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或者至少这个说法在1990年代后期互联网行业爆发的年代是占统治地位的。但是内容并不是由互联网引入的真正变化。网站内容本身与你在书、杂志、或者报纸中能读到的内容并没有多大不同。真正不同的是互联网能够很容易从一部分内容转移到另一部分内容的这种便捷性----这就是链接的力量。链接改变了人们消费内容的方式,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跨越不同的信息来源进行浏览,而这在以前,则需要在图书馆的资料海洋中不断的搜寻----而且要在资料运进图书馆之后。
正如链接改变了读者对内容的消费方式,链接也改变了搜搜引擎的游戏规则。随着1998年Google的出现,搜索引擎开始使用链接来评判互联网上每个页面的质量。虽然Google最先将这种见识应用在互联网搜索上,不过历史上,超文本链接的先驱们已经使用过对信息价值进行评判的方式。
科学论文长久依赖依靠引用(citations)----对以往论文的参考以证明一个基本概念的正确性。科学家们争相希望专家的论文被引用的最多,因为当后来的论文引用了以为科学家的原始研究时,它就对那篇论坛的价值给予了大体的评价。同样,新的专利经常提及旧专利中“先前的工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前人想法的坚实基础之上构建他们的想法。那些互联网链接的先驱者们也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他们创造了一种“信息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最好的想法被发现是因为大多数的专家提及了它们。
这一信息体系,而不是内容本身,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色。任何主题的内容都可以很容易地被任何人所创造。高质量的信息趋向于能够比普普通通的和乏味的信息吸引更多的链接。当几千上万的网页都自愿的指向同一篇文章时,这对其内容质量是非常强的推荐。你可以想想每个推荐那篇文章的网页作者,可能很像你在推荐一个好的水管工或者一个能干的汽车机械师。当你推荐一个人时,你是在向其他人提供途径进入到你所信任的人际网络之中。当你的网页链接都另一个网页时,你是在提供途径进入到你所信任的信息网络之中。正式这种由成千上万人的推荐所建立起来的信任,使得搜索引擎得出结论,那篇文章是有价值的,是可信的信息。这样,我们都可以说,不是你的问那个也知道什么,那篇文章是有价值的,是可信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不是你的网页知道什么,而是它知道谁-----是链到你网页的链接使它被认为是值得考虑的页面,而与其实际的内容无关。
不过,实际上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就想水管工必然有知识(他知道什么)来继续得到他知道的人的推荐一样,你的网页也需要足够有力的信息吸引链接。但是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链接本身。
作者: Suofanker
本文来自: 北京SEO博客(http://www.seo-beijing.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seo-beijing.cn/SEO-jichu/20090321520.shtml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suofanker08/14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