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备受瞩目的北大AI公开课第四讲如期开讲,商汤科技集团副总裁、商业与数据洞察事业群总裁、工程院院长沈徽带来了《AI创新与落地》的分享,结合商汤科技在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落地上的经验和成果,梳理AI时代学术创新和产业结合的脉络。
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AI公开课“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趋势”于2019年2月20日正式开课。本学期的课程邀请到了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驭势科技 CEO 吴甘沙、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明、360 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颜水成、YC 中国创始人及 CEO、百度集团副董事长陆奇等 14 位来自产业界的大咖进行授课,我们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将全程跟进并对北大这 14 场公开课进行整理,敬请关注!
课程导师:雷鸣,天使投资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酷我音乐创始人,北大信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斯坦福商学院MBA学位。
特邀讲者:沈徽,现任商汤科技集团副总裁、商业与数据洞察事业群总裁、工程院院长。曾任微软全球合伙人,并担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在人工智能的工程产品领域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前瞻洞见。
北大AI公开课第一讲回顾:《雷鸣:人工智能革命与机遇》
北大AI公开课第三讲回顾:《京东何晓冬:自然语言与多模态交互前沿技术》
以下为InfoQ独家整理的沈徽老师课程内容(略有删减),由InfoQ独家整理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北大和各位同学们分享商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化落地的情况。
深度学习带来全新的AI技术革命
人类有据可查的四五千年的历史,其实是一场又一场持续不断的技术革命。从渔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蒸汽时代、电力时代,技术的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工具的革命,进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在过去七八年间所经历的由深度学习带来的AI技术的进步,会给我们带来进一步的生产力的革命。过去的几次生产力革命,更多的是从我们的物理能力上面做了延展,使我们能够跑的更快、跳的更高、力气更大、动作更敏捷、更不知疲劳。但是AI的技术是对人类脑力的一次延展,使我们能够看的更远、看的更清楚、想的更快、想的更透彻。因此AI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可能会跟以往四次技术革命有一些本质上的突破和区别。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两次浪潮的起落。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这次人工智能浪潮从2010年之后开始,以深度学习技术真正被实用化为起点,迎来了第三次高潮。在这一波AI浪潮中,技术和工程上都取得了很多突破,并且这些突破在多个AI相关领域,不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还是在语音,甚至在一部分自然语言处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验证。
传统机器学习的特征工程化是一项特别庞大的工作,需要耗费非常多的人力,要有大量数据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投入其中,他们玩命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一个更好的特征或者更好的一些特征集,然后再把它输入到神经网络里面去。深度学习所带来的改变,就是我们不再需要太多的人为干预去创造特征。有了深度学习之后,特征工程可以靠神经网络自己不断地学习做出来。
为什么说深度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AI技术在过去60年起起伏伏,但只有深度学习出现之后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进展。2014年左右,深度学习图像分类的准确率在ImageNet比赛中第一次超过了人眼准确率,将传统计算机视觉的准确率提升了20%以上。在很多其他细分领域,深度学习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当于人类获得了一项工具,工具能够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著地提升我们的能力。量变最后会发生质变,就会带来技术革命。现在媒体上经常听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强人工智能就要来了,人类