洱茶记》其中一段云:“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依邦、曰架布、曰习崆、曰蛮端、曰革登、曰易武”。从各种史料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西双版纳的种茶史可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即公元225年前。
清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土产茶,性温香,多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依邦、莽枝、蛮端、曼撒六茶山”。1799年清檀萃撰写的《滇海虞衡志》,仅506字,但叙述了普洱茶名重天下:普茶产地———“普洱所属六茶出”;生产茶叶的规模———“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马市场的繁荣———“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以茶易蕃之马”;饮茶司俗———“杂椒姜烹而饮之”;祭奠茶王———“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候遗种今夷民祀之”;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药用价值———“消食散寒解毒”;采制茶叶的时间、制茶的方法———“采无时”(四季可采),“二月间开采芯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三、四月者名小满茶,六、七月者名谷花茶”、“蒸之揉为茶饼”、“大而园者名紧团茶,小而园者名女儿茶”;耕锄管理———“芟锄备至”;茶叶保管———“它往返同器即染其气而不甚饮”。有关普洱茶远在十七世纪就有如此详实深刻的文献记录,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普洱茶发展的盛景。
文献说明,清代中叶西双版纳茶叶已达到了鼎盛时期(1662—1870年),茶叶产量最高达4000余吨,其中江南以佛海为中心的勐宋、南峤、南糯、巴达、景迈等古茶山产2000吨,勐腊、易武1000吨,攸乐、大勐龙250吨,普文、六顺、勐旺250吨(资料来自《版纳文史资料选辑》)。顺治18年(公元1666年),仅销西藏就达1500多吨。清朝庭还规定普洱府每年上缴贡茶3.3万公斤。从道光到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普洱也因普茶运销盛极一时,商旅云集,茶市繁华,除有千余藏商奔波于此外,还有印席、×××、锡兰、柬埔寨、安南等国商人,每年有五万余匹驮马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之间,“马邦塞途,络绎不绝”。茶叶产销两旺的盛势可见一般。光绪十一年,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划思茅为通商口岸,在思茅设立海关及租界,茶叶贸易亦被控制,茶叶生产也就江河日下,清代末年普洱茶年产已由4000吨跌落到2000—2500吨。
清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土产茶,性温香,多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依邦、莽枝、蛮端、曼撒六茶山”。1799年清檀萃撰写的《滇海虞衡志》,仅506字,但叙述了普洱茶名重天下:普茶产地———“普洱所属六茶出”;生产茶叶的规模———“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马市场的繁荣———“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以茶易蕃之马”;饮茶司俗———“杂椒姜烹而饮之”;祭奠茶王———“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候遗种今夷民祀之”;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药用价值———“消食散寒解毒”;采制茶叶的时间、制茶的方法———“采无时”(四季可采),“二月间开采芯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三、四月者名小满茶,六、七月者名谷花茶”、“蒸之揉为茶饼”、“大而园者名紧团茶,小而园者名女儿茶”;耕锄管理———“芟锄备至”;茶叶保管———“它往返同器即染其气而不甚饮”。有关普洱茶远在十七世纪就有如此详实深刻的文献记录,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普洱茶发展的盛景。
文献说明,清代中叶西双版纳茶叶已达到了鼎盛时期(1662—1870年),茶叶产量最高达4000余吨,其中江南以佛海为中心的勐宋、南峤、南糯、巴达、景迈等古茶山产2000吨,勐腊、易武1000吨,攸乐、大勐龙250吨,普文、六顺、勐旺250吨(资料来自《版纳文史资料选辑》)。顺治18年(公元1666年),仅销西藏就达1500多吨。清朝庭还规定普洱府每年上缴贡茶3.3万公斤。从道光到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普洱也因普茶运销盛极一时,商旅云集,茶市繁华,除有千余藏商奔波于此外,还有印席、×××、锡兰、柬埔寨、安南等国商人,每年有五万余匹驮马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之间,“马邦塞途,络绎不绝”。茶叶产销两旺的盛势可见一般。光绪十一年,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划思茅为通商口岸,在思茅设立海关及租界,茶叶贸易亦被控制,茶叶生产也就江河日下,清代末年普洱茶年产已由4000吨跌落到2000—2500吨。
民国时期,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一度曾有所上升,但茶叶产量始终在2500吨左右徘徊。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江南茶山取代了江北的古茶山,也取代了以思茅普洱为中心的茶叶集散市场,藏商、东南亚各国的商人基本上到佛海来进行茶叶交易。如1930年12月,丽江、中甸、维西等地藏胞组织骡马千匹亲到勐海购运,一次就运走茶叶40吨,并订购第二年春茶35吨,大批茶庄也从此转移到了江南的佛海、南峤两地,佛海成了当时生产、加工、销售的中心。
