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有资格成功?【没格】的人(旧文分享)

本文通过两个案例探讨了在职场中如何突破个人发展瓶颈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学习同事的工作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二是面对创业时如何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
有沒有人希望2013年能「加速更成功」?
 
这样的想法可分为两种:第一是想要「升迁升得更快」,第二是想要「跳出来创业成功」。两者都可来看看下面这几篇文章──
 
两篇都提到很类似的事,关于「资格」。他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谁够资格成功?」
 
也就是谁有资格、谁有能力,被快速的升迁拉拔跃过其它同事?谁有资格推出成功产品来创业成功?
 
三年前《富比士》有一篇文章观察到「谁才够格被快速升迁」,这是真实的故事,有两个都很想升迁的人,两位都从商学院毕业,来到一家投资公司,两个人都想好好大干一场!于是处心积虑,想办法升升升、升升升,不过最后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在短短一年內被升为资深分析師,而另一个却爬得很~慢~,为什么?
 
第一位叫Ted,他是爬的比较慢的那位,但其实,他各方面能力都比人家强,一开始就知道,如果想爬快一点,就应该让自己「和别人不同」,上班族通常让自己和别人不同就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卓越工作」,在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的比其他人都还好,另一种是「加强社交」,也就是努力的去和一些高层打好关系,在老板那边可以美言几句。以上两点,Ted都努力的进行中,Ted资质聪颖、口才便給,又不怕加班、耐操耐练,份內工作做得很好,老板都很喜欢。
 
不过,Ted后来却发现,还另有一位叫做Mark的同事,和他同期进公司,工作表现沒他好,却硬是「爬」得比他还快?
 
怎么可能?
 
不够「资格」的Mark,竟然爬得比资格更够的Ted还快?原来,Mark用了「第三种方法」来让自己与众不同,还有什么方法呢?Mark一进公司后就发现自己和同事相比,並不是这么有干劲的人,也不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做到,这么竞争激烈的场所,他这样竞争也沒用。或许,就是因为Mark有这样难得的「先见之明」,因此Mark做了一些别的很拼的年轻人不会做的事。这些事,因为大家都忙在自己的电脑里把自己的事做得很好很好,因此都「忽略」了──
 
到底是什么事呢?
 
Mark一边做自己份內工作,一边將剩下的时间拿来研究「别人在做什么」,这一点,就是许多忙着竞争的小同事,不肯花时间去做的事了!他积极的跑去问他的同事,无论是小秘书,还是小经理,或是其他部门的人,只要碰面到的,他就跑去问问看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怎么安排一天时间,如何將他们被指定的事情做完……。慢慢的,当他问了「够多人」以后,Mark也很快察觉「同事之间」、「部门之间」有什么地方可以被改进的,于是他先开始做一些看似琐碎的事,帮忙周会订便当,帮忙确认办公室用品在用光之前就被订足……他的主管很快就发现Mark正在做的事。于是,Mark虽然並不是表现最好的,也不是最有领导魅力的,並非人緣最好的,但大家都蛮感谢他。
 
后来,Mark开始自修Excel的程式语法,来帮忙「补」一个同事做不到的洞。很快的,他们发现,除了Mark以外,在公司里已经沒有人比Mark还懂得內內外外这么「广」的资讯,如果要找人来开会,找Mark就对了!于是他开始被允许越級参加越来越多的会议、各式各样的会议都会参加。一年还沒到终,他已经被升为资深研究员,而他所获得的奖金比别人多50%!虽然Ted比他厉害好几倍,但和其他同事相比並沒有杰出太多,而且天天累得像狗一样,相较之下,Mark比Ted还轻松的就得到升迁机会。
 
Mark虽然「资格」不够,但so what?
 
什么叫「资格」?资格是谁订的呢?
 
