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团队成员1周的任务,如果自己管理的不好,说明个人计划和管理能力偏弱,则改为给3天任务,还不行则改为给1天任务并进行培训。如果管理的很好,则给2周的任务,2周任务还能够管理的很好则可以给1个月的任务再带两个人,逐步从个人管理过渡到小组管理再过渡到项目管理。
一件事情项目经理知道如何做,也有具体做的经验。那么他可以选择团队里面最适合做这件事情的人来做。如果项目经理不知道如何做,则选择团队里面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有能力的人来做。第一种情况风险项目经理可以完全把控,第二种情况虽然基于充分信任和授权,但是风险很多时候却都在被授权人处。这是IT项目经理是否懂技术的一个区别。
一个项目,我们应该留多少的进度缓冲呢?这个和项目周期和项目允许的进度偏差都相关。如果一个项目允许进度偏差20%,我们很多时候可以不预留缓冲,因为延期20%已经是缓冲。如果一个项目允许进度偏差为0%,那可想而知我们需要留足够的项目缓冲。如果按照三点法估算,一件任务最悲观是16,最可能是12,最乐观是8。可以考虑(最悲观-最可能)/2作为缓冲时间。也就是说项目周期为14天,我们最可能是12天完成,留2天缓冲。如果按最悲观来留4天缓冲,那么项目进度把控就没有意义和挑战,不是项目进度管理水平高,而是本事预留缓冲太多了。
在敏捷项目管理中的SCRUM核心是什么?我们原来讲过很多,包括迭代,可视化,短周期,持续集成等。在这里要看到其一个核心机制就是高速的短周期迭代,并在迭代过程中自适应调整。做IT项目我们最好不要去假设需求不变化,因为这个根本就不成立,而是应该考虑如何通过SCRUM核心价值观,通过采用相关的方法工具和技术去应当变化,动态适应变化。
我们来看看团队中出现意见冲突和分歧的时候应该如何决策?对于需求问题,需求分析师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但是需求分析师不能跨边界决策采用的实现方法和实现技术,除非客户明确进行了约束。对于实现方法和技术,架构工程是具有最高的决策权,要保证高度的概念完整性,即使可能在某个事件上的决策不是最优也不要紧,一致性的保证往往比单点最优更加重要。
在敏捷项目管理中强调过程,但是必须保证核心过程不能裁剪,又保证任何不增值的过程都排除出去。任何一个过程的保留必须要有存在的意义。敏捷里面强调沟通,但是同样任何不增值的沟通,重复的沟通,由于前期团队公用词汇表没有形成导致的沟通都需要清楚。而如何看待和选择核心过程呢?这个和团队本身的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团队的成熟核心过程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已经能够很默契的沟通和协作。而对于核心过程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 能够尽早的暴露项目关键问题的过程,一定是核心过程。如持续集成和冒烟测试,站立会议等。
- 能够最大化的减少返工工作量的过程,一定是核心过程,如需求开发和评审。
(from: 人月神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a84550100ktrx.html )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wisenms/43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