1936年以后,印度、锡兰茶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普洱茶向×××、泰国、南洋一带出口锐减,产量一下降到了2500吨。抗日战争和解放前夕,茶叶基本属云南地方陆系集团独家垄断,到1950年,西双版纳产茶仅3080吨。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在原有茶叶机制的基础上,实行了恢复发展的政策:恢复扩建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设立收购茶叶网点;建立了“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今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内地调来大批科技人员,支援茶叶科研生产。政府组织民族工作队、红茶技术推广队,发放救济粮、农具、农药、化肥等,对原有的古茶园进行摸底调查分类,制定改革垦复的技术措施,使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恢复,蓬勃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全州茶园面积已达十万余亩,产量升到2500吨。
后由于不适宜的生产关系和不停的各项政治运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茶叶生产和各项建设,处于趔趄不前的状态,连生产数据都无法统计查找,成了历史的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改变了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到协调发展。西双版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蒸蒸日上,茶叶生产也因此相得益彰。至1983年,全州茶叶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3000余吨。截至2000年,茶园面积已达29.2万亩,产茶13670吨。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跨越、历史的飞跃。
1936年以后,印度、锡兰茶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普洱茶向×××、泰国、南洋一带出口锐减,产量一下降到了2500吨。抗日战争和解放前夕,茶叶基本属云南地方陆系集团独家垄断,到1950年,西双版纳产茶仅3080吨。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在原有茶叶机制的基础上,实行了恢复发展的政策:恢复扩建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设立收购茶叶网点;建立了“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今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内地调来大批科技人员,支援茶叶科研生产。政府组织民族工作队、红茶技术推广队,发放救济粮、农具、农药、化肥等,对原有的古茶园进行摸底调查分类,制定改革垦复的技术措施,使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恢复,蓬勃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全州茶园面积已达十万余亩,产量升到2500吨。
后由于不适宜的生产关系和不停的各项政治运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茶叶生产和各项建设,处于趔趄不前的状态,连生产数据都无法统计查找,成了历史的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改变了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到协调发展。西双版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蒸蒸日上,茶叶生产也因此相得益彰。至1983年,全州茶叶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3000余吨。截至2000年,茶园面积已达29.2万亩,产茶13670吨。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跨越、历史的飞跃。
展望普洱茶产区的今天
跨过大开河,进入西双版纳,热带风光跃入眼帘,棕榈树、胶茶间种园,现代化的高产密植茶园,铺山盖岭。一眼望不到头的起伏山丘上,是排列整齐的绿色茶林,机器轰鸣,楼阁厂宇掩映在茶园之中,这是西双版纳普洱茶乡最大的国营茶场———大渡岗茶场。有高产密植茶园3.5万余亩,年产各种名优茶2000余吨,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欧美数十个国家和港、台地区。
进入山间窄谷,胶林、茶林、森林、热带水果、清泉小溪,掩映着栋栋小楼,浑然一体,呈现出天然生态园的景观,这是茶乡秘境———关坪茶场。
走过野象谷,翻过山梁就到了历史上曾在此设“蒙光路”和“云远路”的勐养宣慰司驻地。历史的遗迹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的小城镇。坝子四周,青山耸立,竹棚、胶林、茶园、凤凰树、铁力木、大叶榕、香蕉园、菠萝山举目皆是,傣家竹楼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难怪傣族人民把这个地方叫做“勐养”,“勐”是“地方”,“养”是“什么都有”之意,翻译过来就是“什么都有的地方”。
西双版纳在怒江、澜沧江褶皱系的末端,夹在怒江和金沙江深断裂带中间,东西两侧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地质发展史,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袭击,因此成为世界上古植物、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多的区域,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南药王国”、“茶叶王国”之美称。
如果你乘机鸟瞰,这一切更为壮观,在这1.9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除30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外,还覆盖着30万亩茶园以及数百万亩的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南药、花卉、水果。