Mark心里已经不是按照一般分析師的「资格」在想自己,它想的资格自成一套,或许他根本就是「沒格」(沒去想任何资格的事)!大部份的上班族都以为,「资格」就是自己本身的工作能力,或许是EQ或社交或人緣或语言能力…但其实,「资格」的定义根本就沒有绝对,我们真的需要的不是硬碰硬比「资格」,而是比「沒格」。
 
下一篇故事,是給一些想做「更大的改变」的,也就是辞掉猪头工作,自行创业者,三年前在美国出现「谁才有资格创业成功」的笔战,起始者是最近越来越多有趣文章的「Study Hacks」部落格,他们提出一套相当大胆的「创业资格论」:「如果觉得怕怕的,还是不要随便离开你这烂烂的工作,因为,或许你真的就是属于这烂烂的工作!」
 
作者提到一个创业失败实例,一位叫Lisa Feuer的行销经理向来向往创业,到了38岁她终于陡然下決定递出辞呈,去年夏天,Lisa的这段创业故事还曾经上了《纽约时报》;当时Lisa花了4000美元去自学瑜珈、做了瑜珈老師,开了一间叫「卡马孩童瑜珈」(Karma Kids Yoga),这个点子听起来很不錯,不过,沒多久后就垮了。先是因为她原本任教的一间瑜珈中心因经济不景气而倒閉,家长也因为支出紧缩而不想再付钱,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事实上这个「孩童瑜珈」也沒有想像中的需求这么大、生意这么好。2009年的今年,Lisa整年只赚了1万5千美元,连基本生活开销都付不够!只好倒閉。
 
这篇文章的作者为「创业」这件事起了一个达尔文似的定义,他认为,Lisa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她沒有「认清她的能力范围」,Lisa其实根本「不够资格」去做她想做的那个创业家,她去上的那个瑜珈课只要付学费就可以学到,学到以后,她凭这些买来的「特色」,还不够真正具具成功创业者应该具有的「特质」!而且这位作者甚至说,其实Lisa的失败,她自己是感受得到「前兆」的。这个前兆就是,她当初创业前,其实感觉到「怕怕的」。作者说,这「怕怕的」就是很重要的前兆。他认为,创业不应该「怕怕的」,创业者如果会成功的話,他应该感到很轻松,不会怕怕的,这才表示他「有能力」创业。我们可能看到有些人哇塞这么勇敢、敢跟着梦想走,但其实只看到表面,这些人敢这样做,有可能是因为另外还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工作机会在等他,等半年,于是他想反正有一个「保护网」,就试试自行创业,半年后不行的話再回去工作,順便把创业贷款都还清!这一段是其他人看不到的,而这一段表示,创业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的。因此,作者认为,如果你在准具离开时,可能心里有点「怕怕的」,觉得「怪怪的」,充滿了不确定感,必须去请求很多人的安抚,那表示你的直觉很有可能是正确的。他主张,创业前的第一步应该是先让自己「有资格」,不断的去加强自己,直到沒有这股「害怕」,就表示自己「够资格」了,再跳出去创业。
 
这篇文章出来后,我觉得怪怪的,另外也马上也就有人写文反对,他们提到,刚刚那篇文章的作者从来都不是一个创业者,他在这边讲这么多也摸不到创业者的心情;这篇新文章的作者表示,Lisa虽然在「孩童瑜珈」失败了,但这只是第一次,令人很期待Lisa在第二次的尝试会是什么样?如果依刚刚第一位作者那样写法,那Lisa应该摸摸鼻子承认自己是个笨蛋,所以必须回去那笨公司去重新申请那个笨工作,做个乖乖的笨员工,这样太可惜了!
 
这位作者以成功创业家的身份表示,任何一个创业者如果真的打算完全拋弃一份工作去创业,那么「紧张」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已经丟掉了太多的东西。「唯一保证失败的路,就是原地不动。」他严辞批评另一位作者。
 
人类在组织的成就,真是令人赞叹!大部份的人们都已经被制约,从小拼好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企业体系,有的在小公司,有的在大公司,攀着一个职位的名称,从助理做到副理做到经理……月薪五千一万的几年往上加去;许多书籍杂志所强调的都是怎么做更厉害的员工(成功职人)、怎么出来做更成功的创业家(开店心得)──奇特的是,真正最轻松赚钱的人,却不在这个系統之中。因为,他们都已经不看什么「资格不资格的」。资格是他们拿来找到更好帮手的手段,他们谢谢社会上的「资格」让大家拼命忙一些小事,让他们有资源去赚到大钱!
 
所以,世上从来沒有「谁有资格」来做什么事,只有「格太小」。开春第一件事可能是將自己的格子扩张到最大,让自己不必再被「资格」这个计算方法給箝控。
 
让自己「沒格」。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tanwen/blog/8895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