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拉动力。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陈国凯在2017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期间称,未来三年将打造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这些城市有潜力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成都、天津、厦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都有潜力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这些城市消费规模和人口基数比较大,消费文化多元化,同时,其产业有国际竞争力。
在赵萍看来,这些城市之所以比较容易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是国际化程度高,产业结构中外资占比高,经济外向度高。同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与国际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外国人数量多并带动更大消费规模和更多进口商品,使得这些城市国际化程度更高。
二是这些城市的居民在境外消费额大,对其他国家的商品、文化了解较深,带动了本地消费的国际化。通过一进一出两种方式让消费对象和消费文化都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也表示,北上广深等城市都具备国际化水平高、消费的规模化水平高、绿色化水平高、智能化水平高、多样化水平高和时尚化水平高的特点。
你的家乡达标了吗
陈国凯表示,中国将通过开展试点,把一批具备条件的城市打造成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国际消费中心。那么,如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洪涛认为,重点是营商环境的打造,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链和商业生态圈。如果企业之间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则会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更多百年老店的成长。
此外,要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硬件方面,即交易、物流、配送和支付能够更加便利、智能、协调。软件方面,加强服务品牌建设,提档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赵萍指出,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先其开放程度要高,至少要对照世界高水平的开放层次和开放标准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引进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外向型经济的占比要高。其次,在贸易方面,更多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会促进消费的国际化。最后,城市要有一定的消费规模,在此生活的外国人占比高才能使国际化做得更实。
榜样的力量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中国正处在调结构、转动能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扩大消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途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进一步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使经济增长能够得到最稳定的第一驱动力,能够保证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赵萍认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要作用就是要有利于经济增长。其次,这会使我国在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贸易话语权。虽然对外贸易规模很重要,但是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文化引领方面掌握国际话语权,这样才能倒逼产业在国际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并且在整个产业链条中能够力争上游,掌握更多行业的话语权。
洪涛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能起到示范效应。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效应,对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型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上海要举行首届进口商品博览会,对上海迅速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