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大多数商业世界之外的组织,开始从分层的流程架构转向网络化。几乎每一项人类活动都以某种方式被互联的结构转化过了。这种重组导致了效率和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连线杂志在1997年一篇《长时间的繁荣》的文章中也这么说,说世界经历了“25年的繁荣、自由和更好的环境”。那时候,这篇文章反映了普遍的乐观情绪,后来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现在,经历了两次萧条,几次战争和对全球变暖的日益担忧,这些话变得有点不切实际了。
云本身也差不多一样有夸张的地方。目前还没有多少关于它的经济副产品的争论——可能是因为“新经济”无疾而终,最新的经济呢表现更糟糕。云在很多方面会改变商业和经济,大多数还难以预测,不过一个主题已经开始显现。商业正在变得和技术一样:更加有适应力,更加相互交织,更加专业化。这些进展可能还属于起步阶段,不过云计算将使之加速。
企业IT一直都承诺能让公司更加敏捷。上世纪90年代很多公司开始使用可以管理企业财务及员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的时候都进行过业务流程重组。但是一旦这些大型软件上线之后,要换掉它们就极其困难了。IT界有个笑话,说实施了ERP翘楚SAP,就像给你的公司灌上了水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公司的IT和业务部门一直像个傻子。最近几年就每况愈下了。公司必须努力对付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法规,另一方面IT预算正在被削减。许多公司现在的IT项目堆积成山。
所以云计算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它把资本支出转化为营运支出,这就更加便宜又便捷了。经理们现在不需要付一大笔钱在服务器上测试一个应用,如果运气好的话,还等上几个礼拜才可以运行,现在他们掏出信用卡,在Amazon网络服务(AWS)开个帐号,花上几美金就可以部署一台虚拟机了。
许多公司的高管们可能都不一定知道业务部门在使用AWS和其他相似的服务。而在一些组织内部这已经成为一项颇受好评的研发工具。比如制药公司在定期使用AWS来计算一些医学模拟。欧洲的一家咨询公司Sogeti为全公司的头脑风暴活动使用IBM造的云来测试新的想法,并把它们快速合在一起放在IT系统中。
云服务在新成立的公司里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公司现在可以享受大公司一样的基础架构的水准了。实际上,AWS可能是为什么很多公司都提供各种Web2.0服务的主要理由了。他们的实用性有时候难以准确衡量,不过反正是个好东西。Google的Varian先生说,现在企业家们能经济地试用各种技术的组合,这就使得“组合创新”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云很多新公司甚至就不可能存在。我们拿Animoto公司举个例子,它提供一种通过人工智能让用户把相片转成艺术MTV的服务。当它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推出的时候,太过火爆,导致三天内它就把购买AWS上的虚拟机数量从50个猛增到3500个。AWS的Adam Selipsky说,“你给我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怎么在72小时内部署那么多台服务器。”
由于云将是基于各种标准的各种电子服务的庞大集合,组合创新将更加容易了。但这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将对现在的公司更加重要,因为它将从他们的ERP系统的紧身衣——他们的“业务流程”中得到释放,这些流程会更加具有适应性,比如说发布一个新产品。
如上所述,软件产业这些年一直打着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旗号推广这个概念。但SOA还迟迟未能被接受,很多项目都失败了,Burton集团的Chris Howard说。原因不是技术上而是文化上的;比如,一些业务部门还不习惯分享数据。云计算将解决其中一些问题。血多基于网络的服务就是为了整合进现有的业务流程而设立的。
 
