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字节对齐
概念:
结构体里会包括各种类型的成员,比如int char long等等,它们要占用的空间不同,系统为一个结构体开辟内存空间时,会有2种选择。
- 第一种:节省空间的方案,以上面的列子来说的话,就是4(int) + 1(char) + 8(long) =13个字节;
- 第二种:浪费空间的方案,以上面的列子来说的话,就是4(int) + 4(char) + 8(long) =16个字节;
其实,系统是用的第二种方案。
字节对齐的目的:
为了CPU只寻找地址一次,就能够把目标内存中的数据取出来。
现代计算机中内存空间都是按照byte划分的 ,如果是用第一种节省空间的方案,为了要取一个int或者long的成员的值,CPU寻址一次,可能只取出来一部分,所以需要再次寻址,这样就导致CPU的效率降低。为了提高CPU的效率,所以选择牺牲空间,但是节省了时间。
经验总结
声明结构体成员的时候,一定把占用空间最小的类型放在最前面,占用空间最大的放在最后面,这样就会节省内存空间。
内存对齐的3个原则
原则A:struct或者union的成员,第一个成员在偏移0的位置,之后的每个成员的起始位置必须是当前成员大小的整数倍;
原则B:如果结构体A含有结构体成员B,那么B的起始位置必须是B中最大元素大小整数倍地址;
原则C:结构体的总大小,必须是内部最大成员的整数倍;
程序验证
#include <stdio.h>
typedef struct A{
char a;
char b;
char c;
}A;
//#pragma pack(4) //如果把注释打开就是强制按4字节对齐,所以就是16
typedef struct B{//24
int a;//占用4字节 + 4 //往下看,下面的8字节,所以补4个字节
long b;//占用8字节
char c;//占用1字节+ 7 // 4+4+8+1=9,但9不是8的倍数,所以在最后的char c处加7个字节
}B;
typedef struct C{//16
char a;//1 + 3
int b;//4
long c;//8
}C;
struct D{//32
int a;//4 + 4 //往下看,下面的8字节,所以补4个字节
struct S1{//16
long b;//8
char c;//1 + 1 //往下看,下面的2字节,所以补1个字节
short d;//2 + 4 //8+2+2=12但不是8的倍数,所以在最后的short d处加4个字节
} aa;
int e;//4 + 4 //8+16+4=28但不是8的倍数,所以在最后的int e处加4个字节
}D;
struct E{//40
int a;//4 + 4
struct S2{//24
short d;//2 + 6 //往下看,下面的8字节,所以补6个字节
long b;//8
char c;//1 + 7 //8+8+1=17但不是8的倍数,所以在最后的char c处加7个字节
} aa;
int e;//4 + 4 ////8+24+4=36但不是8的倍数,所以在最后的int e处加4个字节
}E;
struct F{//72
int a;//4 + 4
struct {//56
short d[20];//40 //不管数组里多少个元素,只看数组的类型
long b;//8
char c;//1 + 7
} ;
int e;//4 + 4
}F;
int main(){
printf("A size = %ld\n",sizeof(A));
printf("B size = %ld\n",sizeof(B));
printf("C size = %ld\n",sizeof(C));
printf("D size = %ld\n",sizeof(D));
printf("E size = %ld\n",sizeof(E));
printf("F size = %ld\n",sizeof(F));
B B1;
B1.a = 10;
B1.b = 12;
B1.c = 'A';
}
运行结果:
A size = 3
B size = 24
C size = 16
D size = 32
E size = 40
F size =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