想到西双版纳———地球纬度21°线上仅有的这片绿洲,不得不感谢祖先在保护开发利用中的伟大业绩。这与同纬度的撒哈拉大沙漠是鲜明的对比。我们应千万倍地珍惜和保护这块绿洲净土。
西双版纳是茶叶的故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茶区,环境气候有其显著的特点:雾日长达128天,特别进入秋季后,站在南糯古茶山山巅俯瞰丘陵茶山,红日喷薄,云海翻滚,气象万千,大叶茶得天时地利之灵,枝繁叶茂,新芽肥硕,制成“普洱茶”陈香回甘;制成“功夫红茶”,满披金毫、汤色红艳;制成“红碎茶”,色泽油润、颗粒重实、金圈显露、色香味俱佳;制成“绿茶”,银光闪闪,醇香可口。据分析,西双版纳茶叶与全国其它茶叶良种相比,茶多酚高7—8%;儿茶素总量高30—52mg/g;水浸出物高1—3%,全国许多省区都引种西双版纳的大叶种茶,但却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无法相提并论。
茶叶为边疆经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过去边疆人民“衣食仰给茶山”,今天仍然是“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可谓大银粮矣”。占西双版纳总面积2/3以上、人口30万以上的山区,无什么长期持久的经济作物,发展茶叶应是稳定的经济依托。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们要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掌握市场行情,把握住机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到既有传统产品,又有新的高科技产品;在宣传、包装上下功夫,采取多渠道、大生意、小买卖同时并进的经营策略,就会扭转被动的局面。
茶叶是世界人民传统的三大饮料之一。现代医学证明:茶叶有减肥健美、降压防癌、抗核辐射的特殊药理功能,喝茶者大都能延年益寿,它是今天市场上任何饮料、矿泉水不可取代的,具有广阔的前景。要高效优质地发展西双版纳的茶业,使普洱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进入山间窄谷,胶林、茶林、森林、热带水果、清泉小溪,掩映着栋栋小楼,浑然一体,呈现出天然生态园的景观,这是茶乡秘境———关坪茶场。
走过野象谷,翻过山梁就到了历史上曾在此设“蒙光路”和“云远路”的勐养宣慰司驻地。历史的遗迹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的小城镇。坝子四周,青山耸立,竹棚、胶林、茶园、凤凰树、铁力木、大叶榕、香蕉园、菠萝山举目皆是,傣家竹楼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难怪傣族人民把这个地方叫做“勐养”,“勐”是“地方”,“养”是“什么都有”之意,翻译过来就是“什么都有的地方”。
西双版纳在怒江、澜沧江褶皱系的末端,夹在怒江和金沙江深断裂带中间,东西两侧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地质发展史,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袭击,因此成为世界上古植物、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多的区域,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南药王国”、“茶叶王国”之美称。
如果你乘机鸟瞰,这一切更为壮观,在这1.9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除30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外,还覆盖着30万亩茶园以及数百万亩的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南药、花卉、水果。
想到西双版纳———地球纬度21°线上仅有的这片绿洲,不得不感谢祖先在保护开发利用中的伟大业绩。这与同纬度的撒哈拉大沙漠是鲜明的对比。我们应千万倍地珍惜和保护这块绿洲净土。
西双版纳是茶叶的故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茶区,环境气候有其显著的特点:雾日长达128天,特别进入秋季后,站在南糯古茶山山巅俯瞰丘陵茶山,红日喷薄,云海翻滚,气象万千,大叶茶得天时地利之灵,枝繁叶茂,新芽肥硕,制成“普洱茶”陈香回甘;制成“功夫红茶”,满披金毫、汤色红艳;制成“红碎茶”,色泽油润、颗粒重实、金圈显露、色香味俱佳;制成“绿茶”,银光闪闪,醇香可口。据分析,西双版纳茶叶与全国其它茶叶良种相比,茶多酚高7—8%;儿茶素总量高30—52mg/g;水浸出物高1—3%,全国许多省区都引种西双版纳的大叶种茶,但却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无法相提并论。
茶叶为边疆经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过去边疆人民“衣食仰给茶山”,今天仍然是“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可谓大银粮矣”。占西双版纳总面积2/3以上、人口30万以上的山区,无什么长期持久的经济作物,发展茶叶应是稳定的经济依托。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们要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掌握市场行情,把握住机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到既有传统产品,又有新的高科技产品;在宣传、包装上下功夫,采取多渠道、大生意、小买卖同时并进的经营策略,就会扭转被动的局面。
茶叶是世界人民传统的三大饮料之一。现代医学证明:茶叶有减肥健美、降压防癌、抗核辐射的特殊药理功能,喝茶者大都能延年益寿,它是今天市场上任何饮料、矿泉水不可取代的,具有广阔的前景。要高效优质地发展西双版纳的茶业,使普洱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相关资料:中国普洱茶贸易网 [url]http://www.[/url]滥发广告,屏蔽!
花梨木茶桌
http://滥发广告,屏蔽!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284913/5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