这些会对公司的形态产生什么影响呢?如果IT系统真的能让公司变得更加模块化更加灵活,这就应该会增强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外包业务流程就会更容易,或者至少把没有竞争优势的那部分外包出去。TCG顾问公司的总经理Geoffrey Moore说,这样公司就可以持续关注他们的“核心”,清除那些“无关紧要的”。
这就意味着公司将更多依赖别的公司提供的服务。这将逐渐形成“流程网络”,德勤业务战略师John Hagel把这个词用来指专业公司的松散连接集合。他的一个主要例子是Li & Fung,这家香港公司集中了全球服装业将近一万家业务伙伴的流程网络,它将其整合在一起为这些服装设计公司定制供应链。 
这两个趋势可能意味着将来庞大的云——可能被称作“行业操作系统”——将提供给诸如财务或物流这类专门部门以基本服务。除此之外许多专业化和相互连接的公司会使用这个系统,就像在一个计算平台上的不同应用那样。这些只是故事的一般。云不止改变企业和行业的设施和结构,这些被称作“交易层面”,还将改变他们的“交互层面”,这是凯捷咨询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制造的一个词汇,他把这个词定义为企业内部以及和业务伙伴之间人的交互环境。
尽管这些年技术已经进入了工作领域,到目前为止这个层面还没发生多少实质变化。个人电脑自然让人们工作效率更高,但大多数程序并不是为了协同工作而设计的。企业的应用还停留在集中化系统上,而电子邮件从某种程度上把事情搞得更糟,洪水般的信息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现在主流的模式还是人们开始单干,然后把各自的成果合在一起。Mulholland先生在他的《网状协作》这本书中写到,“这样和纸张时代没什么差别。协作通常指把凳子挪到旁边的同事那儿,这样就能看着同样的屏幕。”
比起公司来说,消费者在使用诸如博客、维基和社交网络等基于云的服务来协作就更进一步了。最早使用这些工具的一代现在开始工作了。这些“数码原住民”习惯了自由共享信息的文化,将会对传统企业IT的规则非常不耐烦。
 
所以企业应该真心实意地至少开始拥抱Web2.0技术,这个新潮流被称作企业2.0。根据Forrester公司估计,到2013年全球公司在此类工具上的支出将达到46亿美元。但目前没人知道公司如何在员工与外界协作的好处与随之而来的机密泄露的风险之间如何平衡。公司出于这样的担心,就不让员工从公司电脑访问Facebook等站点。
公司除了更加开放之外可能别无选择,Mulholland先生说。员工将越来越抵制这类技术使用上的限制,他们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去突破公司防火墙。20年前,他说,工人需要的知识有80%是公司内部的,现在这个比例只是20%,因为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我们需要对连接新的未知的人和内容更加开放。”
Mulholland先生说的“mesh”这个词,将也意味着员工可以使用内部和外部的IT服务来快速构建可以自动完成重复任务的简单应用。Serena软件公司的一个新产品叫Mashup Composer是个先例。有了一个可视化的界面,即使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人也可以很快构建一个服务,比如出差申请和审批文档。
不过云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宏观经济层面。它使得小公司更有竞争力,这样就使得整个经济向前发展。惠普公司云服务战略的首席技术官Russ Daniels说,“云最大的前景是它将使计算更加经济便捷——这样它就能进入新的市场。”
 
移动电话已经使发展中国家跨越了固话网络。云计算可能也会成为“鲤鱼跳龙门”式的技术,因为它把构建复杂IT基础设施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分配。Salesforce的Benioff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开发者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开发出和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人一样好的应用。”
确实,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必然会分得云服务全球市场的一大块蛋糕。印度公司AdventNet就运营着一个挺火的网络应用套件网站Zoho。印度的医院已经在医疗护理服务中在使用它。印度银行ICICI的保险部门已经使用这样服务为糖尿病人开发个性化的保险服务,根据保险客户减持健康计划的情况保费也相应调整。所有这些都显示云的经济影响力不只是在IT界,还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因特网瓦解了音乐产业;Google摧垮了媒体行业;基于云的公司也可能把别的什么效率低下的行业给和谐了。诸如“保健2.0”,“银行2.0”,甚至“教育”这样的流行词汇可能很快就会名副其实了。
不过基于云从形态上讲是全球化的,那么如何控制和规范它呢?本组特别报道的结论部分将给出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